◎ 王宏恩/美國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本文為太陽花週年系列第二篇

 

在太陽花社運之中,經路口調查走上街頭者有三分之二都是年輕人(見這篇調查文章)。而在太陽花社運之後,正逢2014年底的九合一大選,輿論及媒體紛紛討論青年參政的可能性─一時之間,青年參選彷彿有了無窮希望。

其中,又以里長選舉選區較小、選舉方式為單一選區,成為各個政黨及公民團體積極推動的目標:包括了民進黨的民主小草計畫、台聯與福爾摩鯊的選里長計畫、想催化年輕人政治絕悟的人民民主陣線、名字就代表目標的大家來選村里長以及青年佔領政治等,以提供競選經費、教育訓練、各地講座、乃至於以政黨直接提名等方式,希望可透過太陽花社運後的青年覺醒風潮,『推翻長年連任、被壟斷』的基層村里長席位,進而改變民主政治。而在1129選舉之後,也有一些青年打敗老里長的選區被大書特書,被視為是青年掘起的象徵。

然而,太陽花社運真的帶起了青年參政的風潮嗎?這麼多不同的政黨及社運團體提供的選舉資源,真的讓更多的青年投入基層村里長選戰、跨越選舉經費資源不足的門檻了嗎?假如青年真的參與選戰,真的有『翻轉基層』嗎?對於原本長期被無黨籍、國民黨籍壟斷的村里長選舉,又會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實證問題,也就是可以透過歷次選舉結果來實際檢驗對錯的。

的確,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百百種,但是要獲得執政權,參選及當選是民主政治中最主要的一種機制。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透過本次及四年前的村里長選舉結果,來檢驗太陽花社運是否真的帶動了青年參政。

 

  • 更多青年參選村里長嗎?

要比較有沒有『更多』,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跟太陽花爆發前、也就是四年前的村里長選舉來比。青年要怎麼介定呢?我這邊打算使用國民黨民進黨共同認定的範圍,也就是40歲以下的參選人視為是青年。使用的資料,則全部來自於中選會選舉資料庫

在2014年村里長選舉中,一共有14137位參選,其中青年候選人730位,佔全體的5.2%。相較之下,2010年共有15521位參選,青年佔901位,佔全體的5.8%。因此,光就整體資料來說,並不能看出有更多青年參選村里長。(關於2010年的詳細分析可見這一篇)。

假如考慮到連任狀況,2014年730位青年有131位是現任者連任參選,青年挑戰者599位,而2010年是104位連任,青年挑戰者797位。因此從挑戰者數目或是全體候選人數目來說,2014年相較於2010年並沒有更多的青年參選村里長。(除此之外,由於中選會資料並不會記錄里長席位被家族內成員傳來傳去的情形,因此實際上真正的青年挑戰者數目還會更少。)

 

  • 或者,青年里長得票更高嗎?

另一種太陽花潛在影響力的可能,在於選民會更信任、或者更支持青年參政,因此青年里長候選人的得票或當選率會上升。

在2014村里長選舉中,青年的平均得票率為42.2%,遠小於全體的55.5%(因為有同額競選);而在2010年青年得票率則是42.8%。2014年730位青年候選人有291位當選,佔青年39.8%、全體的3.7%,而2010年則是901位中390位當選,佔青年43.3%、全體的5.0%。假如只比較現任者對抗一位挑戰者(3276)競爭的選區,挑戰者平均得票率為44.5%,而青年挑戰者的平均得票率為43.7%,當選率為29.9%。因此,就得票率或當選狀況來看,青年候選人並沒有在2014年大選中有更多斬獲。

比較值得慶幸的消息,是觀察青年里長當選後的連任狀況。2010年當選的青年里長,在2014年的連任機率高達85%,比其它年齡層的75%高很多,這意謂著青年只要能當選,就更不容易被挑戰者擊敗;當然,這中間可能包括了家族政二代,所以實際比例可能不會差距這麼大。

 

  • 或者,青年參選帶動投票率上升?

在推動青年參選時,其中一個想像的場景就是青年參選提供第三勢力、提供更多的選項,因此預期青年參選的地方投票率會上升。

在2014年里長選舉中,同額競選的選區(2995)投票率為66.6%,而兩人競選的選區(3705)投票率為72.6%,而其中青年對抗另一人(350)的選區投票率為70.7%,差異並不明顯。而三人競爭(918)的選區平均投票率72.1%,其中是青年對抗另外兩人(224)的選區投票率為70.8%,同樣沒有比較高。最後,青年對抗三候選人(75)的選區投票率為71.2%。

這樣純比較的問題,在於不同選區可能因為原本就長得不一樣、有不同的人口組成,所以導致青年參選的有無差異。為了減少這樣的問題,我使用各個村里的土地面積、青年比例、上次選舉有效候選人數、藍綠得票、性別、教育程度來進行配對,選出只差別在青年參選與否、其它變數皆接近的村里比較,但最後結果仍都差距很小,與上一段無異。因此並沒有證據顯示青年參選真的提供了更多選項、因此並沒有讓人更想投票(假如單純比同額競選跟青年對抗另一人當然有差異,但是其增加百分比與中老年挑戰者參賽無異)。

 

  • 或者,青年參選打亂一池春水?

最後一種想像,在於青年參政並非想要直接取得席次,而是透過參選打亂原本的單一選區現任者對決挑戰者,讓挑戰者更有贏的機會,終結掉村里長選舉中大量的現任者連任;同時跟所有候選人搶票,但跟現任者多搶一些,使挑戰者有機會獲勝。

在2014年村里長選舉中,兩挑戰者對決現任者(718)時現任者平均得票率為43.3%、連任成功率為58.7%,而挑戰者挑戰成功率為20.7%。但假如是現任者同時對決一位青年加另一位非青年挑戰者(127),則現任者平均得票率雖為43.1%,但連任成功率僅剩51.5%,非青年挑戰者成功率提高到27.4%,而青年成功率為20.6%。假如像上一段提到用配對的方式計算,同樣可發現青年加入會降低現任者連任成功率5%左右。而在兩候選人競選中,現任者的連任成功率高達68.3%,挑戰者勝率31.7%。

1

 

因此,光從數據比較來看,青年參選確實會影響到現任者的連任機率,但背後的選民心理機制仍需進一步調查證實。

 

  • 小結:給選民一個投給青年候選人的理由

在太陽花社運後的1129九合一地方選舉,從數據來看並沒有比較多青年參選、青年得票並沒有比較高、也沒有帶動更多選民因此出來投票,唯一有部份影響的是稍微降低了現任里長的連任機率。這樣的數據彷彿澆了熱整年的青年參政一頭冷水,但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青年參政的意義及重要性,而是要提醒與反思:為什麼呼聲甚大的青年參政,並沒有實際反映在真正的選舉以及選票上?為什麼各政黨與公民團體提供各種補助、卻仍無法協助更多青年跨越參選及當選門檻?是否因為參選及當選門檻真的過高(例如報名參選的五萬元保證金),所以即使連太陽花開、資源挹注後仍毫無提升效果?

尤其,在明年即將開打的總統及立委大選,許多新興公民團體及政黨又打算提出以青年參政為概念的候選人投入選戰,這樣的投入是否又會如同去年里長選舉一樣,效過並不顯著呢?

筆者個人認為,青年參政很好,以青年作為號召也很好,政府裡要有一定比例的青年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是,要說服選民『為什麼青年比較好』?兩大黨標籤代表著統獨立場、無黨籍村里長大多靠著長期的人脈經營及熱心社區服務取勝,今日青年投入選舉,號稱要翻轉基層,為什麼已經形成長期默契習慣的鄰里鄉民要給你翻轉?里長能做的事很多、有些有補助款的里預算也不少,但其中很多事都需要跟鄰里認識才有辦法推動,青年忽然返鄉參選,真的能把事做好嗎?

台灣選民需要一個投給青年的理由。青年就其名稱,最大的特質就是應該會活比較久。因此,在政策上,比較能預見的是青年的政策規劃會規劃到比中老年人能預見的還要再久一點。同時,青年平均而言體力較好、較易接觸到最新的科技以及想法。然而,這些特質實際落實又是如何或如何轉化成選票?如何說服父老鄉親這些能力更適合當各種政治職位?都還需要更基層的理解與實踐。

 


菜市場太陽花專輯:

 

太陽花帶動了青年參政?2014村里長選舉中並非如此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太陽花帶動了青年參政?2014村里長選舉中並非如此

  • March 14, 2019 at 1:47 am
    Permalink

    在我们这有家医院如果有人来闹的话,院长就亲自带领医生猛打医闹者。还有一家更牛逼,他养了一只保安队,这多年来只听到医院打人,没听到有人敢医闹。

    Reply

Leave a Reply to www.feixiangnews.c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