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儉/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簡錫堦,《弱者的力量:台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臺北:我們出版社。新書介紹連結

 

小編簡介:

本書在2015年4月1日正式上市。作者簡錫堦一生以左派思想為職志,是台灣經驗最豐富的非暴力抗爭專家,他在國內對各大重要的群眾運動幾乎無役不與,同時也擔任NGO的倡議者,並且研究國際上的各種非暴力抗爭訓練。本書可說是迄今國內對「非暴力抗爭」最完整而全面的論述,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最經典的範例,並且學習實際而具體的與政府或侵略者長期抗戰的組織運作方式。這不只是一本充滿知識與國際觀的書,更是接下來台灣面對外來威脅的一個具體可行的倡議。本刊特別邀請到徐斯儉老師將他寫的導讀序跟讀者們分享。

 

 

cover

出處:我們出版社

 

 

導讀序

簡錫堦先生是台灣介紹與推動非暴力抗爭的關鍵人士,他在廢除刑法一百條、紅衫軍運動,以及近年許多社會運動中,都扮演了推廣非暴力抗爭的重要角色。他在這個議題的影響,已經不侷限於台灣,香港占中的許多朋友,也請他去進行非暴力抗爭的培訓。

他的這些事蹟其實也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但他另一件成就大家或許已忘記,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台灣是東亞第一個實施替代役制度的國家,簡先生其實就是真正的推動者,是他在擔任立委期間促成此制度的通過與實現。所以,當簡先生結合了非暴力抗爭非武裝國防的觀點,著手寫一本有關台灣如何以不合作、不服從來反中國併吞的書,不僅是其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他是在為台灣的和平運動書寫另一個重要的起點。

jan1

說明:簡錫堦在香港培訓非暴力抗爭(圖片出處

 

 

非武裝國防是一種態度、有計畫的組織

然而,簡先生在台灣推動和平抗爭與非武裝國防的理念與實踐,經常遇到兩種挑戰:一種挑戰認為,在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崛起中的霸權大國,非武裝國防是軟弱與投降的代名詞;另一種挑戰觀點則是,無論以武裝或非武裝的方式與中國對抗,都是無法得到和平的,唯有與中共政權達成「某些共識」,兩岸才有「和平」。

我相信簡先生有他自己的回答方式,但既然他請我替這本書導讀,我就藉這個機會提出我的回答,那就是:和平抗爭與非武裝國防既非軟弱,也不是投降,而是一種真正勇於面對威脅的態度與準備,是真正堅定意志的展現,也是真正有效國防的基礎與後盾。

相反的,不去面對中共侵入台灣的可能,或者不願承認與處理中共併吞台灣、摧毀民主的企圖和可能,那是逃避可能出現的併吞。這種逃避的心理,不願面對更醜惡、更危險的場景,是不可能換取到真正的和平的。非武裝國防的主張,是要堅定捍衛台灣政治共同體的民主價值,貫徹即使遭占領也要以非武裝方式抵抗到底的決心。相對而言,那種「有××共識就有和平」的論點,其實是一種逃避與自我欺騙,那才是真正的投降!

非武裝國防是需要在平時演練的,且其演練必須在有組織、有計畫、有步驟的條件下不斷反覆進行。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真正開始進行這種操作時,就得將平時鬆散的社會組織起來,要讓鄰里之間共同面對那個最壞的場景。當我們真正有此操作時,我們就不會再害怕中共的侵略,真正珍惜民主體制的重要性,這其實就是一種培育公民社會的過程,也是鞏固台灣這個民主共同體的過程。只有當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身為這個民主共同體的一員,有著不可逃避捍衛這個共同體根本價值的責任與義務時,非武裝國防才會有真正的動力;而為了非武裝國防的實際可操作性,社會必須被組織起來,不認識的鄰里街坊必須合作,而且這種合作必須建立在共同的價值上,如此一來,公民社會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所以,非武裝國防、公民社會的培育,及台灣民主共同體的鞏固,其實是三位一體的。

 

非武裝國防是整個國防政策的基礎

更進一步而言,這本書提到,非武裝國防並不是要代替武裝國防。簡錫堦先生認為非武裝國防是武裝國防的補充,我並不反對此一看法,但覺得這麼樣還不夠徹底。按照我上述的說法,非武裝國防和武裝國防其實是連續的,當非武裝國防真正被建立起來,不斷演練,且在社會中扎根時,國防的社會基礎才是真正堅實的。所以,我認為這不是補充,非武裝國防是為了整個國防奠立更為堅實的基礎。

從「逃避」走向「面對」威脅的態度,與堅定捍衛共同體政治價值的信念,是非武裝國防的精髓。這種態度與信念,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政治文明,及一種理想社會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有著多重的意涵。如前所述,這也是一種公民社會培育的過程。當大家為了共同的理念,真正有組織地在社區內頻繁合作操作起來時,這樣的社會互動同樣可以產生其他的功能,譬如社區型的合作經濟、社會照護、守望相助,甚至是疫情防制,都可以在這樣的社會網絡上運作起來,如果政府能看到這一點,就會知道把預算花在這種社會網絡與平台上是非常有價值的。

ship

說明:103年全民國防南沙研習營

圖片出處:C.C. by 青年日報 Youth Daily News 記者謝宗憲

 

非武裝國防的價值

其次,有人會質疑,在台灣這樣一個藍綠分裂、統獨對抗的社會中,要怎麼團結起來?其實,當人們這麼說的時候,多少就是有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因為客觀的威脅是存在的,這跟藍綠無關,用藍綠做藉口,來說我們沒辦法,不是逃避是什麼?至於統獨問題,把話說到底,就算是「跟中國統一」這個選項,我們也要問那是在什麼政治文明、什麼政治價值、什麼生活方式下統一?如果讓一個對內任意逮捕公民、打壓言論、剝削土地的政府,對外擴充武力、用民族主義升高與鄰國緊張關係、為其威權獨裁正當化的政權,以武力侵吞台灣,這樣的統一是可欲的嗎?這樣的統一能換取真正的和平嗎?這不是一種在根本價值上的投降與逃避責任嗎?所以如果要求在長遠的未來,有一種更健康、更文明、更能實現可長可久的真正和平的兩岸關係,我們就不能放任中共不負責任地武力侵吞台灣。這不僅是為了捍衛台灣這個民主政治共同體,更是為了實現一個真正和平健康的兩岸關係

最後,建立台灣堅實的非武裝國防,還有著國際關係的意義。最近西方(主要是美國)興起了一種對中國「綏靖」的言論,包括各種版本的「棄台論」。這些論點的基礎立論,其實都是一種唯實力是從的現實主義國際觀。他們認為中國國力上升,為了像台灣這樣的議題與中國對抗,划不來,所以乾脆與之妥協。我認為這是另一種逃避,或者說是另一種真正的投降。

在這本書中,有非常多的案例故事已經說明,執行鎮壓的士兵和警察也是人,他們心中也有正義是非,更何況現今這種媒體與網際網路異常發達的國際社會,更不可能隨意讓無理的侵略發生而不受譴責。當一個社會失去捍衛自己的決心、不珍惜尊重自己的政治價值時,才會給國際那些綏靖主張者藉口(且僅僅是個藉口);只有自己抱持著逃避或投降心態時,才會引來另一種說詞更為堂皇的逃避與投降。當我們清楚且堅定地捍衛我們自己的政治價值與生活文明時,我相信那些國際綏靖主義者是不敢正視我們的眼睛的,國際社會的輿論也不可能坐視不管的。我們自我逃避的心理只會助長另一種充滿逃避心理的國際關係產生,而那種因逃避而綏靖的國際關係,則會反過來助長獨裁者窮兵黷武的氣焰!

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占中雨傘運動,都是公民覺醒的表現。促使公民覺醒的,是一種捍衛自己生活方式與政治文明價值的決心。這都是一種從逃避轉向面對的變化,是一種真正願意勇敢負責的表現。就是因為有這種願意面對、勇敢承擔的精神,我們才會在這兩場運動中清楚地看到非暴力抗爭的實踐,所以這絕不是偶然。在這樣一個覺醒、承擔、面對的時代,簡錫堦先生的這本書,問世得正是時候!

mascot

說明:2014.5.8 國防部藝工隊全民國防活動

圖片出處:C.C. by 青年日報 Youth Daily News 記者黃一翔

 

 


 

菜市場政治學相關文章:

黃兆年,台灣為何應該紀念「六四」?一個「協調財」的觀點

陶儀芬,全球民主退潮下看「中國模式」與「太陽花運動」

梁文韜,不能認命的反抗-對台灣太陽花及香港雨傘兩場抗爭失敗的省思

 

關於「共同的價值」推薦閱讀:

王奕婷,為什麼「共同的未來」對台灣這麼重要?如何才能達成?

王奕婷,強盜、土匪、與他們的盟友(上) (下)

 

延伸閱讀:

簡錫堦,展現「弱者的力量」反併吞

新頭殼評論:莊豐嘉,阿帕契事件與弱者的力量

《弱者的力量》導讀序:是誰在投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