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明君/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洪瑩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新書介紹:
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書本連結1連結2
主編:吳介民、蔡宏政、鄭祖邦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7/04/07

0010747380

 

 

一、「做民間宗教」的兩岸民間信仰社群頭人

如同其他漢人民間宗教,媽祖信仰呈現的不僅是人與神祇的關係,亦反映了人群的社會交往與團結的模式。分隔近百年的兩岸媽祖信仰,各自形成了在地的社會網絡與階序,然而,一九八○年代末部分台灣媽祖廟宇至大陸進香,到二○○○年提出宗教直航,台灣媽祖信仰社群跨越海峽的宗教交流,再再挑戰甚而突破不同時期的兩岸關係政策。在這段期間,媽祖信仰不僅擺脫過往「封建迷信」的汙名而復甦,更由於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進一步取得了官方肯認,甚至稱媽祖為「海峽和平女神」。這些現象都顯示了:兩岸媽祖信仰社群的互動不僅是宗教性質的社會實踐,也帶有兩岸政治的意涵。

本文分析兩岸媽祖信仰社群互相交流與共構的過程,以及其所產生的政治意涵;分析的焦點放在媽祖信仰「社群頭人」在海峽兩岸「做媽祖信仰」的脈絡、過程,以及結果。這裡談到的媽祖信仰社群頭人,指的是廟宇組織領袖,例如董事會成員或總幹事。歷史上,媽祖信仰如同其他的漢人民間宗教,有較強的地域性,不僅廟宇是地方社會的信仰中心,信仰社群頭人也往往是地方社會秩序的維繫者。由於在國家基礎行政權力薄弱的中國帝制底下,民間宗教活動與地方社會公共活動重合,參與民間宗教活動的地方社會菁英,取得信仰社群頭人的地位,透過宗教領域展現其對地方社會的公共參與。帝制權力擴張至地方社會的過程中,通常會去收編和「正統化」特定的民間信仰傳統,試圖以文化當成工具,去「教化」邊陲社會,讓民間宗教象徵性地與帝國文化秩序保持一致。媽祖信仰從一個不具有正當性的祭祀活動,地位一路上升到受封為天后,正是一個帝國秩序收編並「正統化」地方信仰傳統的例子。而這並非僅是中央到地方單向的過程,地方菁英參與了這個地方傳統取得國家認可的過程,並以此確認他們在地方社會支配中的權威與地位。

 

8118922053_f52aa01aae_z

圖片來源:C.C. by dennis

 
 

然而,當代媽祖信仰與國家的互動劇碼跟以往帝國的運作邏輯相比,有以下的不同之處:一,媽祖廟宇組織是具有現代組織性質的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能於其中具有領袖地位者,不再是傳統社會中的鄉紳,而是具有應對政治經濟複雜度的地方菁英,包括地方政治人物或者企業家。二,媽祖信仰社群頭人不再只是取得帝國對地方傳統的認可,他們處於變動的兩岸關係中,與國家的關係更為複雜。我們可以在兩岸媽祖信仰發展的共構過程中,看到信仰頭人意識到對方社群、地方政治、國家政策的共同在場,對彼此政府的試探、借力、衝撞、共謀……,共構出跨海峽的宗教實作。

本文稱這樣的宗教實作為「跨海峽做媽祖信仰」。所謂的「做媽祖信仰」,是借用周越(Adam Yuet Chau)的「做宗教」概念。周越認為:歷史過程中逐漸凝結出不同的「做宗教」形式,使人們透過特定的實踐模式來表達其宗教想像。從「做宗教」角度,本文探討媽祖進香、媽祖聖誕與昇天這類祭典儀式等宗教活動,涉及的關係與社會交往,如何在一九八○年代跨越台灣海峽。

本文的主要論旨是:兩岸媽祖信仰社群「跨海峽做媽祖信仰」的主要行動者,是信仰社群頭人,也就是廟宇組織—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的成員領袖。信仰社群頭人起初是各自回應其立基的本地政治與社會變遷,而將海峽彼岸信仰社群的聯繫作為本地象徵鬥爭,或取得文化正當性的籌碼,而展開了各類「跨海峽做民間宗教」,包括進香/謁祖,蓋廟,進行香火經濟活動,參訪/交流等。這重組了跨海峽民間宗教生態,也創造出中國政府透過宗教進行對台統戰的可能性。
 
 

二、台灣媽祖信仰頭人跨海峽進香的時代脈絡

媽祖信仰是在清代移墾時期隨著移民帶入台灣,當時的媽祖信仰是由具有地域性的宗教社群組成。在日常、週期性的宗教活動和社會互動中,信仰崇拜特定神祇的信眾,其組成的宗教社群有一定的空間區域,形成了神祇的轄境。神祇的轄境呈現了具有地域性的移墾社會團結。作為媽祖信仰社群「做宗教」的主要活動,進香這種信仰儀式活動,則是不同媽祖轄境下的信仰社群之間,週期性的交流互動,反映的是這種移民社會性格:地域性社群內部的團結,以及不同社群間的交往互動。

 

21649217714_afe15b7157_z

圖片來源:C.C. by Albert Hsieh

 

今日台灣的媽祖廟宇中有數間大廟具有全台知名度,且信眾範圍來自全台,這是在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逐漸出現的現象。台灣在一九六○年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中,「抑農養工」的政策方向以及發展過程帶來的都市化,驅動鄉村人口外流,城鄉移民帶著他們在家鄉的信仰進入都市,一九七○年代起,媽祖信仰也逐漸有了分散至都市範圍的趨勢。如同許多民間信仰,原來地域性明顯的大甲媽祖信仰社群也開始呈現了去地域化的趨勢:鎮瀾宮舊日丁口的範圍依附在庄頭這樣的地方聚落,但在一九七四年廢除丁口制度之後,鎮瀾宮主要的進香團體便成為不再依附於庄頭的各類神明會。大甲媽祖的轄境擴大也許是因素之一,但並不完全能解釋以下的現象:鎮瀾宮從區域型信仰中心,發展成為全台性質的大廟。鎮瀾宮象徵地位躍升的過程中,有一相當重要的事件,即是鎮瀾宮董事會在一九八○年代中至湄洲島進香,重新調整了自身在台灣媽祖香火階序上的位置。本節以信仰社群頭人的「跨海峽做媽祖信仰」之宗教實作的角度,簡述這個事件的脈絡與過程,並以此理解本地民間宗教社群象徵爭奪過程中的中國因素。

過往由大甲媽祖轄境下的爐主安排進行的北港進香活動,自一九七○年代中期爐主頭家制度廢除之後,統由鎮瀾宮的管理委員會負責;至一九七八年,為配合政府的寺廟管理政策,鎮瀾宮管理委員會改制為財團法人制度下的董事會,至此鎮瀾宮董事會成為大甲媽祖信仰社群的頭人,既負責廟內事務的管理,也統籌安排進香。董事會成員包括地方政治派系成員及企業負責人,引入媒體採訪報導、學界研究、企業贊助,也積極運作政治人物前來參與進香相關儀式,使得信仰社群之外的社會力量開始與進香活動產生關聯。規模逐漸擴大的大甲媽祖進香創造出經濟利益,也轉化出潛在的政治利益,成為交雜著金錢、情感、權力的宗教實作,而扮演此種「做宗教」的主要行動者—廟宇董事會—其行動者的性質早已超越地域主義的爐主等頭家制下神聖力量的世俗代理人,相當程度上成為現代社會中的行動者,能動員不同力量(政治、文化象徵、經濟),並在不同層次中(在地、全國、兩岸)同時面對複雜與不確定性。

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化政策轉向本土化,大型的民間宗教祭典儀式,包括媽祖進香活動,開始被官方視之為本土文化,並且逐漸發展成為媽祖文化節這樣的大型節慶活動,由媽祖廟宇組織與地方政府合作舉辦。在這個趨勢中,媽祖信仰文化以及廟宇歷史,益發成為信仰社群頭人的文化資本。隨著官方認可而來的象徵地位,以及相應舉辦活動的資源配置,不僅帶動廟宇組織開始關注媽祖信仰文化與廟宇和地方文史,也激起不同媽祖廟宇董事會之間的緊張關係。尤其台灣媽祖廟宇之間的互動過往就存在香火階序關係,因此也發生過不同廟宇間對於香火權威正統象徵的爭議。例如,一九八七年,北港朝天宮以媽祖成道千年的名義,得到省政府輔導舉辦環島遶境活動,引發鹿港天后宮不滿,隨著激起對於「開台媽祖」的象徵爭奪,媽祖廟宇開基與建廟年代、媽祖分靈的香火階序,都成為爭議論點,全台大型的媽祖廟宇遂各自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眾過往一直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但由於進香規模與範圍不斷擴大,鎮瀾宮已經可算是全台大廟之一,故對於大甲媽祖被稱為北港媽祖的「分靈」、大甲媽祖至北港朝天宮進香刈火被稱為「回娘家」等說法逐漸心生不滿。雖然大甲媽祖無法爭取開台媽祖的地位,鎮瀾宮董事會卻決定突破當時兩岸交流的政策限制,組團到湄洲島參與媽祖昇天千年祭,除了進香,並迎回媽祖神像一尊以及相關信物。這樣的象徵性行動,等於直接讓鎮瀾宮連續了湄洲媽祖祖廟的香火,提升了自身在台灣內部各媽祖廟間的香火階序位置。次年,鎮瀾宮就不再至北港朝天宮進香,改至新港奉天宮;且不再有「刈火」儀式,並更名為「遶境進香」。

 

13585661264_c30c496be5_z

圖片來源:C.C. by Albert Hsieh

 

鎮瀾宮董事會在一九八七年成功至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之後,除了持續與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交往互動,也與福建莆田地區其他的媽祖廟宇交往互動,尤其是賢良港天后祖祠。二○○○年,鎮瀾宮董事會帶領數千信徒前往湄洲進香,並且透過電視轉播。當年正逢台灣的總統大選,「宗教直航」的議題從選前吵到選後。選前,各方政治人物以「宗教直航」為話題炒作新聞,甚至將開放宗教直航列為政策,企圖拉攏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選後,則成為藍綠雙方爭戰的話題之一,尤其是民進黨與親民黨的相互叫陣。該年六月,鎮瀾宮決定於七月十六日(農曆六月十五日)出發進香,更掀起長達一個月的政治討論,支持或反對的一方都搬出媽祖,進行相關政策的攻防。

贊成宗教直航的一方,說進香的時間與方式是獲得大甲媽「同意」,而另一方則是說「媽祖會體諒」,並引發「到底是媽祖大?還是蔡英文大?」(蔡英文時任陸委會主委)、「要不要信徒也向蔡英文擲筊?」、「神棍」、「綁架媽祖」等口水戰。除此之外,宗教直航問題也引發民進黨立委不同看法,部分立委指出,媽祖信徒強勢要求陸委會在一週內宣示宗教直航可行性是置國家於險境,要求讓「媽祖歸媽祖,政治歸政治」;而來自台中的民進黨籍立委林豐喜、邱太三(現任的法務部長),則要求外界不應以「泛政治化」角度看待此事,只要行政單位克服技術性問題,政府就該讓信徒成行,指外界不該把宗教問題做政治性解讀。至於台中出身的兩位立委為何與黨團有不一樣的看法,正因為其必須顧慮到選區內眾多媽祖信徒的反應,尤其邱太三身為大甲子弟,更必須考量選區內選民的反應。

當時由民進黨主政的台中縣政府,其立場也與民進黨中央不同調:民進黨籍縣長廖永來贊成直航,並派出人員協助顏清標。最後,陸委會並沒有同意鎮瀾宮直航,大甲鎮瀾宮另外透過轉機方式前往湄洲進香,而因為先前的事件,讓此次進香備受海峽兩岸重視;但也因為這件事,發生後續搜索鎮瀾宮、羈押顏清標的相關事件。如果比對該事件在海峽兩岸的報導,可以發現「宗教直航」當時成為兩地政府的政策話題,大甲媽祖也成為被兩岸政治拉扯的對象,兩岸都透過這個議題來為自己的立場解釋:中國官方將此事視為民眾對三通有高度的期待,不答應宗教直航是欺騙民眾,以及「妨礙兩岸和平發展」;而當鎮瀾宮到達湄洲之後,也被報導為「突破台灣當局的重重阻礙」、「兩岸民俗文化一脈相連」、「期待兩岸早日通航」的宣傳象徵。鎮瀾宮董事會或許只是想透過宗教直航來提高其在台灣與中國媽祖信仰社群間的影響力,卻意外成為兩岸互動關係的宣傳重點。

在二○○○年的大規模進香之後,鎮瀾宮董事會於二○○一年組織「台灣媽祖聯誼會」,捐助重建賢良港媽祖故居,並帶隊至福建莆田地區幾個重要的媽祖廟宇進香。會址設在鎮瀾宮的台灣媽祖聯誼會雖然對會員廟宇組織並無任何強制力,但是從鎮瀾宮董事會對台灣媽祖聯誼會的經營,以及其以台灣媽祖聯誼會團體名義從事兩岸宗教交流,可看出鎮瀾宮董事會對台灣的媽祖廟宇組織的影響力;也因為二○○○年大規模的湄洲進香、二○○一年組織台灣媽祖聯誼會等幾次大規模的活動,引起澳門、泉州、天津、洛陽等地媽祖廟的注意,進而派人前來大甲參與進香,學習觀摩,讓鎮瀾宮在中國大陸的交往網絡擴延到福建的媽祖信仰社群之外。就連規畫安排一九八七及二○○○年兩次湄洲進香活動的鎮瀾宮董事會成員,也被中國以及澳門的媽祖廟宇邀請擔任顧問。因此,不僅是香火來自湄洲祖廟,更由於董事會成員展現了在兩岸關係下執行大規模宗教交流的能力,確立了鎮瀾宮在台灣媽祖信仰變動生態中的象徵地位。「跨海峽做媽祖信仰」的效果,反饋回台灣,且溢出宗教的領域:二○○○年之後的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尤其到了選舉時期,鎮瀾宮董事會邀請全國層級的政治人物參與大甲媽祖進香起駕儀式,媽祖儼然成為超級助選員。

在過往的「祖廟」論述中,台灣內部或台灣與中國廟宇間分香網絡下的進香活動,被框架為「進香謁祖」。一九八七年的湄洲島進香,不僅讓鎮瀾宮提高其在台灣內部的象徵地位,也在媽祖信仰香火/靈力的象徵系統中,強化了所謂「祖廟」的香火權威位置,並固定化為強調祖源的「祖廟」論述。這個過程不僅使得台灣媽祖廟宇間得以透過象徵爭奪以宣稱象徵地位,並且強化了祖廟意識。有意思的是,媽祖信仰是隨著移民信仰傳遞到東南亞地區,因此並非所有海外信仰社群都有這樣的祖廟意識,例如香港的媽祖研究者就指出香港並沒有這樣的現象。祖廟論述的效應也溢出媽祖信仰社群,台灣其他民間宗教廟宇也紛紛至大陸尋找祖廟,包括保生大帝、王爺、廣澤尊王、清水祖師、開漳聖王、關聖帝君、觀音佛祖、臨安尊王、法主公、臨水夫人、三山國王、義民廟、呂洞賓、鎮海元帥等,都在大陸有祖廟。台灣各種民間宗教至大陸「祖廟」進香的熱潮,進一步引發了中國民間宗教社群內部的「祖廟之爭」。此外,鎮瀾宮組織媽祖聯誼會的模式,也被其他的民間信仰頭人沿用,透過組織各種聯誼組織與中國的「祖廟」交流,有企圖心的信仰頭人得以展現其實力,確認自身代表台灣的信仰社群,或提高自身在信仰社群中的象徵地位。

 

2gYQglIxKG_By0IfAA5loNX7R_k540

圖片來源:中華媽祖網


※作者簡介

古明君,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文化研究、旅遊的社會與文化分析、批判遺產研究。

洪瑩發,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宗教數位人文與空間資訊技術、台灣民間信仰與民俗等。著有《台灣王爺信仰與傳說》、《解讀大甲媽: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等書。

※本文由左岸文化授權菜市場政治學摘錄刊登。責任編輯:陳方隅。

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 1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