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政治學

書名: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
作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
譯者:何大明
出版:左岸文化
上市日期:2018年10月11日

書本資訊請見左岸文化專頁

 

菜市場政治學編輯群評論:近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似乎有非常大幅度的轉變。人們都很好奇,到底美國對中政策、對台政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對兩岸關係、中美與台美關係產生什麼影響?

我們特別轉載了黎安友與施道安兩位學者所著的這篇專書新版序言,同時也與左岸出版社總編輯黃秀如討論到了這本書的意義。從出版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原本是習近平接班前寫的,所以這次出新版的時候,編輯們加了很多編注,以幫助讀者跟上時事。既然是五年前出的書,為什麼現在還要出新版呢?總編認為,要把這本書放在中國外交史的脈絡來看,希望讀者可以透過一個現實主義的觀點,理解中國七十年來的對外關係其實是建立在黎安友所說的「缺乏安全感」這個因素上面。理解了這個事實就比較不會被中國的虛張聲勢給唬住,也比較能夠理解新冷戰開打之後,以美國為首的集團(不知該如何名之)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新圍堵政策。

這篇新版序言代表的是,一個美國的中國專家對最近美國國內的高層政治劇變進而牽動對中政策的負面看法;同時,這也是一個跟台灣關係密切的中國專家對目前的發展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的關切。然而,菜市場政治學編輯群認為,值得注意的是,距離黎安友教授第一次提出「尋求安全感」為中國外交政策的解釋主因也已經有一段時間,而中國也早已從韜光養晦的態度,轉變到習近平上台後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轉變幅度如此巨大,還能夠用同一套因素去解釋中國對外政策嗎?這之間的解釋力似乎是有所不足的。最近有很多關於美國對中國政策與態度的「典範轉移討論,包道格的一篇文章也談到了美國對中國看法的世代差異問題。黎教授顯然是屬於比較傳統看法的這一邊。解釋中國外交政策變遷的原因仍是學界爭論的重要議題之一。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新版序(作者:黎安友)

 

中國的崛起乃是不可逆的歷史趨勢,然而世界應對此事的方式有好壞之分。可惜美國在唐納.川普治下對這段關係處理失當,也使台灣更加難以因應北京的威嚇。

在1990年代,中國的GDP大約是美國GDP的1/20,如今則大約是美國GDP的2/3。幾十年之內,這個數字將成長到相等的數量,再過幾十年就會變成兩倍。經濟危機或政治危機會讓中國的崛起停滯,但只是暫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成熟,成長率正在放慢,然而經濟力量的平衡逐漸由西方移至中國的趨勢並不會停下來。唯有西方才富足的歲月,已經過去了。

 

唯有西方才富足的歲月已經過去

錢買得到權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當中包括了74個成員國(不含中國),規畫中的基礎建設及其他項目近一兆美元。將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國防預算與其GDP同步成長,從1990年的170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0億美元。充沛的預算使中國獲得了航空母艦、精密飛彈、先進潛艇,以及網路戰的能力,在在挑戰著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勢。新華社與央視在非洲、東南亞、中東得到越來越多的信任。雖然因為人權紀錄惡劣,使中國在西方不太受歡迎,可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中國的評價越來越好。

當然,中國面對多方的經濟與軍事壓力仍然很脆弱。它得讓龐大的人口有工作可做、有糧食可吃,為此必須確保能夠連通外國市場以及外國原物料、能源和糧食。環繞中國四周的,有史上曾相互為敵的大國(日本、俄國、印度),有頑強的中型國家(越南、南韓),有小型國家因為邊境族群在中國境內而成為潛在的不穩定來源(北朝鮮、緬甸、哈薩克等國)。再加上美國的盟友、安全夥伴、軍事基地、駐外軍隊,把中國團團包圍。

此外,中國日益顯著的存在感也在許多地方引發負隅頑抗。抵抗最劇烈的就是北京眼皮子底下的香港和台灣,北京越努力收緊掌控,當地人越用力抵擋。但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比較遙遠的地區。斯里蘭卡被迫同意一紙合約,將漢班托塔港租給一中國公司99年,以償付政府讓中國興建該港口所欠下的龐大債務,這件事促使許多國家開始注意是否會落入中國設下的「債務陷阱」。馬來西亞在納吉大選落敗後,開始調查與國家投資基金一馬公司(1 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 1MDB)相關的貪污,從而暫停數項與中國合作的項目。在哥倫比亞,中國建造的水力發電大壩因豪雨暴漲而洩洪,導致下游大量居民必須疏散。在紐西蘭、澳大利亞、西歐、美國,政策制定者開始抵制中國企圖施加的影響力。

 

保住政權是共產黨首務

是故,就在筆者寫下這篇前言之際,中國並不能一切隨心所欲。它所採用的外交政策仍然必須以防衛性為大方向。正如施道安與我在本書的立論,北京的優先事項,第一是保住政權,不被它眼中的西方勢力所顛覆或推翻;第二,捍衛「領土完整」(包括朝著最終控制台灣的方向邁進);第三,使中國對海外原物料、能源、市場的管道保持暢通,好讓經濟繼續成長,人民得以就業而且比較乖順。

但是因為中國這麼大——在地理上、在人口上、在經濟上——以防衛為主的外交政策和主動出擊的外交政策,兩者難以鑑別。的確,中國並沒有野心勃勃地打算奪取俄國、蒙古、越南或其他鄰國的領土,我認為它永遠也不會有這種企圖,因為實行起來太困難,新增的領土帶給中國的利益又太小。它並沒有——至少還沒有——嘗試在其他地方扶植親中政黨,以推翻現有政府並建立中國式政權。

然而維持現有政權不被顛覆的這個目標,使它越來越嚴密控制中國媒體、學界、網路、公民社會,如此所產生的政權若說不是極權主義,至少也是超威權主義(hyper-authoritarian)。這麼做意味要在西藏與新疆加強鎮壓。此一過程發生在本書稱之為中國安全考量的「第一環」,也就是在中國境內。中國還把這套「中國模式」吹捧為提供其他開發中國家「一項新方案」,令人懷疑它是不是想把中國人做事的方法推廣到全球。

第二個目標,維護領土完整,表示在本書所說的中國安全考量的「第二環」和「第三環」總計超過36個國家——也就是與中國有直接海陸邊界的鄰國,以及位於中國周邊六大區域體系的諸國——中國會增加其經濟、外交、軍事影響力。此一目標促使它在南海打造了七座武裝人工島,並且取得對他國海軍及漁船隊的優勢,本來這些區域根據國際法乃屬於公海或者其他沿海國家的專屬經濟海域。這項發展意味著中國要在尖閣諸島周邊挑戰日本海上保安廳與海上自衛隊。這也意味著,當中國用這種方式來逐漸扭轉台灣四周的軍力平衡,而美國是否有可行的軍事戰略來確保「台灣問題」只能透過雙方和平協議來決定,這件事就有得討論了。

而第三個目標,追求經濟上的安全感驅使中國運用鉅額的外匯存底以及過剩的建材、勞力來開展一帶一路倡議,這個計畫的目的看起來是要讓一大部分的世界經濟以中國為中心,並且為以後在歐亞大陸、非洲、中東以及南美洲施加未可知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奠定基礎。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2016年底南海仲裁案出爐之後,中國網友們大量轉傳的標語,上圖為網友做的諷刺圖,綠色部份是中共建政以來失去的領土。出處:網路圖片

 

中國的「防衛性擴張」

這是個複雜的局面:中國對防衛自我的執念,鞭策它去追求全球性的影響力。我們或可將此種外交政策方向稱作「防衛性擴張」。中國所求的並不在於將美國逐出亞洲,也不在於建立世界帝國——至少現在還不是——然而出於其規模及位置,僅僅是為了保有安全感,便迫使它必須擺出一個在世界上擴張的姿態。(中國並非第一個被形勢這樣推著走的國家;正是相似的邏輯驅使美國不顧國內最明智的謀士原本較為穩妥的判斷,而逐步成為全球霸主。)

中國崛起不必然是壞事一樁。自理查.尼克森以降,歷任美國總統都說過類似的話:「中國的繁榮與穩定,符合美國利益。」此類陳述的邏輯乃是繁榮與穩定的中國將對全球的財富有所貢獻,亦有助於世界的穩定。然而隨著中國更加強壯、更有自信,歐巴馬政府發現必須加上另一個公式:「美國必須維持在太平洋區域的強大影響力。」這表示美國雖然樂見中國崛起,但並不打算放棄它在亞洲固有的經濟、安全、道德利益,其中包括「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歐巴馬啟動了「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後來改稱為「再平衡」,Rebalance)。他想要釋出訊號,那就是美國決心要捍衛它在此區域的既有地位。許多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都認為轉向亞洲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執行的方式不夠強勢。美國沒有阻止中國將我們的盟友菲律賓逐出兩國有所爭議的黃岩島。我們沒有阻止中國在南海的七個人工島上部署防禦工事,形成戰略上的「砂島」鏈。美國、日本未能有效地反對中國在有所爭議的尖閣諸島周圍持續出現,以致讓中國得以造成一種新的現狀。歐巴馬曾延遲宣布一項對台軍售案。他的政府未能說服國內民意支持轉向亞洲戰略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跨太平洋夥伴貿易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中國的同行告訴我,北京覺得歐巴馬軟弱,從而鼓舞了中國更加強硬牴觸美國利益;若非如此,恐怕不至於做到這個地步。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筆者參加了一個研究小組,成員包含其他關切這項議題的學者和政策專家,小組的目標是為新政府提出對中政策的建議。(讀者可以在這個連結看到研究報告)我們所建議的一系列政策是要更加強硬但又不具對抗性。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應當更分散而有韌性,以表明即便中國實力成長,但美國仍要保衛盟邦的決心。在南海執行的航行自由任務(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S)應當更為固定;美國應當促使中國經濟對美國貿易與投資開放,如同美國經濟對中國開放一樣,否則就應該面對同等限制;美國也應該堅持在中國工作的美國記者與學者要受到同等的對待,就像美國對中國記者和學者開放一樣。我們也希望美國同時打造能與中國攜手合作的領域。我們期盼,經過一段漫長的摩擦、測試過程,雙方在亞洲的權力平衡可以讓彼此都能接受,就算這樣的平衡無法滿足任何一方的最大企圖心。

 

川普一開始太硬  後來又太軟

然而,川普總統的新政府所採取的對中政策,一開始太硬、後來又太軟。結果兩條路線都很危險:前者有激發對抗的可能,後者則是將太多影響力拱手讓給中國。

川普在競選期間以及剛上任的前幾個星期,信誓旦旦地說會宣布中國在操縱人民幣,還要對中國產品課徵45% 的關稅。他違反過去美國面對台灣事務的慣例,接聽了一通事先安排好由蔡英文總統打去的電話;還說如果中國不順應美國的經濟利益,或許他就不遵循一中政策了。當時的國務卿雷克斯.提勒森(Rex Tillerson)說,美國會阻斷中國往返南海人造島的通路。再這樣繼續下去,川普將引發對抗,擾亂該區域的穩定,傷害美國盟友的利益,可能還會導致大陸對台灣採取更具侵略性的政策。

接著,川普一轉身,又開始對習近平獻殷勤、灌迷湯。他同意重新確認一中政策。他邀習到海湖莊園(Mar-a-Lago),擺出一副徒弟的樣子,說道:「聽了十分鐘(習說明北朝鮮的情況),我發現這(北朝鮮問題)沒那麼簡單。」他接受了習保證中國並沒有操縱人民幣的說法。2017年底他前往中國參加川習會,竟然被東道主的大陣仗迷得暈頭轉向。他還盛讚習近平在處理北朝鮮問題時幫了大忙。

 

一中政策的自駕模式

最近,川普對某些中國進口產品課徵關稅,中國亦加以報復。下筆之時,我們並不確定這一步是否會演變成全面貿易戰。但筆者認為雙方這樣子互課關稅,有點像是京劇裡的刀槍對打——唱作俱佳,卻不會見血。兩造終究會找到辦法平息貿易爭端,於是川普就可以自稱已經解決貿易不公的問題。然而中國會在新經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戰略先機,例如機器人、人工智慧、5G網路,這些才是中國政策當中真正威脅到美國利益的面向,而不是貿易逆差。

川普的以下行為更進一步削弱美國與中國對抗的能力,包括退出跨太平洋夥伴貿易協定;宣稱除非南韓、日本負擔更大比例的軍費,否則美國不再履行其防衛承諾;談及要撤出駐韓美軍;對某些日本進口產品課徵關稅。美國政府為了重返亞洲,於2018年明確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政策,卻遭到各方奚落,說這個政策做得太少、也來得太遲。

美國軟弱而混亂的亞洲政策,無法創造一個良好局面讓台灣處理兩岸關係。往好的方面想,川普並沒有揚棄華盛頓的一中政策而立即引發台海危機,也沒有站在北京那一邊逼迫台灣協商。美國國務院與五角大廈根深柢固的官僚體系仍然維持自動駕駛模式,繼續遵循一中政策。五角大廈仍然持續遏阻大陸攻打台灣,即使軍事平衡正在改變,但是中國似乎不認為這樣的改變足以讓它在攻打台灣時穩操勝券。川普目前至少顯得對台灣沒什麼興趣,這使得台北能夠從白宮這種「有利的忽略」(benign neglect)當中獲益。至於北京,在它來講,可以保持耐性,因為它覺得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對它有利的。

然而北京的耐心並不等於接受不動如山的「維持現狀」。中國將持續強化對台灣的經濟、外交、政治壓力,企圖逼使兩岸關係有所「進展」,那可能是令蔡政府改變立場,或者在下屆大選令新政府上台。筆者看不出近期內局勢會有什麼驚人的變化。然而美國亞洲政策的失誤,將使台灣為保障安全所需面對的挑戰更加嚴酷,它那巨大的鄰居為了尋求自己的安全感,正在步步進逼。

 

※作者黎安友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政治學協會、亞洲研究協會、外交關係協會、美中關係委員會、人權觀察委員會成員。專長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政治參與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人權研究。

※譯者:王湘瑋


相關書籍:2049百年馬拉松/與中國打交道/南海南中國海/中美新型戰略關係/美、中開戰的起點/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大外交etc

菜市場政治學延伸閱讀: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談中國對外關係的解釋因素
Tagged on:                         

8 thoughts on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談中國對外關係的解釋因素

  • October 30, 2018 at 12:52 am
    Permalink

    五年前的新著,在川普執政兩年多的現在來看,會覺得更具興味,尤其作者是位哥倫比亞的中國學大教授。

    西方人對中國,不分古今中外,普遍對這個古老的國度懷抱著神秘、浪漫、腐朽美學,甚至一種無以名之,卻往往若隱若現的歧視。不過也有不少尤其是在學界(亂猜一下),透過儒家孔孟的瞭解,認為這個偉大的古老國度,由於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一天終將倔起。

    可惜無法去閱讀全本著作,如果純從這篇可以說是提綱挈領的序文來看,書名《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已經洩漏了作者對中國善意的迴護意味。

    為什麼中國沒有安全感?因為歷史的慘痛經驗,認為西方列強 “亡我之心不死”?現實早已迴異,如果說中共沒有安全感,應當更加貼切。這樣的感覺到了改革開放,經濟開始倔起,直到汪洋說:騰龍換鳥!中國已經從自信心暴漲的高峰,開始步入下行趨勢。不說中國是否 “沒有安全感”,中國整個的感覺其實一直是處在 “沒有弄清楚狀況” 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不但中國人自己沒搞清楚,其實連西方都昏頭轉向,除了台灣的台派人物,應該也可以算進日本,這個超理性冷靜的民族。

    以下幾個副標,僅稍做短評,詳細就留待和個人一樣意識形態的酸民去論說了:

    * 唯有西方才富足的歲月已經過去 - 這種先驗的歧視說法,在日本倔起、亞洲四小虎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中國中心,護主之情溢於言表。

    * 保住政權是共產黨首務 - 是說國內一直有股反共勢力?或者說外國謀我日亟?這種感覺,連在小小台灣,當年黨凌駕於國的國民黨都不是很強烈。

    * 中國的「防衛性擴張」-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

    * 川普一開始太硬 後來又太軟-瞧不起川普的各界人士,太多太多了。

    * 一中政策的自駕模式-這篇序文大概是為中文版而寫。總的來說:因為它覺得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對它有利的。

    所以說 “歷史潮流不可抗拒”,蔡英文實在是錯估情勢,早晚必需投降。
    --

    〉〉〉要把這本書放在中國外交史的脈絡來看,希望讀者可以透過一個現實主義的觀點,理解中國七十年來的對外關係其實是建立在黎安友所說的「缺乏安全感」這個因素上面。理解了這個事實就比較不會被中國的虛張聲勢給唬住,也比較能夠理解新冷戰開打之後,以美國為首的集團(不知該如何名之)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新圍堵政策。〈〈〈

    好說好說!川普只想做生意,不是要包圍中國。

    Reply
  • October 31, 2018 at 7:35 pm
    Permalink

    美國期中選舉的中國因素?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F%BC%8F%E8%AD%9A%E8%80%80%E5%8D%97%E3%80%91%E7%BE%8E%E5%9C%8B%E6%9C%9F%E4%B8%AD%E9%81%B8%E8%88%89%E7%9A%84%E4%B8%AD%E5%9C%8B%E5%9B%A0%E7%B4%A0%EF%BC%9F-010313527.html?soc_src=social-sh&soc_trk=fb&fbclid=IwAR2hDdjIO-rAFClKDTJ-ci8VAKYqEBE86yGzrGfyg6izFxglgFLRnIhjHaA

    Reply
  • November 12, 2018 at 8:37 pm
    Permalink

    配图的小编应该好好学学历史,这种图来讽刺难道不是惹人嘲讽么?库页岛、外兴安岭、外蒙这些领土丢失是什么时候,查查维基也不难吧

    Reply
    • November 13, 2018 at 3:39 am
      Permalink

      啊不就是因為貴國政府整天在那邊一點都不能少
      結果丟掉了超大一點都不去追一下嗎

      Reply
      • November 30, 2018 at 9:54 pm
        Permalink

        看了半天,以为台湾也有客观看待两岸关系的人,结果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罢了罢了。

        Reply
        • December 5, 2018 at 8:35 am
          Permalink

          to Alan:跟貴國政府觀念不同就是有色眼鏡嗎XD

          Reply
      • November 30, 2018 at 9:57 pm
        Permalink

        ”綠色部份是中共建政以來失去的領土。”这句话就是错误的,绿色部分不是清王朝与中华民国丢去的吗?

        Reply
      • March 23, 2019 at 10:30 am
        Permalink

        不过这种表述还是容易引人误解,更好的措辞应该是“中共建政后以各种形式追认的中国丢失领土”。中共军队战斗力很强,在建政后是没有被迫割让的情况,但早期从中华民国继承来的对某些他国实际管治区域的主权声索后来来也放弃了(我将这种情况视作另一种追认)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