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翰 / 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近期國際關係最熱門的議題就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以及美國與中國之間是否會發生戰爭?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 Graham Allison 提出中國在軍事與經濟實力崛起的情況下,川普總統的美國第一 (America First) 和習近平的中國夢將會導致兩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機率增加。(編按:Allison可以說是「外交決策分析」這門學問的祖師爺,他寫的《注定一戰》一書引起學界非常大的討論,他所重新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也再度紅極一時。)

本文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 與「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 來探討「美國與中國之間是否會發生戰爭」這樣子的大哉問。同時,在中國將台灣視為領土一部份的前提下,一旦中美衝突,台灣將無法倖免於這場可能的戰爭,那麼,台灣在外交上該如何選擇呢?

 

圖片來源

 

權力平衡理論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國際關係理論中最常被提及的關鍵字就是「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Waltz (1979) 認為在「無政府」(不存在一個最高權威的世界政府)的國際體系下,國家的權力平衡 (balancing) 行為是無政府狀態下的必然行為。Waltz 的「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 有兩個主要的假設。首先,Waltz 認為權力只是用來達成安全 (security) 的手段。然後小國 (weaker states) 會為了維持自身的安全相互結盟 (alliance) 對抗大國 (stronger state) 的威脅。

Waltz 的權力平衡理論告訴我們小國們會「自動地」將大國視為威脅; 而且大國會攻擊小國,也因此小國們會「自動地」相互結盟來「制衡」(check) 大國的威脅。結盟後的小國們和大國的國家實力趨於相近時,這樣國際體系就可以維持穩定。簡單地說權力平衡理論主張國家之間實力相近時,國與國之間不容易發生戰爭。真實世界的實例就是冷戰時期(約1947-1991年間)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的對峙。

 

權力轉移理論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Organski 與 Kugler (1980) 則是認為國際體系是依照國家實力排列的「層級體系」(hierarchical system)。國家實力最強、且能制定遊戲規則的國家即是霸權國家 (Hegemony),而且通常霸權國家也是國際體系既存國際建制 (international regime) 的維護者。舉例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建立了「布列敦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並建立世界貨幣體系的調節機制,因此美國被視為是國際金融與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者。

以國家實力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權力平衡理論與權力轉移理論對於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持相反的看法。Bremer (1992) 指出當國家之間的實力愈靠近,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機率愈高。接下來許多實證研究也都證明國家之間實力差距愈大,愈不容易發生戰爭 (Abdollahian and Kang, 2008; Alsharabati and Kugler, 2008),也就是說,實證研究的結果比較支持權力轉移理論。

既然過去豐富的研究結果皆指出國家之間的國家實力愈相近時,戰爭發生的機率愈高,那美國與中國之間國家實力又是呈現怎樣的分佈呢?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國家實力分佈:注定一戰嗎?

本文採用國內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作為測量國家的實力。Yeşilada, Kugler, Genna, and Tanrıkulu (2017) 指出,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用來對國家安全、經濟支出、健康、教育以及公共安全等相關項目進行資源分配。簡單地說國家的GDP愈高,代表愈有錢,愈有預算空間購買軍事武器、進行軍事設備投資與其他有利於國家實力的投資,因此被許多研究拿來當做衡量國家整體實力的指標。

本文GDP的資料來自於 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2018。因為該資料庫只有各別國家的人均GDP與人口規模的資料。因此本文將人均GDP與總人口數相乘來計算出國家的GDP。1

國家之間的權力比則是以美國國家實力當分子,中國國家實力當分母來計算。若數值大於1,代表美國國家實力大於中國。數值小於1,代表中國國家實力超越美國; 數值等於1,代表兩國實力相等。

圖1紅線代表國家之間權力比等於1。圖1明顯地可以看出中國的國家實力已經逐漸地靠近美國 (2010年兩國的國家之間權力比大約為1.20)。根據過去的實證研究,美國與中國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的機率愈來愈高。2

雖然現在美國與中國並未真正地發生戰爭,以圖1的趨勢來看,未來美國與中國發生戰爭的機率仍然存在。然而,若美國與中國真的發生戰爭,同時中國並不放棄武力犯台的情況下,台灣的外交又該如何選擇?此時我們必須要納入另一個國際關係當中重要的元素來討論:國家之間的結盟。

 

 

如果我們納入結盟狀況,則國家之間的「權力比」就會出現一些變化。圖2呈現美國與中國各自擁有盟友的情況下,國家之間的權力比的趨勢。這邊假設的狀況是,中國與俄國在安全、經濟與區域議題上已經形成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局勢下(Feng and Kugler, 2015),圖2可以明顯地看出美國若想要與中國競爭且不與其發生戰爭,以國家實力的角度來看,美國必需和歐盟與日本緊密合作,才可以對中國與蘇俄維持相對優勢並避免發生戰爭 (2010年的國家之間權力比大約為2.30)。

在美國與中國的國家實力逐漸靠近甚至可能出現轉移的局勢下,美國必需和既有的盟友更緊密的合作,才可以一方面與中國競爭,且避免發生戰爭。台灣在面對中國統一的威脅下,在外交盟友有限的選項中,唯有強化與日本和美國的外交關係,藉此來制衡(或者說是因應)中國的軍事威脅,這會是比較理性的選擇。3

 

結論

過去實證研究對於抑制戰爭發生的因素有很多討論,例如國家之間的民主化程度與經濟互賴程度。本文以國家實力的角度來探討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相對國家實力比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國家實力已經逐漸的靠近美國,且未來美國與中國的國家實力可能出現轉移的情況。

根據權力轉移理論的論點,美國如果要同時與中國競爭且避免戰爭,美國必需與既存的盟友維持更緊密的合作,才有辦法對中國維持國家實力的優勢。這樣的實證結果也比較符合一般的直覺:當A國的實力比B國高,B國不會輕易地對A國發動一場勝算不高的戰爭。

依照上述邏輯,對沒有多少外交空間台灣而言,目前嚇阻中國軍事威脅的最佳選項應為強化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同時利用美日安保條約讓美國與日本共同維持東亞的區域穩定。如此才可以善用盟友的國家實力來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

 

本文改寫自Harvey Tsai. 2019. “Power Parity or Powerful Gap Peace? An Econometrics Perspective.” (即將發表於國際研討會)

 


參考文獻

  • Abdollahian, M., & Kang, K. (2008). In Search of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Power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34(4), 333–357.
  • Alsharabati, C., & Kugler, J. (2008). War Initi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34(4), 358–381.
  • Bremer, S. A. (1992). Dangerous Dyads: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Likelihood of Interstate War, 1816-1965.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6(2), 309–341.
  • Feng, Y., & Kugler, J. (2015). Tectonic Move in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krainian Territorial Crisis, Realignments of Major Powers,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ld. Journal of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Studies, 2(1), 55–75.
  • Organski, A. F. K., & Kugler, J. (1980).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Waltz, K.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 Yeşilada, B. A., Kugler, J., Genna, G., & Tanrıkulu, O. G. (2017). Global Power Transi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 (1st ed.). New York: Routledge.

 

推薦閱讀

  • Vasquez, J. A. (1998). The Power of Power Politics : from Classical Realism to Neotraditionalism.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人均GDP的算法為: GDP/總人口數。因此本文將人均GDP與總人口數相乘得出GDP。另外,人均GDP是以2011年美元作為基準點;國家總人口數則是以年中人數來計算,單位為1000人。
  2.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當國際體系中挑戰者的國家實力逐漸地靠近既存強權國家時,兩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機率會增加。簡單地說兩個國家實力相近時,是無法避免發戰爭。
  3. 若在圖2加上台灣,美國-歐盟-日本-台灣與中國-蘇俄的權力比大約為2.35,可以將原本的差距再擴大。
美國與中國競爭之下,台灣的外交選擇
Tagged on:             

2 thoughts on “美國與中國競爭之下,台灣的外交選擇

  • July 4, 2019 at 10:01 pm
    Permalink

    在印太聯盟將日趨成熟的狀態下,作者似乎認為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多少外交空間的台灣??)台灣將未能進入這個體系。因此只能單邊的依賴日本:

    “最佳選項應為強化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同時利用美日安保條約讓美國與日本共同維持東亞的區域穩定。如此才可以善用盟友的國家實力來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

    台灣局面的固定,與國際局勢的變易,如此分別看待的推論顯得怪異。

    為什麼顯得 “台灣局面固定”?因為懼怕中國?但是又由美國取得武器。這又牽涉到中台關係的處理。
    就是說台灣在處理中美台關係上,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既然顯得首鼠兩端,日本要如何接受台灣的倚賴?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