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票除了衝國會席次外還可以有什麼影響?以社會政策為例

政黨票除了衝國會席次外還可以有什麼影響?以社會政策為例

乍聽之下,政黨票現在就只是影響選舉結果和國會席次組合的不穩定變數,但政黨票可能影響的範圍其實遠超過政黨席次,對政策的發展也可能有深遠影響。趁著選舉熱,然後民調又已封關,這篇小文章以社會政策為例,簡單談談選舉制度可能對社會政策造成甚麼影響?

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

政治科學家怎麼看待台灣選舉的「母雞帶小雞」?

政治科學家怎麼看待台灣選舉的「母雞帶小雞」?

隨著年底地方縣市議員選舉日逐漸接近、各黨的提名也逐漸確定,候選人之間激烈的競選與合縱連橫也敲鑼打鼓地展開。由於執政的民進黨在台北市選情在民調上尚未起色,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也被說是在打佛系選戰,兩大黨支持者甚至幹部都擔心這無法起到「母雞帶小雞」的作用。等等,什麼是母雞帶小雞?

當政治進入校園II:第三勢力在校園

當政治進入校園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上篇〈當政治進入校園: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發現中山學生在「總統票」與「政黨票」的投票行為上,與台灣社會有相當不同的選擇。除了有更高比例的人支持蔡英文外;政黨票更驚人地有49%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相較於台灣社會,第三勢力在中山的得票率顯得高出許多!就此,本篇將進一步對投給第三勢力的學生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嘗試了解學生投給第三勢力背後可能的因素。

本文主要將第三勢力的分析集中在時代力量及綠黨社民黨聯盟。

當政治進入校園 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

當政治進入校園 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

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是一場充滿話題,但毫不意外的一場選舉。充滿話題的原因在於國民黨遭遇史無前例的大敗;而毫不意外的理由則是除了幾席選情膠著的立委,藍綠之間沒有太大的競爭張力,綠營大勝似乎早已是預料之內的事情。

然而每次選舉的過程中,卻甚少討論到大學生(或首投族)的投票行為;有鑑於電話民調難以調查到這群在外租屋、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本次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便加入學生投票為主的重點題組。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還記得選舉日前各政黨對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搶票大戰嗎?在投票日前整整兩週,無論在新聞裡、政論節目中、社群網站上、親朋好友間,要怎麼投政黨票往往成為言論交鋒、甚至反目成仇的一大炸彈!為什麼投個票也要那麼痛苦,大家不能想投誰就投誰就好呢?這個案例恰恰好顯示台灣民眾在準備投下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那一剎那,同時受到了「制度」、「偏好」、「賽局」、與「資訊」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本搞不好能得更多票的各小黨,因為民調較低、選民看民調改策略、最後真的讓各小黨得票也較低,使原本不利小黨的民調成為大黨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