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兆年/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在M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經常期待大學教育帶給窮人、偏鄉學子、弱勢群體一個翻身的機會,期待大學教育發揮某種克服社會不平等、促進階級流動的功能。然而,人們經常參考的「大學排名」,是否回應了這些社會期待?是否鼓勵高等教育扮演這樣的社會角色?本文從階級觀點出發,首先簡介幾個社會學相關概念,並以美國大學排名為例,反省其背後所隱含的高等教育價值觀。

 

社會階層、流動與再製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一個社會裡的不同成員,因為擁有不同程度的財富、權力、聲望等資源,而被劃分到不同的社會類別或地位上的情況1。例如,每個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經常伴隨著貧富差距、城鄉發展不均等現象,這些都可能造成社會成員的階層化。

當社會成員從一個社會階層向下或向上移動到另一個社會階層,則稱之為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在討論教育議題時,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格外值得留意,因為它牽涉到一個社會成員,能否藉由某些努力(例如考上大學),從上一代所屬的社會階層,移動到自己所嚮往的社會階層2

相對於社會流動,社會階級結構的再製(reproduction)則意味著社會不平等的代代相傳,也就是說,下一代繼承了上一代的社會階層3

 

下層階級只能表達對社會階層化與不平等的憤怒與無奈。

下層階級只能表達對社會階層化與不平等的憤怒與無奈。圖片來源:flickr

 

US News變相鼓勵階級再製?

談到美國的大學排名,人們最常參考的不外乎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以下簡稱US News),但鮮少有人會去注意排名背後所採用的指標。US News是如何對美國各大學(大學部)進行排名的呢?各項評比指標依加權程度依序為:學術聲望(22.5%)、新生保留率(retention)(22.5%)、師資資源(20%)、學生甄選(12.5%)、教學資源支出(10%)、畢業率(7.5%),以及校友捐贈率(5%)4

這一系列指標,固然反映了大學教育的一些價值。例如,「學術聲望」和「新生保留率」是US News最為重視的兩項指標,加起來占去將近50%的權重,它們分別代表同業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及新生對所就讀學校的滿意程度。如果用商品市場的時髦用語來說,大概就是所謂的「品牌形象」和「顧客滿意度」了吧。不可否認,這些價值是許多人心目中「好大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然而,US News的大學排名,基本上完全忽略了高等教育在社會流動方面應該體現的價值。仔細檢視上述一系列指標,幾乎找不到任何一項數據,可以用來評估各大學幫助人們克服社會不平等、促進階級流動的貢獻。相反地,其中部分指標,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變相地鼓勵階級再製的發生。

舉例來說,「學生甄選」這項指標,主要是基於大學入學測驗成績(包括SAT和ACT的分數),以及高中成績優異學生的比例。於是,當一個大學錄取越多功課好的高中生,其排名就會越高。這等於是鼓勵大學致力於招收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的高中生,本質上沒什麼太大問題,但卻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社會效果。一般來說,社會階層高者相對於社會階層低者,往往擁有較高程度的經濟資源、社會網絡、以及文化優勢,因此較有能力為下一代提供較好的教育條件,也使下一代較有機會取得較好的學業表現。所以,許多(當然不是全部)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的高中生,有可能是有錢有勢家庭的下一代。因此,US News對「學生甄選」指標的重視,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阻礙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同時也變相鼓勵階級再製的發生。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US News的指標還可能造成大學排名本身的階級再製。例如,加權最高的「學術聲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既有的排名之上。與之權重相同的「新生保留率」(或者學生滿意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學術聲望以及既有排名之上。如此一來,傳統上排名在前面的大學,很可能永遠都排名在前面。這大概是大學排名總是欠缺流動性、每年都差不多的原因之一。

 

正在參加測驗的美國學生。

正在參加測驗的美國學生。圖片來源:US News & World Report

 

 

白宮提倡社會流動的教育理想

為了鼓勵高等教育體系發揮社會流動的功能,美國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採用不同指標的大學排名,試圖與US News分庭抗禮。以Washington Monthly(華盛頓月刊)為例,它每年對各大學所做的排名,不再以主觀的聲望和滿意度作為主要指標,而是改以學校在「社會流動」、「研究」和「公共服務」三大層面的客觀績效,來衡量各大學對整個社會的貢獻程度5。具體來說,「社會流動」主要考慮的是學費額度、低所得學生比例、以及畢業率。「研究」衡量的則是研究經費多寡、優秀學者比例、以及對博士培育的貢獻。至於「公共服務」,則把學生在社區服務、國防服務、志願工作上的實際成果納入考量。

這些大學評比的新指標,基本上呼應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近年來所提倡的高等教育價值觀。白宮希望建立一套新的大學評鑑系統,目的是讓出身中下階層家庭的學生,據以選擇最有價值(best value)的學校去就讀6。這不僅反映出美國既有大學排名有其不足之處,也意味著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流動(尤其是代間流動)的深切期待。有些主流媒體,已經開始嘗試根據白宮所提倡的理念,建立新的大學排名。例如,Time(時代雜誌)曾依據「畢業率」、「易親近程度」(Accessibility)、「可負擔程度」(Affordability)等三項指標建立新的大學排名7。其中,「易親近程度」是指大學生之中領取Pell Grants的比例(按:Pell Grants是聯邦政府資助低所得家庭學生的獎學金),「可負擔程度」則是指低所得家庭所需負擔的學費成本。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近年來也開始按照類似指標建立大學排名8。以上這些新排名的核心關懷,不外乎希望喚醒高等教育體系對社會流動理想的重視。

綜合來說,重視「聲望」、「滿意度」等傳統指標的大學排名,似乎對私立名校較為有利。以US News最新調查結果為例,排在前19名的清一色都是私立學校,直到第20名才出現一間公立學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身影。再細看排在前10名的學校,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就囊括了一半名額,包括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賓州等大學9

至於納入「社會流動」指標的大學排名,似乎對公立大學較為有利。以同時考慮「社會流動」、「研究」、「公共服務」的Washington Monthly為例,其排名前10名之中,公立學校就占去8名。這8名之中,加州大學系統就囊括了一半席次,包括聖地牙哥、河濱、柏克萊、洛杉磯等分校。至於私立名校,則只有史丹佛、哈佛兩校擠進前10名。其餘長春藤盟校,則在25名之後才陸續出現。

儘管如此,傳統上所看重的「聲望」、「滿意度」等指標,並非不能跟「社會流動」的教育理念兼顧。例如,史丹佛和哈佛,不論在US News或Washington Monthly的排名當中,都可以取得前10名的佳績;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都可以在兩大排行榜排進20名以內。可見,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裡,社會流動的理想,仍有機會跟市場化、商品化的現實,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點。社會流動不只是一個可欲(desirable)的價值,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兼顧而且可行(feasible)的目標。

 

美國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重視社會流動、公共服務、與教學研究的均衡發展。圖為本文作者就讀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美國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重視社會流動、公共服務、與教學研究的均衡發展。圖為本文作者就讀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圖片來源:Michael Fletcher Photography

 

結語: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本文雖然討論大學排名,但筆者其實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排名絕對優於另一個排名,因為沒有任何一套指標足以描繪每個大學的真實面貌以及獨特之處。然而,如果排名不可避免地需要存在的話,我們應該盡可能讓評比的指標更加多元化,這樣才能充分反映高等教育體系所應體現的多元社會價值。在各種價值之中,本文認為社會流動是高等教育體系格外值得追求的一個價值目標

回到台灣的脈絡來看,社會流動同樣也是亟需更多關注的高等教育理念。研究顯示,子女考上大學(尤其是經常排名第一的台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父母在教育程度、職業、族群、城鄉等各種社會階層上的優勢所賜10。或許我們應該想想:我們的大學排名,其背後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意義?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否稱職地扮演了大眾所期待的社會角色?如果我們的政府,也像白宮一樣,設計一套納入社會流動貢獻的全新大學排名的話,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1.  蘇國賢,2009,〈階級與階層〉,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101-102。
  2. Ibid., 111.
  3. Ibid., 110-112.
  4.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ow U.S. News Calculated the 2016 Best Colleges Rankings,” September 8, 2015.
  5. Washington Monthly. “Washington Monthly’s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The Washington Monthly, 2015.
  6. 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on the President’s Plan to Make College More Affordable: A Better Bargain for the Middle Class.” Whitehouse.gov, August 22, 2013.
  7. Wilson, Chris. “Obama Thinks He Can Rate Colleges. Can You Do Better?” Time, April 23, 2014.
  8. The New York Times. “Top Colleges Doing the Most for Low-Income Stu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6, 2015.
  9.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15.
  10.  相關研究舉隅: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吳乃德,2013,〈高等教育成就的族群差異:學費補貼、職業情境、與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刊》,52:1-30。
    張宜君、林宗弘,2013,〈高等教育擴張與階級不平等:以台灣高等教育改革為例〉,「201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2013年11月30日至2013年12月1日),台北:台灣社會學會。

大學排名背後的社會意義:社會流動的推手?還是階級再製的機器?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