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預算案刪、凍數目達到新高,其中的程序問題在哪裡?

總預算案刪、凍數目達到新高,其中的程序問題在哪裡?

菜市場政治學日前刊出〈「凍」彈不得?預算審議與行政立法間的攻防〉一文,由作者李承彥向大家解釋在「正常的狀況」下,所謂預算的「凍結」是怎麼回事、用意為何。本站共同編輯接續本文的討論,把焦點轉向今年度(2025)總預算在立院審查的情形,在此提出我們的觀察、疑慮。2025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1/21日清晨五點表決通過。表決的前四天,在野黨團(中國國民黨、民眾黨)忽然提出超過三千個提案,在經過媒體報導與輿論的討論後,最後仍有七百多案待表決,於20日院會開始處理。最終刪減近2,075億元,另凍結2,600多億元。總預算刪減幅度(佔總預算百分比)是往年6倍以上;凍結部分則是比近3年平均增加約20倍(從100多億變成2600億)。不過,詳細數字需要等主計總處匯整,因為各項提案非常紊亂,甚至有很多表決通過的案子彼此衝突的狀況,可能要之後才會有確切數字。本站共同編輯群認為,此次預算審查過程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內文綜合了編者群的觀察、以及請教對立法程序熟悉的專業人士。

「凍」彈不得?預算審議與行政立法間的攻防

「凍」彈不得?預算審議與行政立法間的攻防

立法院近期在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時掀起激烈討論,部分立法委員和黨團提出多項預算減列及凍結案,引發朝野間的緊張對峙。有媒體報導指出,部分凍結提案涉及關鍵公共建設和社會福利等,不僅激起了民間團體的強烈關注,也引來學者的廣泛討論,而這些爭議再次凸顯預算審議機制在臺灣政治運作中的重要地位。你可能聽過政府預算要被「刪減」、被「凍結」,或是有立法委員提出「主決議」,但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到底中央政府的總預算案,在立法院是如何審議的?立法委員們又能透過哪些方式監督行政部門?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解析立法院的預算審議過程,說明其為何成為近期的重要討論焦點,並從公民視角探討如何看待這次的預算審議。

《名為和平的戰爭》推薦序:國際秩序中的戰爭與和平

《名為和平的戰爭》推薦序:國際秩序中的戰爭與和平

《名為和平的戰爭》一書的作者勞倫.班頓是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與法學講座教授,專長是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帝國脈絡下(尤其是殖民關係)的國際法史。她長期以來的研究關懷,一直是當今國際法秩序的構築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涉及了歐洲帝國殖民擴張的政治衝突,並且正是隨著歐洲帝國試圖理解並消化這些政治衝突(並且在這些衝突中獲勝),從而得以將「國際法秩序」這麼一個有著深厚歐洲法學理論傳統的規範概念,落實為現今人們習以為常的國際秩序。這會立即帶來一個引人反思的課題,即如果現今國際法秩序生成過程中,涉及了不正當的軍事擴張與帝國壓迫,那麼人們要如何理解、解釋、甚至接受現今國際法秩序的正當性?

民粹主義、民粹領袖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民粹主義、民粹領袖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何謂民粹主義?根據民粹主義研究的先驅學者Cas Mudde(2004)的界定,民粹主義指涉著一種意識形態,其主張社會可分成兩群不同的團體,一是純潔的人民,另一是腐化的精英,民粹主義認為政治應該是人民全意志的展現。政治科學家穆德指出民粹主義的支持者並不是要求直接參與民主政治的運作,而是希望民粹主義的領袖了解他們的需求,透過政策來實現他們的夢想,因此民粹主義的支持者不需要太多的政治參與。換言之,民粹主義的支持者將政治的權力授與民粹主義的領袖,由這些領袖代表支持者來制定民粹主義的政策,藉此改變傳統政治的運作。根據美國政治學者Kurt Weyland(1996)的研究,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策略,具有三種特徵:一、強調個人主義的領導者直接訴諸於主流政治所排除的選民,並以民粹的語言來動員這一群選民;二、民粹主義者通常選擇以直接、面對面的方式來面對選民,而不是透過政黨的方式來動員;三、民粹主義領袖所建立的是低度制度化的個人民粹組織。本文將分析為何會出現民粹現象、民粹領袖的特質和克里斯瑪型政黨、民粹主義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後衝突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權力分享模式比較

「後衝突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權力分享模式比較

探索政治學理論,除了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望之外,還常常出於解決政治實務問題的需求。如果某種政治學理論能被用來解決重大實務問題,對政治學研究者和學習者而言,無疑會很有成就感,因為這門學問對人類社會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貢獻。對於這個世界上經歷了悲慘的種族屠殺經驗的國家而言,在「後衝突」時期,維繫社會和平和建立民主制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政治學所積累的智慧,能夠為此提供何種解方和貢獻,考驗著這門學問的實務解決能力和應用價值,因此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半總統制下總統、總理和 國會的三角關係: 台灣和波蘭的運作經驗分析

半總統制下總統、總理和 國會的三角關係: 台灣和波蘭的運作經驗分析

「半總統制」是結合部分總統制特徵和部分議會內閣制特徵的一種憲政體制,其運作方式與總統制或議會制的運作方式是迥然不同的。首先,半總統制與總統制或議會制在行政和立法關係的運作上,最大差異是存在著總統、總理和國會的三角關係,相對來看,總統制下是總統和國會的平衡關係,議會制則是內閣與國會的信任關係。其次,半總統制國家中,總統和國會不是相互獨立的,總統可以解散國會或是國會可以對於總統所提名的總理和內閣進行不信任投票,所以半總統制結合了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徵之後,所展現的輪廓全然異於單純的總統制或者是議會制。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釐清半總統制下獨有的總統、總理和國會的三角關係運作,並透過對於波蘭和台灣個案的比較和分析,搜尋或診斷半總統制或是總統國會制運作的本質性缺陷,以期對於未來台灣修憲時,可以提供一些處方和解決之道。

從憲政設計到實際運作:為何同樣是並立制國家,卻有不同結局?

從憲政設計到實際運作:為何同樣是並立制國家,卻有不同結局?

政治制度為政治行為者劃定遊戲規則,而具有相同遊戲規則的國家,往往被假設會有較相似的運作結果。不過,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明明同樣是半總統制國家,也採行並立制為國會選制,有些國家的總統被國會彈劾、被內閣逼宮,最後只能辭職下台;而另外一些總統,則順利推動修憲,企圖讓自己在卸任後轉任總理,繼續掌握實權;也有總統雖然失去國會多數的支持,還面對對立政黨的總理,但仍然具有約束政黨成員以及和國會多數總理抗衡的基礎。為何同樣採用並立制的半總統制國家,卻存在相異的憲政運作結果?本篇文章將介紹筆者與東海大學張峻豪教授共同發表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成果。我們將並立制定義為「兩種或多種選舉方式並行」的選舉制度,並運用三個解釋變項:總統所屬政黨(總統黨)國會議員的主要產生方式、國會選舉的時機,以及憲法對於總統權力的規範,嘗試回答為何相似制度下的總統們,卻會面對不同結局。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在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我們不斷聽到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呼籲我國憲政體制應該改成議會內閣制。很多人對內閣制的基本印象是會有個虛位的國家元首,但這個元首可能是由國會間接選舉產生的總統,也可能有著皇室血脈的君主。不過,除非我國之後變成「中華王國」或是「臺灣王國」,不然倘若我國變成內閣制國家,那到時候就會有個虛位總統,而不是一個君主。然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就真的完全沒有權力嗎?本文將會介紹由許友芳和蘇子喬兩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展示了大家以為的「虛位」總統不一定真的沒有實權,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有權力。

從制度層面揭開政治人物當選年齡的秘密

從制度層面揭開政治人物當選年齡的秘密

2024年1月9日法國艾塔爾(Gabriel Attal)出任總理,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年輕政治人物出任政府首長非單一個案:2017年紐西蘭工黨領袖阿爾登(Jacinda Ardern)在37歲時就任總理;芬蘭也於2019年出現年僅34歲的年輕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在國內政黨提拔青年政治人物的措施,常是各政黨選舉攻防的熱門話題。連帶使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國家有機會出現較年輕的政治領袖?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前述三個國家分屬不同的政治體制。因此,除了該國政治生態以及選民的偏好,憲政體制是否也會影響首長年齡呢?根據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三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指出,政治制度是影響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僅統計了「憲政體制」和「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年齡的關聯,更將兩者結合做進一步的研究。三位老師在研究中的幾項重要發現都在文章裡,一起來閱讀吧!

民主審議在代議式民主政體中的機遇與挑戰

民主審議在代議式民主政體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全世界關心民主的人們不免感到深切的不安與恐懼,因為民主制度看似正面臨嚴峻挑戰:在許多國家,我們看到常以煽動性言論和激進立場吸引選民的極右派候選人順利當選,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撕裂。假訊息的廣泛傳播更讓選舉過程變得撲朔迷離,選民很難在資訊過載與真偽難辨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人也開始反思選舉投票、甚至民主的本質,質疑當前的政治參與制度是否能有效代表人民的多元需求,並且穩定地促進公共利益。有學者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現代代議制民主的結構性缺陷,因為選民的選擇被限制在少數候選人或政黨之間,難以全面反映其複雜的政治偏好。這些反思,促使「如何讓民主更具包容性、更多元地反映公民意見」成為了當代政治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課題。今年12月20日,vTaiwan 將舉辦一場有關台灣人工智慧法規的審議活動,屆時將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wi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的專家與會,並開放公眾參與,以共同討論 AI 法規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