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履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Cortland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Cortland)政治系助理教授

 

在本文的上篇,作者用調查研究的資料告訴大家,不同的世代對於統獨、對於戰爭的看法,都有所不同,然而,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世代差異呢?

從某個時間點的調查資料可以告訴我們當下的民意分布。例如,我們知道台灣的年輕世代整體而言是傾向支持台灣走向獨立,但是,問題在於,在這群年輕世代中是否每個年齡群體的統獨立場都相同?以及,同樣的這一群人成長到不同年齡之後,各自的統獨立場又是如何變化?這樣的問題就很難透過靜態的調查結果來解釋。因此,本文進一步介紹「擬似定群」(pseudo panel)資料的概念及應用,幫助我們回答: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世代間的政治態度差異呢

7510312_s-1
圖片來源:Nameberry.com
統獨立場究竟是「世代效果」還是「生命週期」效果?

既然「年齡」無法靜止,每一個公民的政治態度也受到年齡的增長可能有所改變。為了進一步了解台灣民眾對統獨態度的動態立場,本文再一次利用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2002年以來所蒐集的民意調查資料,進一步採用「擬似定群」的概念1,整合了從2002年到2014年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性電訪,將原本總共七波的獨立橫斷面(Cross-Sectional data)資料重組成跨越年份的重複剖面資料(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e, RCS)2

為什麼需要建構這樣的擬似定群資料來討論世代差異問題呢?現有的民調資料不是就可以看出年齡不同的台灣民眾有不同的意見嗎?的確,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不同年紀的民眾對統獨立場有差別,不過如同前面所解釋的,這樣的數據實際上只能反應民眾受訪當時的意見,而這種靜態的意見也只適合解釋所謂的「事件效果」卻無法進一步了解民眾的意見是否隨時間的推移而有變化3透過建構出擬似定群資料來判斷民眾政治態度的動態變化,才能夠真正的討論政治態度的變化到底是因為世代差異還是肇因於生命週期效果的影響。

下圖四以2002年擬似定群資料中的第一波調查做為分析基準,選擇20-21歲,30-31歲,及40-41歲這三個年齡群組(Cohort),來觀察他們在接下來的12年裡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是否有所變化。根據現有的資料,2002年20-21歲的群組對維持現狀的支持度為58.46%,到了2004年,受到總統選舉的影響,當時又老了兩歲的他們已經成為22-23歲的大學畢業生,對維持現狀的主張並不喜歡,僅僅只有51.06%的人支持。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從趨勢圖中可以看出,同樣的年齡族群(Cohort),到了2012年,當他們成為30-31歲的公民,對於維持現狀的支持度升高到了72.73%。再看看對於台灣走向獨立的支持度變化情況,圖五中的趨勢圖顯示,20-21歲的年輕人,在2004年對台灣獨立的支持度,同樣受到總統選舉的影響上升到32.98%的高點,但隨後的幾年卻逐步下滑,到2012年當同樣的一群人從20-21大學生群組變成了30-31歲的上班族之後,對台灣獨立的支持滑落到了18.18%的低點。

如果把不同年齡組進行比對,相較於從20歲成長到30歲的族群,在2002年就已經進入成熟中年的1961-1962年齡組,過去十年間的統獨態度變化呈現更為穩定的狀態。當1981-1982年齡組對台灣獨立的態度從最低的14.62 %到最高的32.98%,呈現19%的變化幅度時,1961-1962年齡組的最大差距僅為8.99%。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推論年齡越大的公民,他們的政治態度會越穩定,但也代表越是難以輕易地被說服。

由此可知,相較於前面根據靜態調查所作的分析,2012年當靜態資料呈現整體「太陽花世代」 對台灣獨立的支持度上升到30.32%(見本文上篇當中的圖二),動態的分析則告訴我們在太陽花世代的群體中,其實還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態度,而這些不同往往因為我們太過相信「世代間必定存有差異」而被忽略了。

 

004

 

005

 

 

生活條件決定了民意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透過建立「擬似定群資料」和簡單的分析,從上述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態度變化中不難看出,台灣民眾面對統獨議題的態度受到「生命週期」的影響較大,而大家一直聽到的所謂「世代差異」,其實,僅僅只是反映當下的政治氛圍!更進一步來說,台灣民眾面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其實不是固定不變的「世代現象」,因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隨著年紀的增長,現實的需求很可能會迫使不同年齡的族群,改變自己對兩岸關係的態度。你我可能都有這樣的朋友,在大學時期,抱持著對中國極度排斥的態度,結果出了社會卻被公司派到中國工作,慢慢的因為生活條件變化而改變了自己的立場。

當媒體,政治人物,名嘴,甚至網路意見領袖想要獲得認同和支持而採用「藍綠」和「世代」等等帶有區分你我的分類論述時,本文的分析結果試圖提供大家另一種思考方式。正因為影響台灣民意變化的是生命週期效果,我們可以因此推論台灣民眾其實沒有那麼分歧的意見,造成統獨立場上的態度差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藍綠,也不是因為世代的差異,而是台灣的整體發展帶給我們每一個人什麼樣的生活:民眾會基於個人的生活條件變化,來決定他們的政治態度。簡單來說,透過民意的動態分析,如果希望民眾的政治態度和立場保持在「現狀」,政治人物要做的並不是去區分藍綠或談論世代,而是努力創造讓民眾不必改變態度的理想生活條件

 


參考書目:

  • Deaton, A. (1985), “Panel Data from Times Series of Cross-Sect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0(1-2), 109-126.
  • Chang, G. A., & Wang, T. Y. (2005). “Taiwanese or Chinese? Independence or unification? An analysis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aiwan.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2), 29-49.
  • 黃紀,2005,<投票穩定與變遷之分析方法:定群類別資料之馬科夫練模型>,選舉研究,12(1): 1-35。

 


 

  1.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ngus Deaton在1985年所提出,在缺乏定群資料的情況下,如果能找到不同時間點但是符合隨機抽樣假設的民意調查,從中找到相對應的變項,透過計算所建構的擬似定群資料與真實的定群資料相比,其分析結果的差異並不顯著。
  2. 根據總共七波的調查,總共蒐集到的樣本數為18,802, 從受訪者的出生年1917-1918到出生年1993-1994為止以兩年為一個年齡層群組(Cohort)。受限於總體樣本的數量,經過重組所產生的擬似定群資料, 在每個個別群組的樣本數介於150-900之間。其中,本文所選擇的三個年齡Cohort的樣本在這七波調查中所蒐集到的總數分別為,900 (1961-1962),732 (1971-1972)以及 679 (1981-1982)。
  3.  為什麼要建構擬似定群資料?原理是什麼?又該怎麼做?Pseudo panel事實上是由數波橫斷面的資料組成,其原則不難理解。假設第一波的調查中,我們有年齡20歲的民眾200人,到了兩年後的第二波調查中,最算找到同一群兩年前20歲的人,他們也已經變成了22歲,因此,我們把在第二波調查中遇到的22歲受訪者們視為兩年前的那一個年齡群(Cohort)。當然,你會問,雖然年齡上來說這些人應該是同一群人,但是他們其實不是真的當年的那一批人啊!是的,他們不是同一批人,但是因為學界做每一波問卷調查時,都考慮過樣本的抽樣必須符合母體的常態分佈,所以,在每一年的資料中都會納入加權變項(Weight)來解決代表性的問題。換言之,理論上從哪一波調查抽出哪一批人,應該都會符合母體常態分佈的假設,也因此,建構Pseudo Panel被視為在沒有定群資料(Panel)的最好替代方案。事實上,學界已經有很多文章主張,Pseudo panel應該取代真實Panel,原因是真實的Panel雖然強調受訪對象是同一個人,在對他重複進行多波的調查後可以準確的知道這一個特定受訪者在態度上的變化,不過,限制和缺點卻很多。譬如,受訪者失聯,發生變故,甚至是不再願意接受調查,這些都使得panel調查很難實現。往往第一波的樣本數有1000人,但是經過幾波之後人數就銳減,最後失去的代表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國外現有文獻而言,本文的資料樣本數仍然稍嫌不足,因此,初步的分析結果雖能描繪目前台灣政治態度動態變化的概況,但卻難以更準確的計算世代及年齡效應的確實強度,未來仍需要持續累積資料才能提出更完整的結論。(關於擬似定群資料和其理論,詳見Deaton (1985) 和黃紀2005)
是你,是我,還是大家的統獨立場都在改變?!(2)
Tagged on:             

5 thoughts on “是你,是我,還是大家的統獨立場都在改變?!(2)

  • November 17, 2015 at 12:17 pm
    Permalink

    不是本來就是獨立的政權嗎??
    要不選舉是在做什麼?

    Reply
    • November 22, 2015 at 10:53 pm
      Permalink

      不管是認同台灣還是中華民國,承認我們有民選總統的能力,實際上就已經獨立了。所以1995年阿共才一直想用飛彈威脅台灣1996年的第一次總統直選。而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更是再次確認台灣已經不是由流亡政權統治,而是獨立的國家(所以做民調時,如果問除了希望獨立、統一和維持現狀,如果多加一個你認為現在是獨立嗎?我相信認同現在已經獨立的比率也不會太低)。所以至少兩次以上台灣實質上的展現獨立,阿共都沒打來了。所以日後台灣大致上只有被統一和被侵略兩個選項,希望第二個選項不要發生,至於被統一不是不能談,若對台灣的利有遠大於弊的時候當然可以談,但如果只有對國民黨為主體的政商利大於弊,那就洗洗睡吧!

      Reply
      • January 27, 2016 at 12:04 am
        Permalink

        你好我是大陸人,其實不知道你們台灣人知不知道,如果大陸有民意,極有可能有九十個百分點是支持統一的,原因就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接受著“愛國主義教育,民主主義教育”,所以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對一個完全沒有去過(大部分人而言),對一個地方的人充滿的“家人”的感情。當然說這些也不是為了打“溫情牌”什麼的,身邊的台灣人(交換生,來大陸念書的其他學生)在交流統一與否的問題時候都是說台灣人不被理解,但往往大陸人也沒有得到你們的理解,或者說『去理解大陸人』並不是一個選項。常常聽你們台灣人說,大陸人都是被『洗腦的』,那台灣人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是被洗腦的,構成人的價值觀、對社會認知、知識體系的很大一個決定因素是從小接受的教育,如果當年李登輝陳水扁沒有去中國化去蔣介石化,台灣人有曾想過萬一當年不這樣的話台灣人的意識形態還會是這樣的嗎?
        扯遠了不好意思,我覺得兩岸的人還是太少溝通,都有著處於一種堅守自己原有認知互不相讓的心情。當然也希望你們台灣人能夠真正自己決定台灣的命運。
        anyway,除了政治,其實有很多事情對於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更有意義,祝你們新年快樂嘍

        Reply
  • December 8, 2015 at 9:30 pm
    Permalink

    天然獨
    就是初生之犢
    一旦接觸了真實世界後
    外加中國大陸整體條件越來越好
    恐怕才後悔中國大陸的歷史地理沒學好
    情況將會逐漸被反轉~

    Reply
  • August 3, 2017 at 1:44 am
    Permalink

    对台湾地区同一群人因时间跃迁造成台湾问题解决方式观点做了一次创新的研究。揭示了,年轻族群随着年龄增长,观点趋于保守的维持现状论提升,激进独立论降低。这个十年内是何因素造成这种同一群人的思想动态变化?是因为家庭生计需要保守?还是大陆崛起速度太快?亦或是台湾政府轮替与政策?这些背后的因素文章没有深入研究下去。搞清楚了,也许我们可以推测在台上振臂高呼的狂热分子因某种或某些因素,随时间跃迁后就会恍如两人。

    同样大陆地区同一人群随时间变迁,对于台湾问题的看法我觉得也值得研究。伴随两岸实力消长,以及民间交流深入,大陆地区人民看待台湾问题解决方式也可能有微妙变化。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