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奕婷/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系

葉高華教授在<搖搖欲墜的台灣民主?從民主調查態度談起>中指出台灣民眾的民主信念下滑,而年輕世代對民主體制更為沒信心。本文很同意這樣的分析,並想進一步指出,台灣的民主危機或許不僅在於民主信念滑落,而更來自不同人群對於「民主」有相當殊異的理解與想像,且其中有相當一部份的理解大異於政治學理論中對民主的定義。

以民主之名? 

政治學者對於當代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原則有一些鬆散的共識。首先,政府領導人須經由定期而公平公開的選舉產生,政黨在選舉中公平競爭,而人民普遍地擁有選舉與被選舉權,並有制度設計使政府政策能依從民意。在此過程中,人民被賦予各項自由權利,例如自由表達意見、集會結社、參與政黨或利益團體;媒體能夠自由報導,而人民能接觸不受政府控制的多元訊息。為了保障人民(包含少數意見者)的各項自由權,政府需依法而治,有獨立的司法機關、分權制衡。此外,縮短社經條件的差距能夠更加促進公民的平等參政。整體而言,人民公平而充分的政治參與及競爭、各項自由權利的保障,是當代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主張。

然而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民主」是個充滿歧義的概念。「少數服從多數」常被視為是民主的核心;而「守法有序」、「不妨礙他人」也被許多人與民主扣連。就以兩岸簽訂服貿協議所引發的爭議為例,正方雙方的論述中都強調己方立場才是維護了民主:學運支持者指出30秒黑箱不但顯示代議士與執政黨漠視民意,更破壞了立法審議的程序與原則,因此重創台灣民主體制;而公民抗爭的行動不但是人民的權利更實踐了人民主權,能夠補強被代議士傷害的民主。而反對者則堅稱抗爭的行動反而才是違反法治、破壞民主。

既然民主的詮釋能夠如此多元, 甚至立場殊異者都能以民主為名相互詰問,那麼當受訪者在民調中表示「民主體制是最好的體制」時,心裡想像的又是怎樣的民主呢?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的問卷中除了詢問受訪者是否認為民主體制是最好的政府體制之外,還設計了一系列的題組想要了解受訪者所認為的「民主」究竟為何。本文採用了這個計劃的第三波調查,於2010年初在台灣執行。調查的母體是年滿20歲的台灣民眾,樣本有1536位受訪者;在加權之後,樣本的性別比例、年齡結構以及教育程度都與母體近乎一致。

這個調查中也問了與葉高華教授文中所採用的同樣的題目:

「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對於卡片上這三種說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

下面的交叉表顯示了不同年齡層受訪者的回答。與葉高華教授的發現相當類似,整體而言有略微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民主體制無論如何都是最好的,而越年輕的世代對於民主體制越沒有信心。不同的調查呈現了類似的結果,可見此一傾向相當明顯而穩定。那麼,在這些受訪者眼中民主的定義究竟為何?是否由於民眾對於民主的不同理解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民主信賴?

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
20-29歲143 (49.6%)96 (33.1%)51 (17.6%)290 (100%)
30-39歲143 (48.5%)95 (32.2%)57 (19.3%)295 (100%)
40-49歲177 (51.8%)94 (27.5%)71 (20.8%)342 (100%)
50-59歲181 (56.2%)58 (18.0%)83 (25.8%)322 (100%)
60歲以上165 (59.6%)46 (16.6%)66 (23.8%)277 (100%)
總和809 (53.0%)389 (25.5%)328 (21.5%)1,526 (100%)
民主理解的世代差異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的問卷中有一組題目詢問受訪者:

「在卡片上的四項說法當中,您認為哪一項是民主最為重要的特徵?」

其中一個問題,受訪者在「政府降低貧富差距」、「人民經由公平自由的選舉選出政府領導人」、「政府不浪費公帑」以及「人民可自由公開表達政治觀點」四個選項當中選出他們認為民主最重要的特質。在這四個選項中,「經由公平自由的選舉選出政府領導人」與「自由公開表達政治觀點」都是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定義,分別強調了人民的政治參與以及自由權;「政府降低貧富差距」此一選項雖不是當代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特徵,但卻是有助於平等政治參與的重要條件;而「不浪費公帑」 側重於政府效能,並非民主的特質,威權政體也可能有相當的治理效能。除「不浪費公帑」外,其餘三項雖受強調程度不同,但都大抵符合理論中對民主的描繪。

整體而言三成左右的人分別認為「政府降低貧富差距」或者「由公平自由的選舉選出政府領導人」是最重要的民主特徵;大約兩成的受訪者則分別認為「不浪費公帑」或「自由表達政治觀點」在這四項當中最為重要。以這個題目而言,多數受訪者的理解與民主的核心理念沒有太大差異。

下圖顯示了不同年齡受訪者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最年輕的世代對於民主有著最為接近教科書的理解,而與其他世代差異甚大。超過三成29歲以下的受訪者認為表達政治觀點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民主特質,且絕大多數不認為政府效能是很重要的民主定義。

demo_age1

在另一個題目中,受訪者則在「人民可自由參與抗議」、「政府清廉不貪污」、「法院確保人民不受政府濫權的侵害」,以及「政府提供失業補助」這四項當中選出最重要的民主特質。 「參與抗議」以及「不受政府濫權侵害」都是自由主義民主的重要主張;「失業補助」並非民主的核心定義,但能夠促進平等政治參與的可能;最後,「清廉」亦是屬於政府效能的面向,並不是民主的定義,亦非民主所必然能帶來的良好結果。

整體而言,有三成的受訪者分別認為「清廉不貪污」或者「法院保障不受政府濫權侵害」是這四項當中最重要的民主特質;22%的受訪者認為失業補助最為重要;僅有15%的受訪者認為自由參與抗爭是其中最核心的民主特徵。認為「清廉不貪污」是民主最重要特徵的比例竟是「自由參與抗議」的兩倍之多,大異於民主實際上的定義 。在這四項當中,不同年齡的受訪者亦有極大差距,與上一題類似,年輕世代(尤其是29歲以下)特別強調公民自由權作為民主的核心特徵,而相對之下較不把政府效能視作民主的重要定義。

demo_age4

另一題,受訪者在「政府確保法律與秩序」、「媒體可自由批評政府」、「政府確保所有人工作機會」、以及「多黨在選舉中公平競爭」這四項中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民主特徵。多黨公平競爭以及媒體自由批評政府都是民主理論的核心主張 。「公平的工作機會」能促進平等參政的可能。民主法治的意涵在於依民意而制定的法律凌駕于統治者以及所有人民之上,政府需依法而治。這樣的意涵與「政府確保法律與秩序」這一項中對秩序的強調有些落差。

整體而言,約四成的受訪者認為這四項當中最重要的民主特徵是「政府確保所有人工作機會」,而35 %的受訪者認為法律與秩序最為核心;僅有7%以及18%的受訪者分別認為媒體自由批評政府或多黨在選舉中公平競爭是最重要的民主特質。這樣的理解反映了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對安定與秩序的強調,卻相對忽略了多黨公平競爭與多元資訊來源這些民主的核心意義。在這一題當中,世代選擇的差異較小。

demo_age3

民主理解的藍綠差異

上面分析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民主」的理解相當多元。促進社經條件平等被許多人認為是民主的首要特徵;除此之外,有相當一部份的民眾認為政府效能、法律秩序是更為重要的民主定義。而世代間的比較則顯示,年輕世代格外重視參政權的發揮以及自由權利的保障,與其他世代有顯著的差異。

不同政治立場的受訪者是否對民主也有不同的想像呢?下面的圖以受訪者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選擇進行交叉分析。

demo_vote1

針對這四個選項,不同政黨傾向的受訪者中都有最大比例的人認為降低貧富差距是最重要的,次多的人認為公平自由的選舉最重要。綠營支持者中有23%的人認為自由表達政治觀點是最重要的民主特徵,然而藍營中只有17%的人這樣認為; 此外,相較于綠營支持者,藍營中也有較高比例的民眾認為「降低貧富差距」或「不浪費公帑」是最重要的民主特徵。

demo_vote4

針對這四個選項,藍綠支持者的差異更大。藍營中約35%的受訪者認為清廉不貪污是最重要的民主特質,31%則認為法院確保人民不受政府侵害最為重要,僅有約13%認為自由參加抗議是重要的民主定義。相對地,綠營中最高比例的受訪者認為法院確保人民不受政府侵害最為重要,27%認為清廉不貪污最為核心;相對於藍營,綠營中有二成受訪者認為自由參加抗議是最核心的民主定義。

demo_vote3

針對這四個選項,藍綠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藍營中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法律與秩序是最重要的民主意涵,而僅分別有15%與5%的受訪者認為多黨競爭與媒體自由是民主的重要特徵。在綠營中,有顯著較高比較的民眾認為多黨競爭與媒體自由是民主的核心特質,分別為22%與8%,但亦有26%的綠營受訪者認為法律與秩序更為重要。

這三張圖的比較顯示藍綠陣營支持者的民主想像有相當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反映出台灣政治變遷過程中不同政黨以不同論述來說明自己的立場,雖皆高舉民主、卻描繪了樣貌差距甚遠的「民主」。執政黨對於「法治」的強調一直甚過於對民主其它面向的著墨,守法與秩序長期以來是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執政者對於反對運動所提出改革要求的回應。

將近四成的藍營支持者將政府效能與法律秩序視作最重要的民主特質,然而人民自由表達政治主張、多黨競爭這些民主理論的核心定義僅受到兩成以下的藍營支持者重視。依照學者江宜樺的詮釋,這樣的理解反映出一種以傳統家父政治觀念來理解民主政治的習慣。

整體而言,無論是否支持民主體制,台灣社會中有相當一部份民眾所想像的「民主」與人民主權、自由權利保障這樣的民主核心理念有一些差距。這自然與執政黨長期以來將守法安定、政府效能與「民主」做連結有關。年輕世代特別重視參政權的發揮以及表意與結社等自由權利的保障,這可以解釋為何年輕世代格外反對媒體壟斷、認為走上街頭表達意見理所當然,更對於公投盟被驅離感到義憤。這樣多元的民主想像也解釋了當前服貿相關爭議中,不同立場者雖皆訴諸民主,但兩邊的「民主」卻似乎很難對話。期待在這些相互爭辯的過程中,民主的意涵可以被更多台灣人理解而珍惜。

(原文於2014年4月14日刊登於巷仔口社會學)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 vs 自由、人權保障
Tagged on:             

2 thoughts on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 vs 自由、人權保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