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宸潁(世界銀行信託基金分析師)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http://athinaannie.blogspot.com/2015/01/world-economic-forumdavos.html

3

(圖片來源: 哥倫比亞大學)

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1月21日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的滑雪度假勝地小鎮–達沃斯(Davos)正式召開。這是一場為期四天的會議,來自全世界的政治菁英,商業領袖,外交人員,學者,非政府組織觀察家和各領域的名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全球重要的經濟問題和挑戰。

達沃斯就像一張閃亮亮的金字招牌,拿得到入場券,就等於被認可你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過,有權有勢還不夠,沒有錢也去不了。根據經濟學人的資料,機票,住宿,社交花費零零總總加起來,CEO階級的人士,一趟達沃斯的行程,至少要花掉美金20萬元[1]。

今年與會的人士約2,500人,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世界經濟論壇的網站統計顯示,與會者包括超過40國的政府領袖,300名官員,1,500名商界人士,和14名諾貝爾得主[2]。中文媒體的報導不算多,但大多著重在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出席活動與會面人士。不過,海外媒體眼中的亮點還包括埃及在今年五月新上任的前任軍方領袖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今年不參加,但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和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查爾斯王子的弟弟)皆會出席。

來自美國的代表為數最多,遙遙領先第二名的英國,不過如果把西歐國家全數加總,美國的參與人數就落為第二名了。值得注意的是,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 — BRICS)派出的人數排名皆在全球前20名的排行榜上,顯現這幾個開發中國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4

圖片來源: 衛報 (The Guardian) [3]

再來看與會者的行業分布,雖然達沃斯為高度政治及經濟的會議,但除了銀行投資業會派出高層人員去觀察新產業風向球和參與討論商業機會外,資訊科技業的參與度也相當高。以往,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在正式會議之外舉辦的社交派對,都相當有看頭與話題性。

5

圖片來源: 衛報 (The Guardian) [3]

稍微翻翻各大財經經濟媒體的報導,大部分的評論都把達沃斯當成是大拜拜及社交場合,對於這樣一個把全球政治經濟學界菁英聚集在一起,討論貧窮,全球暖化,性別平等,科技資安,國家債務問題的高度政治化場合所能達到的實質效益保持存疑,批評聲浪不小。

不過,在表面的光鮮亮麗之下,我們也不能完全抹煞,這樣的一個非官方場合,對促成重要議題議程的貢獻。畢竟,政治外交的運籌帷幄,很多時候並非是在正式公開會議中達成的。我們在正式會議中所看到的結果和宣言,幾乎都是外交人員,專家學者在背後無數次的閉門會議,談判協商所擬定出來的結果。當然,對於這樣一個投入大量金錢人力物力的會議最後所能達成的價值,我們無法量化,也因此不多加論述。但不得不承認,能把這些為數眾多的高曝光度名人精英聚集在一起討論全球重要議題,的確是能為這些政治經濟商業問題增加更多的公眾意識。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眾多的公司企業,國家政府願意投入大量金錢,就為了能搶到風口的位置,奪得發展的先機吧。

所以,這是為什麼,不管你對國際經濟政治有無興趣,達沃斯所討論的議題,你都得觀察並了解的原因。我們不一定能拿到達沃斯那張閃亮亮的門票,但至少可以為自己增加競爭力,擦亮你自己的個人招牌。

 

*延伸閱讀:地球圖輯隊也對達沃斯論壇做了有趣的介紹


  1. The Economist Espresso. “Magic Mountain: Power Broking in Davos.” Jan., 2015.
  2. Schmitt, G. “Infographic: Who is at Davos 2015?” World Economic Forum. Jan., 2015.
  3. Rankin, J. “Davos–A Complete Guide to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uardian. Jan., 2105
認識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和達沃斯(Davos)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