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軒磊/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子瑜事件
韓國演藝公司JYP(jypentertainment)藝人周子瑜,在台灣選前之夜(2016年1月15日),爆出道歉聲明。因其身份(identity/nationality)碰觸兩岸關係議題,以及時間點發生在選舉前日,與本次大選議題相關,引發各界熱議。就「民黨大勝、國黨大敗」這個選舉結果而言,也多認為這個影片激發了更多的投票熱情。筆者關注的,是這個影片如何以及為何在關鍵的晚上發揮了影響力?或許人人都感受到了子瑜成為重要的因素,但要怎麼把這個影響力具體描述?
圖片來源:SIXTEEN project, www.youtube.com,圖片網址。
簡單回溯一下,事情之始末為2016年1月8日,藝人黃安向北京「舉報」台灣旅韓藝人、演藝團體「TWICE」成員周子瑜「在韓國電視節目手持(中華民國)國旗」,屬「台獨份子」,呼籲抵制。部份中國網民亦有爆料子瑜多次「(說自己)來自台灣」、「舉國旗出鏡」的言行表示附議。數日後,子瑜在中國的演藝活動被全面停止。1 期間,周子瑜所屬經紀公司JYP多次試圖止血。1月13日,JYP官方微博發文公示「周子瑜未涉台獨」、「未成年」、「言行無政治觀點」,並暫停其中國活動靜待風波緩解,但該公司旗下藝人作品皆遭音樂網站下架。1月14日,JYP則再度聲明「周子瑜本人堅決支持與尊重一個中國原則」並將其官網中的出生地改為「中國台灣」,日、韓媒體開始報導此事。1月15日晚,周子瑜正式公開「道歉視頻」,2 JYP的社長朴振英(J.Y.Park)也在官網公開道歉聲明,引發不同陣營網友熱議。尤其隔日(1月16)就是大選,在發佈道歉影片後,直至凌晨皆有網友在論壇表示「臨時返鄉決心」。因此,此一後續事件,引發群眾之政治效能感,頗為可期。本文以下將「此一道歉影片在論壇上以及後續的政治行為中之影響」,稱「子瑜事件」。
近年PTT論壇成為台灣政治與社會輿情之觀測站,因其歷史悠久,及其以文字為核心的獨特性,特別容易影響社會(特別是青壯年社群,參與者多數為40歲以下)。最近也有不少文章討論關於PTT的政治傾向與其相關議題,包括:人渣文本,〈PTT的政治傾向〉、陳方隅,〈鄉民談PTT與網路霸凌:談分手之前也請先好好認識對方吧!〉、chenlap,〈PTT生存靠的是文化〉、蔡榮峰,〈鍵盤參戰-淺談「數位原民」的網路政治學〉、以及王銘宏,〈PTT 評論行為分析 – 以太陽花學運期間為例〉。上述文章,在在增加了此一論壇在台灣輿論、學術、政治菁英社群中,獲得關注的能力。
因此,本文以管窺豹,以自動化方式,蒐集PTT特定政治論壇相關版面,並以此作為資料基礎,開展討論。本文試圖回答,「子瑜事件對論壇造成影響力有多大?如何理解?」並以數據分析方式,提出分析。
數據變化
1月15日約莫晚間9時,在「道歉影片」上架後,恰好是選前之夜各政黨法定結束競選,選民回家休息,各家媒體進入修整狀態的空檔。影片一出,在各大論壇、個人社群媒介(FB、twitter)等引起熱議。全台選民皆等著看,各政黨各候選人第一時間對此事件的評論;各政治人物本以為在選前之夜對選民作出各種理性感性結語,但評論「子瑜事件」成為本次大選的最後一題,各黨支持者與不支持者又再次用力檢視各政治人物的回答。
取自JYP, YouTube頻道。
本文以ptt政治相關版面為例(主要聚焦於政黑,Hatepolitics),本文之資料範圍為1/11 0時~1/16 10時,利用電腦軟體截取了該版所有的文件共4807篇,32768條推噓文留言意見。從1/11日起,開始有相關子瑜評論與新聞,每日約莫為個位數:但至1/15日晚間,「子瑜」的熱度明顯升高,提及「子瑜」之內文(有關為紅色長條;無關為灰色長條)幾乎佔去該版面的發表數的一半。其時間變化序列如下:
圖三、發文數量變化表(橫軸為時序縱軸為數量)
圖三中,灰色長條為與「子瑜」無關之文章數量,而紅色長條為內文出現「子瑜」之文章,長條總高度為兩者總合(總文章數)。與前數日相比,該論壇參與者的發文數量與幾乎高了兩至三倍,差異明顯。或許因選舉前夜之激動情緒影響,不過從文字內容來看,「子瑜」相關文章成為選戰最後「關鍵」,超越各選舉議題甚多,以及較諸之前數日的選舉討論,也有差異。
更進一步就各文章評論放大來看(下圖四),由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若計算各文章評論之內容數量總和(每篇PTT文章文後評論數量,有關為紅色長條;無關為灰色長條),更可發現「子瑜」帶動了評論者數量上的變化,明顯高於之前數日。甚至在投票日凌晨(1月16日),有數小時的時間中,「子瑜」評論超過總數之一半。
圖四、有無「子瑜」文章評論數量對照圖(橫軸為時序縱軸為數量)
因此,從圖四可以清楚看出,較諸其他候選人,「子瑜」成為選戰前夕的風雲人物,無庸置疑。若就「子瑜」評論中的「推噓文」情感意見再做細部考察,則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推她多於噓她。因此在本次「子瑜事件」中,可以說PTT論壇網友給予子瑜較多的同情。
解釋與分析
立基於前述數據立論之上,要如何理解這次事件?首先在引起閱聽人注意方面,具有美人效應(beauty effects)。已經有許多政治學研究指出,行為者之外表吸引力影響其說服力,也就是其動員能力。3 由於子瑜為演藝界新人,多數人判斷其言論之標準即為外表,而其無庸置疑有吸引人之特質。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因為看到此一影片而在論壇發表同情言論(甚至前往投票)的趨力。
其次在呈現形式上,選舉前夜正逢休息之時,法定競選活動必須停止。參加各種造勢活動的群眾也已回家,在網路上等待各種最新訊息,因此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比平常高許多。尤其在本次選舉一般評論偏「冷」之前提下,短短「道歉影片」成為重要焦點。影片長度約一分半,主旨清晰,觀看容易,也使得影片創造了驚人的點閱次數。
第三,數據能解釋影片激起閱聽人回響,有「動力」,但無法解釋這些動力如何變成投向哪一方的政治動力?尤其在影片是明顯聲明「支持一中」?筆者的解釋是,此一道歉影片談論的主題,是本次選舉(甚至長期以來)一直盤旋在台灣社會的巨大難題——「兩岸關係」。要簡單回答兩岸關係癥結始末確實不可能,但在一分半鐘的影片中,兩岸關係被具體化(embodimentalize)成為一個年輕女性的「道歉」。這個道歉被理解為三層次的屈辱,喚起觀眾對女性、對年輕人、對台灣本土意識之壓迫感覺,相較於子瑜原先在鏡頭前的光鮮亮麗,使閱聽人感到極高反差。4 尤其使台灣觀眾容易感同身受,投射(projection)自身情緒,激發政治參與感。
最後,在受眾問題上,本來政治議題甚至是兩岸關係,並不是台灣多數大眾的「生命經驗」,多數社會大眾僅止於「陸客、陸生、旅遊」之印象為主。易言之,較少接受到對岸相關資訊的一般大眾,還是能有「自主隔絕」的空間與自由(比如說去第三國發展,如本事件中子瑜的例子)。「子瑜事件」打破了這樣的心理界線,尤其在於舉報原因是「青天白日旗」——這個原來被認為是「安全地帶」的心理界線。影片加上論壇效應,使得平常不願意關心政治的個體,本次也在群眾效應之下看到這個影片。其後所造成之心理反應,不言而喻。
本文試圖以數據方式,具體描述了選前「子瑜道歉影片」之影響,以及加上筆者對此一現象的詮釋。其原文部分刊載於「兩岸公評網」,筆者試圖拋磚引玉,期待更多關於PTT或其他論壇行為之對話與討論,歡迎指教。
作者聯絡方式:hlshao@ntnu.edu.tw。
- 新聞參考:〈慘!周子瑜中黃安毒箭 中國活動全喊停〉 ↩
- 「쯔위 공식 사과 / 周子瑜公开致歉」,YouTube影片。 ↩
- Shawn Rosenberg, Shulamit Kahn, Thuy Tran and Minh-Thu Le , 1991. “Creating a Political Image: Shaping Appearance and Manipulating the Vote”, Political Behavior. 13(4): 345-367. William Hart, Victor Ottati and Nathaniel Krumdick, 2001.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Candidate Evaluation: A Model of Correction”, Political Psychology, 32(2): 181-203. ↩
- Stacey M. Floyd-Thomas and Laura Gillman, 2002. “Subverting Forced Identities, Violent Acts, and the Narrativity of Race: A Diasporic Analysis of Black Women’s Radical Subjectivity in Three Novel Act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2(5): 528-556. ↩
相關等於因果,好棒棒。懇請大大再發一篇國民黨得票數與大選後氣溫下降的相關研究。
這篇內容看起來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推論啊?就是描述這段時間內「子瑜文」有幾篇、佔多少比例這樣而已。
既然如同陳方隅所說的只是描述這段時間有幾篇,佔多少比例,連敘述統計的完整程度都談不上,更沒有對於數據呈現的現象進一步的整理或做統計推論,標題為「數據分析」,對於具有Quantitative Analysis(實驗設計、回歸分析、時間序列、主成份分析)背景的人如我來說,這樣的標題無疑是譁眾取寵,還是說同樣是統計學,到了政治領域就可以隨便弄個加總配上時間線寫一篇沒有具體推論的文章然後跟人家說這就叫數據分析?
嗯,副標題改為「政黑版數據及其解釋」 可能比較合適。
其實我覺得本文數據部份,主要是想告訴大家這在PTT上面引起滿熱烈討論,所以感覺上不太影響到後面的那些「為什麼該影片這麼多人傳看」的解釋。
另外,我覺得,既然同是學界的人,或說,您是學習過進階的統計/量化分析的人,不要對非量化慣用者這麼嚴苛嘛!也不用這樣子偷戰領域吧!
作者和小編們不一定是受過您說的Quantitative Analysis訓練,所以在寫文章和編輯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個標題可以改得更精確一點。
無論如何,我想作者和編者都會感謝您提出的建議和指教的。
好吧方隅兄真的很有禮貌,伸手不打笑臉人
因為我覺得統計學他是一個最為廣泛的領域,政治經濟社會學教育商學工業生物醫學都有它的應用,而且基礎方法論是亙古不變的,只是說不同領域經常使用的計量工具還有解釋角度會有所不同。
我初看到標題時非常高興,因為我只有看過經濟商學工業生物統計的應用,我想知道政治界是如何去analyze and interpret 相關數據進而做出一些趨勢的推論,加上最近Data Analytics這個領域在美國很夯,又我本身是學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的,對於統計跟這些數量方法都有涉獵,所以比較嚴謹的看待這些東西,造成困擾真是不好意思,但我很期待這邊能有多一點量化相關的文章的,畢竟非社會科學出身的我想要知道政治學的奧妙,從量化的東西切入對我來說會比較容易一點。
其實現在美國政治學界整體趨勢還滿量化的,在頂尖期刊上面,量化已經是主流的研究方法滿長一段時間了。當然這有好有壞(可能要另寫一篇文章才講得完整個社會科學界對這個議題的爭辯,可以「戰」到翻過來 XD)
有的時候,看了很多量化的論文之後,為了把它們用在一些非學術的地方(例如寫在菜市場政治學的文章)還是必須想辦法把它們寫成一般人看得懂的故事這樣。
比如說這篇 https://whogovernstw.org/2015/03/09/fangyuchen7/
我列出來的參考資料當中,不乏登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這樣的經濟學期刊上面的論文。
Daron Acemoglu 就是經濟學家,但他和James Robinson寫了非常多的東西,有許多都是高度量化,而且他們在質化的歷史事件和故事方面研究,都做得很精彩(可以參考《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
又比如說這篇 https://whogovernstw.org/2015/11/06/fangyuchen13/
主要談的是國會監督對外政策,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這其實也是包括了「很量化」的研究:學者要想辦法去measure人權實行的程度,政策的效率,以及把國會監督的程度做操作化。除了量化之外,Lisa Martin在書中也舉出質化的案例來佐證。
在該文當中我提到敝系的老師Michael Colaresi,他的研究就是非常量化而且也都登在很頂尖的政治學期刊(他主要是做國際關係當中衝突的研究),如果您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找來看看。
我覺得您的批評很好啊!因為這樣子有助於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與理解。不用不好意思啦!
編輯們下次會多注意相關的用語。
我們幾位固定作者+編輯群當中,沒有人主修您所提到的數理分析。而且因為考量到對一般讀者的閱讀難易度,所以專門講解量化方法應用的文章可能會較少。其他就要靠讀者們的投稿或是邀稿了。(像本文屬於邀稿類別)
0115那一夜,ptt八掛版Gossiping暴動.鄉民看完影片都要回家投票救台灣.聚焦於政黑Hatepolitics的話,大數據會不太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