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編按:本文的上篇(連結請點此)主要談什麼是左派與右派,希望讀者們對政治意識型態有一些基礎認識,作者想告訴大家,其實台灣的總體經濟政策長期以來受右派的「新自由主義」影響非常深。
〈下篇〉主要回答:到底台灣人有沒有像許多人在罵的那樣,左傾、反商、仇富?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一直槓上大財團,他真的是反商嗎?他代表了意識型態當中的哪端?台灣人的意識型態又是受誰的影響最大?
左派才能吸引到大眾選票?
〈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台灣選戰不敗之道〉這篇文章講到,在台灣「左傾訴求可討好99%的普羅大眾。畢竟,右派玩的是自由市場、小政府制度、以及減福利厚企業。這是1%的上層社會所喜好的政策,因此能騙的選票不多。」然而,台灣人真的左傾了嗎?
我認為正好相反。台灣長期以來的選舉,在經濟議題走的路線都是以「右路」為主。左路當然也有,特別是大開各種補貼支票,例如老人年金和各種XX年金、免費營養午餐、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子女補助/優惠存款利率補貼之類的。這些社會福利在本質上當然是偏左的,但是,這些政策背後鮮少有經過仔細計算,少有配套措施,更沒有考量到國家財政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雖然某部份民眾可以從補貼當中得到好處,但是有錢人繳的稅少得可憐(台灣幾乎沒有「資本利得稅」,用房地產、股票、證券等來賺錢幾乎不用繳稅,但是「薪資所得稅」卻是一毛錢都跑不掉。相對剝奪感最重的應屬「高受薪階級」的人們了),所以這些政策的重分配的效果相當有限,充其量都只是政策買票,以致於現在許多人對重分配與社會福利的想像都是「國家財政窮到只剩下錢」,這些主張當然完全都不夠格叫做「左傾」。1
除了這些貌似左派的補貼灑錢政策之外,幾乎每個政治人物其實都是大力擁抱右派新自由主義價值的,每個人都在推動各種減稅措施(這就和左派的福利政策本質相矛盾),認為減稅才能刺激經濟發展,所有政見都是主打促進投資、推出各種大型開發案由財團來主導,以及大家一起來炒房地產等等。每次選舉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拼經濟」,而選民也早已習慣從「政治人物能帶來多少投資和建設」來評斷候選人的能力。
那麼,在選舉中(以及選上之後),候選人要推出照顧多數民眾利益的政見,還是照顧少數富人的政見比較重要?很明顯的,當然是後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為,選舉很花錢,而大財團才能提供最大數量的政治獻金來打選戰,當然要推出財團比較愛的那些訴求囉!(今年四月中台北市議會開議時,國民黨議員吳世正就痛批柯文哲「是因為沒有拿到遠雄的錢,所以才要辦遠雄」。言下之意好像是在說:政治人物拿了錢就不會辦遠雄了。)
也就是說,1%的社會上層當然是偏愛右派、偏向富人的政策,最好政府都不要進行重分配、稅減愈多愈好;他們也早已透過媒體、長期的教育和價值觀,把另外的99%台灣民眾教得「很右派」。所以,任何跟重分配相關的左傾訴求其實「沒有辦法」討好99%的普羅大眾,因為許多人根本還不了解重分配的重要性,還會跳出來幫那些大財團強力護航,把像我這種談論分配議題的年輕人劃歸為紙上談兵的左派文青,然後說:年輕人都不懂事,不要一直「反商」嚇跑財團。
圖1:簡單明瞭的漫畫,描述行政與立法部門被金錢所綁架的困境。
(出處。C.C. By Jeff Gates)
例如,當我們談論到像郭董這類的富商是如何藐視民主政治以及努力打壓勞動條件時,還有很多網友會跳出來說:你沒賺像郭董這麼多錢,所以沒資格批評他(推薦閱讀:陳方隅,〈「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郭董,你又錯了!台灣愈是民主自由,愈能吸引外商投資〉)。
華隆關廠工人的案子也很經典。當他們到處抗爭為自己也為所有勞工爭取權益的同時,大多數些微受抗爭影響的人們只會一直叫他們不要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覺得不關己事,或是覺得「為什麼抗爭要這麼激烈,去靜坐就好了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勞工退休金強制提撥的制度,就是由這批關廠工人所抗爭之下為全體勞工所爭取來的權益。關於華隆案,請參考:懶人包1、另一個懶人包fb照片版、維基。)
前陣子的例子是華航將出面爭取權益的員工停飛的事件(如果不清楚發生什麼事,請參閱:華航搞什麼飛機),有人開始討論罷工的可能性,結果有人叫華航員工不要影響公司的運作、不要影響旅客權益。所以,台灣人什麼時候「反商」過了?從來沒有啊!(罷工的正確觀念請按參考此篇文章)
為什麼人們「不」左傾
其實這個現象就是所謂的「羅賓漢悖論」: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也就是說,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不平等程度高」同時是經濟問題的原因也是結果。經濟上愈不平等,有錢人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會愈大,愈容易掌握各種政經資源,不只阻擋重分配政策的出現,更能夠透過媒體以及政策形成的過程,形塑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也因此比較容易信奉右派的那一套「個人負責」的價值;而人們的偏好則影響了政策的產出,尤其是重分配政策的程度高低。
推薦節目:《上週今夜—貧富差距》
從個人態度來看,世界各地對於貧富差距的認知存在非常大的不同。歐洲人大約有六成認為個人貧富狀況是運勢決定(Luck。例:靠爸就是一種運勢),並不是有努力就會有收獲,政府應有積極作為防止及救援人們落入貧窮陷阱(poverty trap),而美國人只有不到三成這麼認為(參考Alesina and Glaeser 2004)。台灣呢?根據「亞洲民主動態調查」2010年間所執行的研究顯示,比例跟美國很像,僅近三成認為貧富差距是運勢決定;在另外的調查中顯示,七成台灣人覺得「只要有努力就會有收獲」,對於重分配議題的瞭解與支持皆很有限(推薦閱讀:王宏恩,〈台灣人反對權貴世襲嗎?〉)。
圖2:
標語:「一個國家真正的進步,不是去看我們能讓物質豐足的人變得多富有,而是去看物質匱乏的人們能否獲得足夠且充份的生活水準。」(有人在雕像上戴了一頂名牌帽來反襯)這樣的思維是標準的左派思維,也就是注重「公平」的價值。右派的思維傾向認為人的境遇是(is)而且也應該是(should)由自己決定,貧富程度皆是「個人努力」所致。(出處:C.C. By Larry)
柯P是左派嗎?他反商嗎?
最後再來看一下現在最多人在討論的柯P議題(他上任的第一個月,甚至有單一媒體發了超過四百則跟他相關的新聞,以及他一共登上各大報近40次頭版,實在驚人)。有人在選舉時期待他成為一個「左派」的代表人物,又有人說他一直「反商」很不好,這兩種看法其實都對意識型態「誤很大」。
柯文哲怎麼可能會是左派呢?他是最典型的,由右派所建構出來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中成長的一個人。其實我們都差不多,在一個適者生存、從各種考試制度當中培養的競爭態度、個人負責、有努力就會有收獲這樣的環境和思想當中長大,搭配儒家思想當中強調禮儀、權威、階層這樣的想法。而他更是這個競爭環境下「人生勝利組」的典範,在升學制度和職場上都是菁英中的菁英(推薦閱讀:王宏仁,〈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巷仔口社會學)。
柯做事情強調SOP、強調效率、強調完整的評估與準備,這不就是最符合右派所強調的秩序和權威嗎?他做的事情其實跟「反商」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就是讓所有事情符合秩序(例:BOT有沒有照合約走,有沒有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精神,有沒有不正常的投標與審議關係,大巨蛋合不合乎安全規定;議員和官員們有沒有守法,有沒有關說;違建有沒有依法處理)。到目前為止,我們有看過柯P講了什麼跟重分配相關的議題嗎?很少。社會住宅可能算是,但這其實很微不足道,他自己也說他做不到影響房價,更是絕口不提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稅制不公造成的房地產炒作。(推薦閱讀巢運的訴求系列簡報:社會住宅;無殼蝸牛聯盟:當前住宅問題迷思問與答)
更有甚者,柯文哲很推崇蔣經國時代的權威和政府效能。其實真正的右派就是要像柯P一樣才對,權威、效率、秩序都是所謂的右派最自豪的價值,而且也是右派意識型態認為最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關鍵。因此有觀察家指出,柯文哲就是國民黨人幻想的英明領袖呀!我覺得不只國民黨人,台灣多數民眾仍然都是這樣想的,看看人們普遍對蔣經國的評價就知道了。
然而,受到威權遺緒的影響,台灣所謂的右派有一個很大的扭曲,那就是忽視了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對小政府的要求。新自由主義很重要的元素是,對「個人」自由的保障是至高無上的價值、政府愈小愈好。所以像是在美國,當國家要徵收私人土地的時候,不會像台灣一樣隨便弄個審議委員會、用不公開的程序就可以解決,更不會讓地方首長像馬英九及郝龍斌一樣,可以憑一己之力就決定政府的重大開發案(例:遠雄巨蛋、世大運)、重大投資案(例:富邦併北銀)的所有審議委員,並且由自己來主導整個合約內容,選擇特定的財團來為眾人「服務」、開發、拼經濟。
在美國,就算是政府真的要來徵收人民土地,當程序有疑慮的時候,民眾更會自發性地拿槍守在要被徵收的農場門口,與警察甚至是軍隊對峙。每當政府立法要限制人們的自由時,人們就會開始討論這是否侵害自由,並經由行政與立法程序來阻止這類法案。例如,紐約市曾立法禁止「含糖飲料」(例如可樂和汽水)販賣時的容量大小不得超過470毫升,反遭州最高法院判決永久禁止類似禁令,因為反對者認為選擇食物是個人自由。(延伸閱讀:陳方隅,〈美國觀察之四:飲食健康、槍枝管制、個人自由與商業利益〉,原載於台灣立報)
依法行政、政府不可以侵犯人民的權利(尤其是財產權),都是右派的核心立場,但是顯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們並不在意這點,反而很愛用「依法行政」這個理由來侵犯人民權利,而人們對於類似的個人自由價值的討論則一直都不是很在意。
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其實一直都不是小政府,而是由政府刻意的選取某些特定產業來扶植與發展,更常常直接選取市場中的贏家(例:台灣石化業的起源是美國給錢經濟援助,負責規劃經費使用的尹仲容請台灣銀行清查誰的存款最多,於是找到了王永慶一起加入營運計劃。參考許介鱗,2005)。這樣子干預市場的策略行之有年(民主化之後也一樣是藍綠皆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查查關鍵字「發展型國家」),也讓人們更加覺得就「是要這些大財團才能夠對經濟做出貢獻」。很少人去思考,這其實是大大違背「市場法則」的:不是說要讓市場機制自行決定其資源配置嗎?說好的「看不見的手」呢?政府干預市場,造成的結果就是讓大財團有更多影響政策制定的空間(尋租rent seeking的空間大增)。
也就是說,台灣的政治人物,選舉時就會大開各種補貼支票,但主要仍是以右派的旗幟號召選民,實際上則信奉「權貴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很多時候,我們的市場經濟根本沒有像右派所強調的自由競爭,而是由財團以及「有關係」的人們來分贓。2最近幾天佔據媒體版面的遠雄董事長趙藤雄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了,他本身正因為賄賂官員(葉世文)而取得政府標案而被檢察官起訴,目前交保當中。(關於Crony capitalism,參考閱讀:《經濟學人》所做的裙帶資本主義專題、為什麼我們要避免裙帶資本主義)
圖3:近來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抗議行動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引起人們的注意。圖中抗議的,都是台灣長期以來新自由主義大右派的政策,圖中出現的標語,抗議標的包括:砸大錢開發的農村再生條例、東部發展條例,大減稅,大學法人化,高教學費調漲,都市更新條例,組工會屢屢被打壓等等。
小結
台灣民眾和政治人物長期以來一點都不左傾,反而大都「右」到不行。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浪潮、威權時代的遺緒,以及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短期內實在還很難看出所謂的左傾現象,要說人們反商、仇富、嚇跑財團,完全是多慮了。我個人的觀察是,台灣人一點都不仇富(甚至還有羨富的傾向),人們主要是仇不義之富。
意識型態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重點是,多了解各種意識型態絕對是利大於弊,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多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避免被媒體、政治人物、甚至是網路上錯誤的訊息給牽著走。
推薦閱讀
Alesina and Glaeser 2004. Fighting Poverty in the US and Europe: A World of Differ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宏仁,2013,〈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巷仔口社會學。
王宏恩,2014,〈台灣人反對權貴世襲嗎?〉,風傳媒。
吳媛媛,2014,〈臺灣的偏左意識在哪裡?〉,獨立評論@天下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
陳方隅,2014,〈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關鍵評論網。
2014,〈「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關鍵評論網。
2014,〈郭董,你又錯了!台灣愈是民主自由,愈能吸引外商投資〉,關鍵評論網。
2012,〈美國觀察之四:飲食健康、槍枝管制、個人自由與商業利益〉,原載於台灣立報。
2012,〈說好的依法行政呢?〉,原載於台灣立報。
許介鱗,2005,《戰後台灣史記》,文英堂出版社。
曾嬿芬,2014,〈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巷仔口社會學。
顏維婷,2014,〈誰該承擔風險? 論國家與風險重分配〉,菜市場政治學。
- 網友補充:「台灣的健保具有高度的左派理想,實施得也很徹底,保障範圍涵蓋全民。不過,由於資本利得稅實在太低,所以主要繳稅者還是高受薪階級」。像健保這類的高度理想化所得重分配、社會福利政策,如果沒有相應的稅收程度來支撐的話,實在很難走得長久,只能不斷舉債灑錢。推薦閱讀:顏維婷,〈誰該承擔風險? 論國家與風險重分配〉,菜市場政治學。 ↩
- 為什麼會有經濟上右派,但卻又常常管太多的政府出現?除了作者所提的威權遺緒外,有網友提出用Bourdieu的bureaucratic field理論來說明:新自由主義所形成的政府一方面是小政府,另一方面卻又在「控制安全感」方面形成大政府,並使用福利與刑罰系統控制安全感。以中國的例子來說,就是新自由主義的「維穩」架構。 ↩
勇敢脫去偽裝的外衣,明明是右派就別再「裝左」!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