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當今最重大的政治使命,就是要將特殊團體的利益排除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之外。」      –––老羅斯福總統1

 

編按:本文原發表於《政治科學季評》,第33期,2012年3月,頁1-10。由作者編修後刊於菜市場政治學。作者將從四本書的論點談起,與讀者們討論現今社會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現況成因。這四本書的資料附於本文最後。

 

前言

近年來,經濟弱者所發起的大型抗議活動可說是前仆後繼。例如,2008年韓國人抗議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有超過一百萬人走上街頭;2010年英國人上街抗議學費自由化,年底,從突尼西亞開始,爆發「阿拉伯之春」群眾運動,起因是長期的威權統治以及嚴重的失業和貧富不均問題。2011年9月17日起,上千名民眾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抗議,全美各大城市以及全球都出現響應「佔領」運動的風潮,抗議貧富差距懸殊,其標榜的是99%被統治的普羅大眾對財富金字塔頂端1%精英的反撲。2014年台灣發生的太陽花運動,其中一個驅動因素也和服貿引起的經濟重分配疑慮,以及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有關。

(參考閱讀:〈為什麼「利大於弊」無法說服人民:關於自由貿易,人們所想的是…〉,這篇文章整理了影響人們支持貿易協定的各種因素)

 

001

圖片來源:C.C. by Jessica Lehrman

 

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貧富不均」議題已引起眾多的論著討論,然而,關於其起因與後果並沒有定於一尊的說法。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Frank以及史丹福大學公共行政教授Philip Cook在其1996年的專書中將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現象稱做「贏者全拿社會」(Winner–Take–All Society),並以「市場競爭機制」解釋其起因。1999年WTO舉行西雅圖部長會議時,「反全球化」的大規模抗議揭開序幕,其後許多專書及論文都著重在全球化及經濟因素如何導致不平等的所得分配,每位學者也都嘗試提供解方。本文的目的在從眾多解釋不平等現象的經濟及政治理論中,選取其中四本作品來描述學界從「經濟」到「政治」解釋的不同焦點。

圖1為簡單的分析示意圖,在分析貧富不均的起因方面,大致上可以分成:第一,經濟上扭曲的自由市場機制(a箭頭);第二,政治方面,國家或政黨不同的政策選擇(b箭頭);第三,政治與經濟的聯合體制,導致不平等的惡化、各種消除不平等的政策工具失敗(c影響b)。

 

inequality frame

 

近期,法國學者Thomas Piketty所著的「廿一世紀資本論」一書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可以說是重新燃起了學界對於經濟因素「是否」導致不平等以及「為何」導致不平等的問題之追求(箭號a),但他同時也認為,不平等的狀況必須由稅收等政治手段來加以解決。

除了經濟因素的解釋外,有愈來愈多學者開始認知到,問題並不在於「市場機制」本身,而將焦點轉向政治層面。例如Hertz(2001)認為大企業正在「購併」(takeover)國家;Bartels(2008)指出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執政時的所得分配狀況有顯著差異,即總統政策選擇會影響到不平等的程度2;而Hacker and Pierson於2010年出版Winner-Take-All Politics一書3,更是將焦點放在整個「政治經濟體制」與貧富差距之間的因果關係。筆者嘗試將不同的解釋途徑放在一起討論,欲提出的論點很簡單:貧富不均現象是因為經濟資源轉化而成的政治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

 

贏者全拿的社會:市場機制與不平等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Frank and Cook(1996)在經濟因素的解釋。古典經濟學強調自由市場機制,造成所得收入不平等的因素是經濟要素上的差異,如:個人的資質與能力,所以不平等是經濟發展之下的正常現象。Frank and Cook在書中首先就是論證這些造成不平等現象的經濟因素,不過,與傳統解釋不同的是,作者更強調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造成「贏者全拿」的就業與市場現實面:由於科技進步帶來的資訊和生產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源)的高度流動性,使得愈來愈多人必須高價競逐少數的資源。例如,公司必須出高薪留住一個傑出的管理人才,否則會被別間公司挖角。而整個社會的分配機制也傾向給予贏家超額的報酬,非常少許的差異就會造成巨大的所得分配差異,如同每個體育或藝術的競賽當中,金牌與其他名次的差異可能極微小,但媒體關注程度卻差很多,連帶使得獎金所得差距拉大。

簡單來說,在傳播科技發達的今日社會,大眾傾向於只關心那些極少數的贏家,使得他們得以享有高額的利潤。Frank and Cook指出,這樣的「贏者全拿市場」存在幾乎每個國家,如此一來造成的後果是,競爭機制延伸到各個經濟生活領域就會造成資源大量的錯置,因為總是有過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追求某些超額報酬高的職業或獎項,而非平均分配到不同面向的生產過程使社會利益極大化。同時,社會資源的浪費也使得經濟成長果實無法雨露均霑,並且帶來少部份贏家與其他人的所得差距拉大的結果。

不過,雖然兩位作者率先將財富集中少數人的現象命名為「贏者全拿」,也指出了資源錯置會帶來有害發展的社會或經濟後果,但這樣的解釋途徑並不能完全解釋貧富差異現象。在經濟因素本身的部份(圖1當中箭號a)作者沒有指出資源錯置的情形到底是有多嚴重,畢竟市場經濟至今仍然持續運作;更何況,所有的投資最終仍需通過市場及消費者的檢驗,我們很難論證各行各業的消費者都會盲目追求少數贏家產業或公司產品,也很難界定何為「過度投資」。

體育、藝術或是其他行業當中對贏家特別關注,可能也無法解釋全球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因為這些人的所得收入可能只佔富有階級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無法解釋真正的有錢人的財富高度集中4。若我們只關注市場層面,明顯的忽略政治因素以及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圖1當中箭號c與b),像實質工資下降、政府的各種對富人減稅,或是刪減福利政策的作為等因素,皆非經濟因素可解釋。即使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但這些改革有可能會出現嗎?在此,我們必須轉向「政治過程」的討論。

 

002

來源:C.C. by Frits Ahlefeldt-Laurvig

 

當企業購併國家:經濟影響政治

在政治層面,Hertz(2001)提出大企業影響國家「政策選擇」的現象,並且發出警語:1970年代市場化、民營化的風潮以來,主要大國的政治人物鼓吹的皆是自由放任經濟學、消費文化、財務與自由貿易力量為基礎的制度,而這是一套以企業為首、國家為附庸、國民成為消費者的制度,無聲地將民主制度瓦解。若以GDP衡量經濟體的大小,全球前一百大經濟體有超過一半是企業,資本家利用市場經濟而壯大,透過獻金控制政治人物、控制大眾傳媒等方式擴大影響力,進而可以操控國家的政策。而作者擔心這樣的趨勢之下,企業的財富與權勢將會完全凌駕並取代國家主權,亦即「企業購併國家」。她指出美國現在已進入了「企業國家」(Corporate State)的政府階段,政治變成是替企業服務而存在。

作者在書中舉出非常多的案例與數據,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之下的不平等加劇,同時也有許多企業的擴張過程。不過,雖然本書提出的現象與趨勢相當發人深省,但有一些疑問有待解決。首先,國家的角色已經被取代了嗎?企業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增加在研究上該如何操作化?再者,最大的問題是,作者似乎並沒有建立一個清楚的因果關係。例如,我們並不清楚市場化、民營化的風潮,以及柴契爾夫人與雷根開始的「由上往下分配的經濟政策」到底是企業力量開始凌駕國家的原因還是結果;少數企業太過強大,是因為市場機制出問題,還是正常現象?進一步來說,企業影響國家決策,是因為他們本身實力本來就會如此,還是國家相關規範與決策程序不足所造成?

筆者認為Hertz並沒有要挑戰市場機制所造成的經濟不平等現象(圖1當中箭號a),而是認為市場機制之下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或鉅富有很大的能力去影響政府決策,因而「加深」不平等。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政治因素已開始被加入到貧富不均的解釋當中,不過作者似乎認為圖1當中的箭號c是一個單向的箭頭,即經濟影響(購併)政治,不平等是由於政策選擇(箭號b)所造成。至於,到底是「誰」在影響且「如何」影響各國政府的政策選擇?書中論述並不充足,而這就必須和下兩本書要介紹的論點一同處理。

繼續閱讀本文下篇:政治因素

 


 

延伸閱讀:Thomas Piketty的《廿一世紀資本論》導讀與連結蒐集:朱敬一萬毓澤張育軒陳平彭明輝

 

本文主要討論的四本書:

書名: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 Why the Few at the Top Get So Much More Than the Rest of Us
作者:Robert H. Frank and Philip J. Cook
出版:Massachusetts: The Free Press.
年份:1996
ISBN:0753522268

書名: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作者:Noreena Hertz
出版:Massachusetts: The Free Press.
年份:2001
ISBN:0743234782

書名:Unequal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Gilded Age
作者:Larry M. Bartels
出版: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年份:2008
ISBN:0691136637

書名:Winner-Take-All Politics: How Washington Made the Rich Richer–and Turned Its Back on the Middle Class
作者:Jacob S. Hacker and Paul Pierson<br/出版: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年份:2010
ISBN:1416588698


  1. Waldman (2003),轉引自Hacker and Pierson (2010:306)。原文為:“The supreme political task of our day … is to drive the special interests out of our public life.”
  2. Noreena Hertz任教於Erasmus University。Larry Bartels現任教於Vanderbilt University。當然不只這些著作討論政治與不平等的關係,例如:Paul Krugman(2007)認為體制、政策準則與政治力量的改變,比經濟因素更能解釋不平等現象升高。
  3. Jacob Hacker任教於Yale University政治系,Paul Pierson任教於UC Berkeley政治系。
  4. Hacker and Pierson(2010:45)對此也提出批判。
「贏家通吃」的政治經濟學(上篇:經濟的解釋)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贏家通吃」的政治經濟學(上篇:經濟的解釋)

  • November 9, 2016 at 11:02 pm
    Permalink

    這篇文章解答了為何川普當選。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