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慈育/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

 

1997年,香港青年Jason出生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

從此以後,時代就一路向前不回頭了。-公視影展【拯救消失中的身份】

 

《拯救消失中的身份》是「201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影展-崩壞、重生」精選影片,本片描述2014年的皇后大道,載著觀光客的人力車依然在老街跑動,漁港仍舊繁華喧鬧,東西文化在島上看似完美結合;然而事實上,在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東方之珠的政治、經濟與社會都有很大的轉變。影片中的Jason在1997年出生,他與幾個朋友發覺眼前的香港似乎跟記憶中的不大一樣,於是決定展開這場「尋根之旅」,找尋香港人的精神與身份。

 

99

圖片來源:「2015世界公視大展提供」

在獅子山下:他們對身份的追尋

Jason在1997年出生,剛巧那年香港由英國回歸中國,殖民地時代,香港人一直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直到回歸十七年之後,他們反而覺得,香港已經不再是他們認識的香港。到底香港如何從過去的漁村轉變為現在的金融中心?而香港人的身份,會不會在地球上消失呢?影片中浮現電視劇《獅子山下》1和配樂《獅子山下》早已娓娓道出。

描述底層生活的電視劇《獅子山下》,以處境故事述說一般市民的生活和他們對社會民生的看法。反映當時草根階層的掙扎歷程、如何面對種種生活挫折,並見證了香港歷史。電視主題曲採用1979年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顧嘉煇編曲,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透過「獅子山」、「同舟人」,建構「香港人」身份認同意識。歌詞中,「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提醒香港人,香港成就是大家共同攜手創造。

表一、歌曲《獅子山下》大事紀:

1970年代

成為熱播作品
2002年4月 香港經濟陷入底谷,時任香港財政司的梁錦松在宣讀政府財政預算案後,以這首歌曲作結,呼籲社會同舟共濟。
2002年11月19日 反政府聲音在香港升級時,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抵港,發表演說時亦引用本曲其中之歌詞:「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2014年10月23日 「和平佔中」持續,獅子山山頂在10月23日被掛上黃底黑字「我要真普選」的巨型橫額。
2014年10月28日 10月28日,歌星葉德嫻、何韻詩、黃耀明在金鐘雨傘廣場領唱《獅子山下》,獲得全場佔領人士響應。

筆者自行整理。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目前(2015年6月23日)2最新「香港人民身份認同(People’s Ethnic Identity)」調查結果顯示(見圖一),香港人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份,相對於各項身份認同,香港人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的認同程度最低。

身分認同程度 - 綜合圖表 - 按次計算 (20150623)

圖一、1997年迄今之香港人民身份認同調查(摘自該報告第八項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倒數第二個「身份認同程度 – 綜合圖表 – 按次計算 (23/6/2015)」。)

 

22

圖二、2015年6月香港人民身份認同指數3(筆者整理自各項身份認同感的獨立評份數字)

 

依據調查結果,筆者歸納為下列三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1.從圖一和圖二裡的最新數據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中國人」的認同指數分列倒數第一名和第二名?為什麼?

2.圖一裡面,為何在2007年左右,呈現香港人民選擇認同「香港人」,相對高於認同「中國人」,迄今尚不復返?

3.為什麼問卷調查需要特別區別有或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份對立的問題4?原因是什麼?

 

關於香港地: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統治者

拯救。消失中的身分_1

圖片來源:「2015世界公視大展提供」

 

「從我出生的那一年起,就是一九九七年,我每天都聽到人們說「五十年不變」,

但是卻每天看著香港轉變,但是不論哪個年代,

只要歷史不變、精神長存,『香港人』的身份就永遠不會消失。」(摘自影片對白

「同熱愛這片土地 大家刻骨銘記、愁或喜 生與死 也是香港地…

係同一種人 點解要將人睇低、係同一種人 可以學埋同一種語文

講第二種語文唔表示你係第二種人…」(摘自影片配樂「香港地」歌詞

 

根據民研計劃,香港人民對各地政府及人民的觀感」調查結果(2015年11月24日)顯示:目前香港人民對自己香港人的好感淨值,再次下跌至2007年調查開展以來的新低,是社會分化的另類指標。香港人民對自己好感的佔40%,淨值為正29個百分比;表示對香港特區政府好感的佔26%,淨值為負8個百分比(見圖三,中國政府為負5、台灣政府為正21個百分比)。

 

關於香港地:他們如何看待別人/別人的統治者

 

「雖然不是這裡出生 我來自新加坡、這裡的恩怨 多多少少見過

…若覺得自己受困 我又能教怎麼、怎麼幫你 突破大聲說

到底要怎麼才能知道心裡要著甚麼?」(摘自影片配樂「香港地」歌詞

33

圖三、2015年11月香港人民對各地政府及人民的觀感(筆者自行整理,僅部份摘錄)

 

根據香港人民對各地政府及人民的觀感」調查結果,在人民好感方面,香港人民表示對新加坡、加拿大、澳洲及英國人民最好感,淨值分別為正60、正54、正48及正47個百分比;表示對日本、美國的好感淨值分別為正44、正34個百分比(台灣為正55個百分比)。

在政府好感方面,香港人民表示對新加坡、加拿大、德國及澳洲政府最好感,淨值分別為正48、正46、正41及正41個百分比。英國政府僅正32個百分比。對美國、日本政府的好感淨值分別為負8、和負29個百分比(台灣正21)。顯示香港人民對新加坡政府最具好感,超過對殖民國英國政府的好感,對日本政府好感淨值最低

 

筆者歸納四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1.為什麼香港人民對自己的好感淨值下降到新低?

2.為什麼香港人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國政府好感淨值皆為負?

3.為什麼香港人民對新加坡政府好感度(正48)居各地排名最高?5甚至高過曾經殖民的英國政府(正32)?

4.為什麼香港人民對美國(負8)和日本(負29)政府好感淨值很低?

 

結語

「我覺得香港人的特徵就是,很有拼搏精神、在不同崗位上,全力做好每件事,

回歸之後,我們依然保留著香港人那份團結,

只要這些東西沒有消失,『香港人』這個身份就不會消失。」(摘自影片結尾內容)

2014年的皇后大道,人力車依然在老街跑動,漁港繁華喧鬧,東西文化看似完美結合,但是2014年同時也是香港人民重新演釋「獅子山精神」的時刻。10月28日,雨傘運動剛滿月,影后葉德嫻與歌手黃耀明、何韻詩在雨傘廣場的萬人矚目下,合唱了《獅子山下》,演唱中提到「幾日之前,獅子山上寫下了一句新的不朽香江名句,就是『我要真普選』」。香港人為什麼要「拯救消失中的身份」?或許是因為人民心中有希望,團結才能有所改變。


參考資源連結:

2015公視影展網頁:201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影展-崩壞、重生

影片與導演介紹:拯救。消失中的身分 Saving Our Vanishing Identity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https://www.hkupop.hku.hk/chinese/

香港電台製作電視劇:《獅子山下》

電視劇同名主題曲:《獅子山下》

《獅子山下》MV我要真普選:獅子山下重生篇。來源:香港蜘蛛仔

《香港地》MV: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5sGUWugd4

特別介紹-片頭曲MV:我們一起離開吧(演唱:My Little Airport為香港的音樂二人組合,簡稱MLA

  1. 《獅子山下》(英語:Below the Lion Rock Series)是香港電台於1972至1980年、1984至1988年、1990年、1992至1994年、2006年、2014年以及2015年間所製作的實況電視劇集系列,同名歌曲《獅子山下》1979年成為該電視劇之主題曲。
  2. 截稿迄今民研計劃仍未發布最新(12月)中香港人民身份認同之調查結果,因此本文採用目前之最新數據(6月23日公布)。
  3. 計算方式是以0至10分絕對評分計,人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為7.95分,對『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文化認同感為7.02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為6.70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國民認同感則為5.87分。加入重要性評分,再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重要度的評分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4.  有興趣或好奇想瞭解箇中的朋友,下列資料僅一隅供參,不足處歡迎留言補充。*鍾庭耀於2012年3月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呈交之文件全套。*鍾庭耀文章「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郝鐵川批港大民調分中國香港,指身份認同提問不合邏輯 學者斥干預學術。*郝鐵川批中國人身份調查不科學
  5. 香港對新加坡的好感,似乎也可以從本片開頭第二首與片尾曲的引用看出端倪,影片皆採用Mc仁/陳少琪/陳奐仁作詞、陳奐仁作曲、陳冠希演唱的「香港地」
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團結-為什麼要看「拯救消失中的身份」?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