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鹽 Bacon Press 特刊
(編按:本文係由五花鹽 Bacon Press 出版社所撰寫,刊登於[Special Edition – VOTE)特刊!五花鹽專題當中。該特刊可以在誠品/TAAZE/博客來等地方購買到。菜市場政治學特別邀請特刊編輯團隊將其封面故事的文章上線,與讀者們分享幾個台灣選舉史上的大事紀。)
圖片來源:五花鹽特刊封面
「選舉」在今天被視為民主的指標之一,但是擁有選舉制度與投票權,並不能代表平等、自由、民主的社會已經完成。所謂的選舉制度,會不會只是製造了一片廣袤的海市蜃樓,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握有了權力、深陷魔幻的迷霧之中,反而更不容易查覺到──原來我們仍然被控制與統治著?
「家畜の安寧」── 日本時代的選舉
「臺灣人呻吟於專制政治下已三十年!給臺灣人議會吧!」留日臺籍學生謝文達駕駛著飛機,從東京上空灑下這些印著這些訴求的傳單。時值1923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已經實質進行了一段時間。在那個處處低人一等的日本時代,「臺灣人」這個概念現身了。
「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
這種似乎理所當然事情,在當時卻是個悲微的想望。雖然如此,口號還是鏗鏘大聲的被喊了出來,「做主人」的想法,越來越具體的在臺灣悄悄發芽。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1.02.03。內容:1920年《六三法》撤廢運動結束後,開始長達14年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開始。期間向日本帝國議會請願15次,《日日新報》多次報導。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經歷十數年的努力,臺灣總督府終於公告了《臺灣地方自治制度修改案》,也在1935年11月22日舉行臺灣首次地方自治選舉,投票率高達95.5%。
然而這從一開始就不是場平等的選舉。
州、市、街、庄議員的選舉特權被性別、財力所劃開,變成「年繳稅5元以上」、「年滿25歲」的「男性」的專屬權利,也讓普遍較優渥的在臺日本移民享盡優勢。都市地區有投票權的人口,日本移民甚至還高於臺灣本地居民。經過這個看似帶來「民主」希望的投票程序之後,臺灣本地居民的議會席次比例反而比之前的官派時期更低。
再後來,大東亞戰爭越演越烈。這種像是《進撃の巨人》歌詞中形容的「家畜自治」也因此暫停。努力十數年換來微弱的希望火光,也再度黯滅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內容:1924年,臺灣議會請願團於東京車站合影留念。
日本中國交接棒,「雞籠子的選舉」照舊壓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沒有為臺灣人迎來平等與自決,卻引來了下一個外來政權──中華民國。
軍事代管政府的對臺灣的控制手段,嚴厲程度相較殖民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要求民主的聲音依然此起彼落,然而經歷1947年228的系統性清鄉屠殺,省議員嚇跑了一大群;到了1949年又開啟往後將近40年的正式戒嚴,讓約莫兩個世代的臺灣人習慣噤聲,不要隨便「插政治」的過日子。
1950年,在戒嚴的狀態下,中華民國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與日本時代不同的是,投票權開始含蓋了20歲以上的所有臺灣居民,去除了性別與財力的限制,而這個標準也一直沿用至今;但與日本時代沒有不同的是,從1946年開始的每次投票雖都有選舉的形式,然而決策大權仍握在中華民國政府手中,譬如議長人選仍是中央內定、省參議員也只是類似顧問的角色,沒有實質的權力,像是當初「家畜自治」的翻版。楊逵的《新知識》雜誌中將其形容是「雞籠子的選舉」,是在外來政權仍然大權在握的前提下,用貧弱的地方選舉施打給人民握有主權的麻醉劑。
【在戒嚴的狀況之下,一切選舉程序、甚至選舉結果都在政府的掌握當中,導致選民出現「選誰抑不是仝款」的想法。這時,「賄選」的招數也就特別好用,誰給的價碼高我就把票賣給誰,反正「選誰抑不是同款」。】
隨著世界冷戰局勢的快速變化,美國對中華民國從挹注資金與技術援助的積極拉攏,到愛理不理、甚至攤牌談判的態度,讓這個原本受託代管戰後臺灣、但是外面的靠山不再可靠的中華民國政府漸失統治臺灣的能力與正當性,於是對內態度漸漸軟化,不得不放寬政治參與的途徑。
「萬年國會」的門這時稍微打開了一點點,開始開放1969年與1972年的立委增補選,一方面拉攏政治菁英,同時也釋放出少量政治利益來換取統治的正當性。直到1987年解嚴,緊接著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上臺後,中國國民黨與少數特定族群壟斷政治版圖的局面才開始逐漸鬆動。而在這種擋不住的社會浪潮之下,為了勝選不擇手段的選舉漚步開始漸漸升級。
真.中壢選民 戳破地方自治大泡泡
家畜自治2.0運作了幾十年,什麼委屈、什麼不公平也都摸摸鼻子低著頭過去了。
到了1977年的縣市長與議員選舉,中壢國小投開票所發生了作票事件,兩位老人家投給黨外候選人許信良的選票被當眾汙損成了廢票。舞弊的選務人員范姜新林遭到目擊市民舉報後,中壢分局消極的處理態度讓以往累積的巨大悶氣瞬間引爆,中壢市民大暴走,群眾包圍分局。
被圍困的警方並沒有因為群眾的聚集而開始好好處理作票問題,而是隨即施放數發催淚瓦斯、動用槍枝。在擊斃兩位19歲的年輕人、並讓一名16歲的青少年重傷送醫後,群眾的怒火被傷亡助燃更烈,抗爭衝突升級。包圍者開始放火,最後燒了中壢分局。
這個事件被報紙輕描淡寫地帶過,而司法呢?當初作票的選務人員范姜新林因「證據不足」不起訴,反而是目擊證人邱奕彬,因「污衊依法執行任務之選舉監察人」而被判刑。
中壢事件這把火震撼了政府,也成為臺灣群眾運動的先聲。不但讓「作票招式」從明目張膽不得不轉成偷偷摸摸,在往後的政治轉型過程中也促使了黨外勢力凝聚,開始一連串民間組織化行動。
畸形國會!「榮膺」1995年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壓力下宣布臺灣解嚴,進入民主化階段。在1989年開放黨禁、也在1992進行了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萬年國代」的殭屍代議狀況也暫時解除了。
參政的窄門漸漸打開,但由於資源與制度仍然嚴重歪斜,特定集團的主宰權與版圖依舊穩固。國會雖然定期改選,但仍然換湯不換藥,至今從未改變由藍營把持的局面。政府貧弱、金權政治猖狂、政策向財團傾斜、關說、密室協商滿天飛揚,導致公平與正義無法落實。
各種爭議法案無法獲得有效的討論,往往透過立委諸公們在國會打群架來收場,在1995年更是讓中華民國國會榮膺「搞笑諾貝爾和平獎」(Ig Nobel Prize of Peace),貽笑國際。
代議民主的崩解,在三一八佔領行動中顯露無疑。佔立院優勢席次的中國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甚至以破壞程序正義的手段強渡關山,再再顯示代議政治的危樓已搖搖欲墜,也反應了民意無法通過良好的代議制度而進入國會的窒礙現況,而不得不以佔據國會議場作為行動,將民意帶進國會殿堂。
代議政治下的選舉遊戲,是否走到窮途末路了?而又為什麼在其他現代國家中貫行的代議制度,放在臺灣無法有效施行了呢?
國家代議政治的失敗,常常在於太過強調選舉或只重視選舉,而缺乏廣泛的民眾參與、監督管道1,也淪為選秀、票選好朋友的遊戲。無法落實政策、改善生活,也無法讓我們活得更快樂。
編按:很快地,我們來到2016年。在大選的此刻,讓我們用五花鹽美編精心製作的圖表,來簡單回顧一下台灣的選舉大事紀。民主政治得來不易,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手中的選票!
圖片來源及版權所有:五花鹽特刊。點選圖片可放大(連結至原檔。五花鹽美編表示稍晚將上傳完整跨頁檔案供讀者們收藏!)
圖片來源及版權所有:五花鹽特刊。點選圖片可連結至原檔(五花鹽美編表示稍晚將上傳完整跨頁檔案供讀者們收藏!)
- “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 Econom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