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伃君/紐約市立大學哲學系碩士,目前任職於推廣民主經驗的機構

 

《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將紐約時報報導的框架,設定為台灣人與中國國國族主義在海外的碰撞,並以作者在澳洲研究工作環境中族群認同的經驗,對碰撞後可能激化澳洲工作場域的階級問題,作出進一步回應。然而,從此時紐約時報的報導本身和報導的時間點來看,或許紐時所指向的討論議題,並非台灣和中國國族主義在海外的碰撞。

就美國政治光譜而言,傾向民主黨的紐約時報,抱著民主派「希望中國能朝向與美國和現有國際體制合流」的想法,因而對台灣的國族認同和國家地位,會帶有「台灣認同的上揚可與台獨以及台海開戰/將中國推離現制畫上等號」的憂慮,而不甚同情。

那麼,紐約時報為何選在此時報導受到中國國族主義衝擊的海外台灣人?台灣與台灣認同難道不是一直被迫要在幾乎沒有任何國家正式支持的情況下,面對中國的威脅恫嚇?

比起「台灣人」,「澳洲」也許才是紐時這篇報導的關鍵字。澳洲是最近全球關注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影響的顯著案例,因此台灣人在澳洲中國移民社群中遭受的壓力與處境,是一個很容易切入報導與討論的視角。

 

圖為美國民主基金會所提出的《銳實力》報告封面。網址

 

在美國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2017年底正式提出銳實力這個概念之前,許多學者、觀察家和智庫已在近年民主倒退的潮流中,注意到中國和俄羅斯利用民主的開放性和透明度對民主國家的滲透和影響。自由之家2017年6月公開的報告”Breaking Down Democracy: Goal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Authoritarians”關注民主衰退、以及現代威權政府如何在民主制度中維持民主假象,同時破壞法治(rule of law)、弱化政治以及壓制社會反對,此報告亦指出俄羅斯作為一個威權大國,對鄰近國家的民主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份報告尚未對中國有較深入的著墨。然而,自由之家此篇報告的作者Arch Puddington在2017年9月出席紐約東亞民主論壇時表示,許多人認為俄羅斯是現今民主體制最大的威脅,尤其它介入他國選舉、對鄰國武力上或是政治宣傳上的傷害,但是長遠看來中國才會是對民主的最大威脅。Puddington當時表示,「所有人現在都已瞭解俄羅斯的意圖,民主國家也開始制定相應的對策。但是當中國於同一時間累積經濟實力,用它雄厚的財力以一連串開發計劃為名購買在世界的影響力的時候,它到目前為止卻鮮少遇到像現下俄羅斯遭遇到的一些系統性的抵抗。」

2017年12月NED在其報告中提出相對於過去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對比的「銳實力」,同時指向俄羅斯與中國,強調銳實力不使用過去硬實力的軍事力進行壓迫、也並非如軟實力一般意在獲取人們的好感;銳實力的重點在「誤導以及操弄」(distraction and manipulation),使用銳實力的政體進行的是「進入、滲透以及使對象國家的政治以及資訊環境產生漏洞」 (pierces, penetrates, or perforates the political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in the targeted countries)。

2017年12月14日出刊的經濟學人,對中國的銳實力提出警訊,澳洲在文中是一重要的成熟民主卻逐被滲透的案例:12月12日,前工黨參議員Sam Dastiyari在一連串有關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的新聞接露和輿論質疑後,辭去參議員身分。2016年他曾因收受與中國共產黨有緊密關係的中國企業家黃向墨(Huang Xiangmo)的捐款,因而被迫辭去工黨影子內閣的「前板凳」(frontbench)位置;澳洲媒體在2017年繼續接露他在南海主權爭議事件上曾要求澳洲政府「尊重」中國的南海主權宣稱、要求出發前往香港的工黨外交事務發言人不要與民主人士會面、提醒黃向墨他的電話可能已被澳洲安全部門監聽。經濟學人也指出,在被接露黃向墨是澳洲主要兩政黨的捐助者、過去十年間已合法捐給兩黨超過五百萬美元後,12月5日澳洲政府正式禁止來自外國公民的政治捐贈;黃也贊助兩百萬澳幣成立澳洲中國關係中心,在一連串質疑後他已辭去董事的職位。一直2017年11月為止,黃也是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會長。

 

圖左為黃向墨。圖片來源(Dominic Lorrimer)

 

Dastiyari和黃向墨當然不是澳洲唯一的案例1,而在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在澳洲的學校內的作為也引起討論,無論是否出於自發或是出於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指導和威脅,他們對與中國政府立場相左的論點和人物動輒發起抗議、要求道歉,甚至監控其他中國留學生的言行。2

經濟學人提出一個重點,即Dastiyari並沒有在刑事上被起訴、要證明黃向墨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也相當困難。可以想像的是,中國留學生的上述行為也無法律可明確管制。但這也就是銳實力的力量所在:(利用民主國家的自由環境)進入、滲透、製造漏洞。

回到紐約時報的報導,從現今美國觀點3或關注銳實力的角度而言,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即是「與中國政府立場相左之論點」之一,在任何民主國家,應該屬自由言論一環、在澳洲卻無法受到當地法律完整的保障。對海外台灣人而言,她自己的認同範圍(台灣或所謂華人)可以在工作場域或是任何國外非政治場域,視情況伸縮或改變(如李耀泰的研究與他在本站的回應),但是當她因選擇採「與中國政府立場相左之論點」而在公共領域受到權利上的歧視(差別待遇)時,不論她主觀感受為何,皆已違逆民主自由社會對自由權利的法律保障。如何在國內外的民主社會中確保這樣的自由,是民主衰退的時代中更應該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作者李耀泰的再回應:

關於紐時報導所設定的框架,是記者在採訪時主動提及的,並非我的主觀解讀。記者提到他當初構思這篇報導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台灣海外社群面對Chinese Nationalism崛起和威脅下的因應,以及台灣方面是否有進一步的聲明和行動。回應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面向:美國媒體的報導角度是否涉及了美中關係發展以及澳洲政府的角色,這部分我在接受訪談以及撰寫文章時的確沒有太多討論。


 

  1. 澳洲知名調查報導電視節目Four Corners在2017年中放映”Power and Influence”,探究了一些知名案例,包括黃向墨。有趣的是,當時還未有sharp power的概念,節目用的是 “the hard edge of China’s soft power”來形容中國非軍事力卻有威脅性的軟實力影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澳洲學者Clive Hamilton的新書Silent Invasion,也在出版時遇到阻力。
  2. 經濟學人文中也提及他國案例如美國和紐西蘭。其文中提及的紐西蘭學者Anne-Marie Brady於2017年9月發表Magic Weapon一文接露中國政府對紐西蘭政經的介入,12月家中遭侵入,2018年2月在她與澳洲議會安全與情報委員會談話的前夕,家中再度遭竊,除了她工作的電腦,沒有其他有價值物品被取走。
  3. 2018年2月27日,立場一向反川普的紐約時報報導了美國白宮前首席策士班農(Stephen Bannon)被邀至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與中國通討論美國的中國政策,得到了預想外的反應。”Gone is a widespread agreement among diplomats, scholars and businesspeople that China is gradually converging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 March 7, 2018 at 2:40 pm
    Permalink

    中國「好鄰居」請多點善意、少秀肌肉

    中國總理李克強5日在人大會議上進行政府工作報告表示,為繼續推進國防和軍隊及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全面推進練兵備戰工作,今年國防支出預算將成長8.1%達1.1兆元人民幣,相當於我國防預算的16倍,連續兩年破兆(人民幣計)的國防預算,顯示出中共在國防事務上的重視。自2015年習近平宣布裁軍30萬後,每年預算便年年增長,究其原因其來有自:

    第一,中國過去龐大的陸軍部隊在現代化進程及軍事戰略調整下,逐漸被海、空及火箭軍取代,尤其在劃分五戰區後,每個戰區皆有戰略方向,就目前來看,僅西部戰區是以陸軍為主,其餘四大戰區根據自身戰略需求,在各軍配比上有高有低,因此,中國需要大量現代化海、空及火箭軍軍備來滿足各戰區所需。

    第二,打贏信息化戰爭仍是共軍現階段的目標,然而現在的信息化的科技較當時胡錦濤提出時,更為先進、複雜度也更高,尤其是共軍近年來致力發展的「天軍」,亦是一項燒錢的項目。

    第三,新一代的海、空軍及各型導彈等軍備研發,是中國得以在近年實力扶搖直上的主因之一,如殲-20、轟-6K、東風系列彈道導彈、萬噸級水面艦、核子潛艇以及新型航母等,無論哪一項都是高單價的武器,而上述武器都將成為下一代中國作戰主力。

    第四,裁軍之後安置級部隊轉型及整併,至今依然是中國主要的工作重點項目之一,這點從各戰區內仍未將「善後辦」的臨時機構裁撤可得知,30萬部隊的裁減,雖然大部分是機關或非戰鬥部隊,但數量及所屬裝備、人員皆有安置或轉置的問題,這也耗掉國防不少的預算。

    第五,中國今年國防預算再成長,與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認為中國軍事威脅與日俱增,而增加美國防預算亦有相當關係,而對於軍事在邁向全球戰略的中國來說,為避免在面對美軍時落於絕對下風,此外,中國在全球化考量下,經濟逐步走向全世界,綜觀當今世界強國,有哪一個是經濟與軍事實力脫鉤發展的,即便是90年代的日本,也是依靠美軍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不是嗎?因此,「再」現代化是必要的手段。

    綜合以上幾點,中國軍費年年增長是有其原因的,但是,中國國務院在歷次有關國防的「報告書」裡,皆強調「絕不稱霸、永不稱霸」的言語,亦多次各種場合中指出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崛起」,在經濟議題上也強調要「互利互惠」,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強權崛起,週邊國家甚至是世界各國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中國能引領當前低迷的世界經濟向前走,害怕的是不斷成長的軍事實力就在家門口,而且還越來越大,所以,中共真的如其所說的是「和平崛起、互利互惠、絕不稱霸、永不稱霸」,那麼,應該要多釋出善意,少秀點肌肉,當一個真正的「好鄰居」。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3%80%91%E4%B8%AD%E5%9C%8B%E3%80%8C%E5%A5%BD%E9%84%B0%E5%B1%85%E3%80%8D%E8%AB%8B%E5%A4%9A%E9%BB%9E%E5%96%84%E6%84%8F%E3%80%81%E5%B0%91%E7%A7%80%E8%82%8C%E8%82%89-054851179.html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