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助理教授
這篇文章是翻譯自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政治系芮宗泰教授 (Timothy Rich) 的研究,該文於2019年1月18日在發表在美國著名國際關係研究雜誌《外交學人 The Diplomat》,經作者同意後全文翻譯。原標題為台灣人怎麼看待移民 (How Taiwanese Think About Immigration?)
民眾對移民的看法及考量,是當前美國與歐洲政黨政治的重點之一。在台灣,對移民相關政策的辯論也與其他國家類似:贊成方認為勞動市場需要更多勞動力,尤其是非技術的勞工,因為本地勞工不能或不願意擔任這些工作,而反對方則考量到移民們對政治與社會造成的額外負擔。就在同時,在台灣的移工們也多次抗議台灣的工作條件惡劣等各種問題。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資料,目前在台灣一共有77萬名外國居民,其中超過九成來自東南亞地區,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在2017年,台灣人與東南亞配偶結婚的人數比與中國籍配偶結婚的人數還多。目前新南向政策是主要的施政重點,政府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連結的相關政策,目的是為了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且在政策上也特別強調是「鼓勵東南亞專業技術人員移民」。然而,政府的這些努力並非一帆風順,舉例來說,在2018年12月,好幾所台灣的大學被控訴用招收東南亞學生的方式來掩蓋強迫勞動,即使後來有些印尼學生反駁這些控訴。另一樁醜聞是153位到高雄的越南旅客有152位失蹤,到一月才找回了67位,這引發了是否有人蛇集團參與的相關質疑。
對於移民政策的相關討論大多聚焦在對於治安、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舉例來說,許多研究檢視特定種族的移民佔總人口的比例會不會影響到民眾對於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程度、對於移民的負面看法等(可參考這幾篇文章:研究1, 2, 3)。從個人層次的變數來說,通常擁有越高教育程度的人對於移民會抱持越正面的看法,另外一些學者則發現曾經在國外住過、有接觸過外國文化的人也會更傾向對移民有正面態度。但在同時,英文學界(編按:原文是寫學界)對於台灣移民的相關討論並不多,只有少數幾篇關注台灣的移民社群(例如這篇或這篇)。
圖片來源
在這篇文章中,我探索台灣民眾對移民的評價是否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
第一,民眾是否會對「移民」與「東南亞移民」有不同看法。
第二,民眾是否會對「移民」與「專業技術移民」有不同看法。
學界、智庫、與傳播媒體已經對於心理學裡的框架效應 (framing) 以及預示效應 (priming) 影響民眾的認知有許多研究。我認為可以透過稍微改變對移民的文字敘述方式,就可能改變民眾對於移民政策的支持程度,例如過去台灣民眾對自由貿易協定、難民政策、同婚政策、外交政策的支持度、甚至是對川普的看法在不同狀況下會有所不同一樣。
假如台灣民眾隱性或顯性地會區分不同類的移民,我們應該可以藉由問卷實驗法、透過題目設計來找到證據。具體來說,假如台灣民眾特別認為東南亞移民會造成治安、經濟或文化衝擊,強調移民「來自東南亞」應該會比單純提及移民造成更高程度的反對。同樣的,假如民眾認為非技術勞工會造成就業市場競爭,強調移民政策的「高階技術」面向應該會造成對移民更高的支持。
為了研究這兩個影響因素,我透過政治大學的PollcracyLab線上問卷實驗室執行了一個網路問卷,招募了一千位台灣受訪者。這一千位台灣受訪者被隨機分配回答下列四個有關移民政策的問題的其中一題,然後回答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從非常反對到非常支持的五等分類):
- 題型一:臺灣政府應該鼓勵移民政策。
- 題型二:臺灣政府應該鼓勵具專業技術人員移民至臺灣。
- 題型三:臺灣政府應該鼓勵東南亞國家移民至臺灣。
- 題型四:臺灣政府應該鼓勵具有專業技術人員從東南亞國家移民至臺灣。
下面這張圖就是各組裡面對於該題的支持度。為簡化呈現,我把同意跟非常同意加在一起。
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專業技術人員」對於台灣移民政策的正面框架效果,題型二跟題型一相比提高了46.2%。然而,跟單純提到移民政策的題型一相比,對於提到東南亞面向的題型三,台灣民眾的支持度就會降低21.4%。尤有甚者,當題目是題型四的「東南亞專業技術人員」時,即使支持度相較於單純提到「移民政策」的題型一高了14.8%,但也遠低於(低了31.4%)單純提到「專業技術人員」的題型二。
下面這張圖更清楚地說明了台灣民眾偏好專業技術人員移民而比較不偏好東南亞移民。當提到專業技術人員時,相較於不提及,支持度會上升45%。而當提到東南亞時,相較於不提及,支持度會下降26.6%。
更進一步的分析納進了許多其他因素,包括受訪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政治意識形態、政黨認同等,但結果都與上面顯示的一致。總結來說,東南亞的這個面向讓台灣人對移民政策有較為負面的看法,這個負面看法在額外提到專業技術這另一個面向後才能稍微被抵銷。然而,目前仍不清楚這些差異是怎麼來的。在目前已經有數十萬東南亞移民的小孩開始在台灣的小學就讀的情況下,假如我們持續忽略這個議題,將會在未來對台灣的認同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篇研究在感覺上來說,應該是做為初步的探討。有意的片面取向,就地域來說,只取東南亞,就移民原因來說,只取技術類。避開了其他區域,避開了其他移民原因。也避開了台灣人本身對接受移民的其他的,較全面的想法。更廣泛的各種面向,其實也相當複雜的總體內容,應該是作者下一步會做的研究。
引進新移民的確可以豐富文化內涵,而另一方面,引進新移民總也希望能對自身體質,甚至文化的提升;這一點似乎未看到目前在政府政策上引進移民的國家付以重視。
對新移民的接受度與該國民眾的性格也有關係。在過程中也會有轉變,而結果往往難以推測。
地球村是好的,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目標嗎?當融合一切之後,新的文明樣態誕生了,終極的說,可能多元也不見了。
回應「觀光越好 治安越差」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66761
移民有自然移民、政策引入移民、侵入性移民。
移民議題,其實就是種族、族群的議題;終結的說,無非就是文化與帝國主義。
難以啟齒的是,將 東南亞移民,替換為日本,或者安格魯薩克森、斯拉夫,甚至任何具阿督仔臉型的種族,都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是種族歧視。不列複雜的中國。
我認爲,用“臺灣人”怎麽看,不太準確。要看是臺灣的什麽階層與立場的人。
各階層經濟立場絕對不同,甚至是對立的。外來移民的定位,如果與其相應的經濟立場產生利益衝突與競爭,那麽當然是反對該類移民的。
所以,最後的政策制定,基本不會按照民調的傾向來定。而是會根據臺灣執政層與最強利益階層的意願,照顧到臺灣的發展策略,盡量避開會刺激民衆關注點的方式來引進移民。
這方面,臺灣可以向東看看隔壁的日本與韓國之做法。當然,也會在移民引入上與之形成一定的競爭。不過臺灣最大的優勢是 — 與對岸同文同種,這就決定了移民資源相較於東南亞肯定數量上有優勢,但是質量上就很難説了。東南亞移民在年齡上佔較大優勢,但其他則不確定了。
臺灣如果有心引入高階人才,不如把眼光移開東南亞,轉向東亞吧。
Pingback:新聞:獨/網紅創作阮月嬌 專家評論了 – 網路行銷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