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網路製造了酸民,還是放大了酸民?

網路製造了酸民,還是放大了酸民?

網路上的政治討論,已經是當代人們參與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討論的同時,許多人也常常抱怨網路上的言論非常兇猛,到處都是酸民,討論環境惡劣,彷彿根本達不到所謂的共識。但是,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難道電腦螢幕跟網路訊號有改造人類大腦的效果嗎?對於政治科學家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公務員保持微笑可以提高滿意度嗎?問卷實驗法的驗證

公務員保持微笑可以提高滿意度嗎?問卷實驗法的驗證

人民對於政府的了解,通常來自於跟第一線公務員的直接接觸。但是對受限於依法行政的公務員來說,每一個政策決定都來自於白紙黑字的法律或命令,自己只是執行者,為何民眾會把行政處份的滿意與否歸因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歸因到法律或命令身上?到底公務員保持微笑有沒有用?本文研究將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對「民主」的定義不同,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民主?

人們對「民主」的定義不同,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民主?

什麼是民主?雖然許多菜市場政治學的讀者都曾經在高中公民課上背過民主的定義,但是對於才民主化不到四十年的台灣來說,台灣人們對於何謂民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跟想像。但是民主也可以跟鳥鳴、日出、甚至綠豆糕一樣,大家定義都不一樣也沒關係嗎?而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民主的想像又有何不同?

王安石變法加上墓誌銘,用政治科學研究國家的形成?

王安石變法加上墓誌銘,用政治科學研究國家的形成?

本文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理論:假如地方豪強的家族成員居住得位置比較分散,那該家族就比較可能支持中央集權。因為當家族成員四散在國內不同地方時,光是動用家族資源自行招募軍隊可能無法充分保障到所有人。因此在此時,透過支持中央集權,來在全國境內執行一致的國防安全政策的話,反而可以保障到更多家人。

CGOTS是什麼?為什麼台灣的政治系學生應該了解並試著投稿CGOTS?

CGOTS是什麼?為什麼台灣的政治系學生應該了解並試著投稿CGOTS?

2022年美國政治科學年會(APSA)上周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婁舉辦。APSA作為美國政治科學領域最大的學術研討會,每年都會選擇在北美不同的城市舉行,一方面提供學者們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大家可以造訪不同城市。然而,過去兩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年會不得不改成線上進行,而在今年終於解禁。

給台灣年輕人投票權,會讓他們比較想投票嗎?

給台灣年輕人投票權,會讓他們比較想投票嗎?

今年地方選舉以及修憲複決投票(幾乎等同「公投」的進行方式)即將到來,其中修憲公投中的『18歲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引起不少注目。台灣目前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仍在20歲,在民主國家中偏高,而且跟憲法、民法以及刑法中的權利義務的年齡規範不同,因此一直有喊出要調降投票年齡的呼聲。在各黨的支持之下,最近民調也顯示這個公投案還需要再一些努力才有辦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