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峰 /Pacific Forum Nonresident Fellow
書名: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2】
Atlas géopolitique mondial 2019
作者:主編/亞歷克西斯.鮑茲曼 Alexis Bautzmann、製圖/蘿拉.瑪格麗特 Laura Margueritte
譯者:林佑軒、雪克、陳郁雯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本連結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孫子兵法〈地形篇〉
現今我們所概稱的「世界」,大致可說是人類社會依照地球紋理鋪出的文明所構成。在其中流淌的資訊包羅萬象,時機變幻難測,而身處其中的個人,想要在短時間內針對一個特定主題情境下做出判斷和決策,就有賴於各種資料的蒐集與情報彙整。
這種對地理資訊的掌握,攸關對當前局勢與時空條件之理解,遂成為自古以來兵家沙盤推演、帝王將相觀局天下的方略,即使到了廣泛應用人造衛星的資訊工業化時代也不例外,幾乎涉及軍事戰略上「指管通電資情監偵」 (Command, Control,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Cybe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C5ISR )的各方面。例如近代泛用的地理資訊系統(GIS)之一,即為1982 美國陸軍建築工程研究實驗室(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Laboratory, CERL)原本開發的 GRASS (Geographic Resource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軍用版本,後來才慢慢走入民間。
當代空間分析技術匯整了地理學、經濟學、大氣學、區域研究等多種學門知識,即使有了專業的軟硬體系統,仍然十分仰賴人因技術來解讀隱藏在宏觀世界背後的玄機,而在知識及國力的21世紀,為了在短時間內向公眾傳遞複雜的資訊,各種視覺化的精美圖像與地圖的套疊應運而生,成了專家與社會溝通的橋樑。
本書主編鮑茲曼擅於地理資訊系統情報分析而聞名,不僅任法國高等國防研究院(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de Défense nationale, IHEDN)講師,還創辦了精於分析國際情勢的Areion出版集團,該集團旗下的《Diplomatie》、《DSI》等富含公開情資的雜誌在法文世界為國關、國防領域知識圈所熟知。曾協助建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資源訊息資料庫(UNEP-GRID)的本書製圖學家及地理學家瑪格麗特,現也任職於該集團。
書名原意為「全球分析與理解能力概論」,法文版由1943創立的法國老牌出版社Éditions du Rocher出版,為每年一冊之年鑑套書。書中主題式的情資呈現方式,以定時定地之地圖為核心,讀者只要購買當年年鑑,拿來「套疊」在許多當前仍然在發展中的事態上,很容易就能循著脈絡推敲事情的走向。當筆者聽聞這套書被引進台灣時,著實驚喜!
本文接下來以幾個主題作為討論的楔子,與大家分享這些地圖的奧妙之處。
【P15 圖】讀懂牽動歐盟局時的三角關係
本圖重點:
l 波蘭、德國、法國為歐盟區內輸出最多外派勞工者
l 波蘭輸出最多外派勞工,德法接收最多
l 法國前往德國者多,德國前往法國者少之又少
解讀角度:
法國境內湧入了歐盟境內首屈一指的非法外籍勞動人口,但巴黎卻拒絕將非法外籍勞工納入管理,這又是為什麼呢?背後隱含了法國人仍然希望藉此保有部份經濟主權的心態,因為一旦對外籍勞工的依賴被法律制度化,不僅需付出更巨大的經濟成本,法國的經濟地位的獨特性也會進一步遭到削弱,下降到跟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維斯格勒四國集團(Visegrad Group)成員較近的位置,這些國家相對來說人力生產要素占有比較優勢。
事實上這張圖正好反映了蘇聯崩潰後,歐洲安全的三本柱——「威瑪三角」(The Weimar Triangle),即法國、德國、波蘭之間在經濟上的權力結構,德法作為申根區技術創新的引擎,在歐盟經濟領域話語權享有優勢、而人力充沛、直面俄羅斯的波蘭認為自己對歐洲的貢獻足以使其應該跟德法平起平坐。
【P22圖】德俄「利益輸送」,波蘭北約地位上升
本圖重點:
l 北溪2號天然管線(Nord Stream 2)由俄羅斯的維堡(Выборг)經波羅地海輸送至德國的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
解讀角度:
起於俄羅斯終於德國、長達1222公里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埠,建於2011年,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所主導,每年運輸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是德俄能源直接合作繞過其他中、東歐國家不僅使波蘭、斯洛伐克每年經濟損失達40億美元,外界也擔心未來莫斯科將可藉題發揮,迫使柏林降低對俄羅斯的制裁意願。
美國2014年以強占克里米亞的名義,要求歐洲盟邦制裁俄羅斯,特別針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相關企業重點打擊,德國卻反其道而行,再加上白宮認為德國國防支出不足其要求的2%,因此才有了2020年8月川普政府宣布要把原來擁有4萬美軍駐軍的德國「降級」,不僅撤離1.2萬美軍,美國陸軍第五軍總部也將搬遷到波蘭,形同德波兩國在北約內的地位一升一降。這呼應了上一段提到的「威瑪三角」情勢,而法國是否可能因為德俄的能源合作,拉近與波蘭的合作關係,值得觀察,歐洲權力板塊的結構正在飄移中。
【P132圖】跨境雙子城潮流
本圖重點:
l 西雅圖為美國最新的城市變遷風貌,該城與溫哥華一帶已成連接美加的跨國都會走廊,人口達到1,000萬
l Goolge、微軟、星巴克、亞馬遜、推特、臉書,西雅圖儼然已成北美新矽谷
解讀角度:
未來幾年貿易全球化退潮碰上美中科技斷鍊,跨越國境的經濟走廊或雙子城將成為某種小型的、靠近市場的短鏈跨國生產基地,且數量可能越來越多,例如中國新疆的霍爾果斯(Khorgos)與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霍爾果斯(Khorgas),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跟新加坡,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烏拉圭蒙特維多、印度加爾各答與孟加拉吉大港、芬蘭拉普蘭塔(Lappeenranta)與俄羅斯的維堡與聖彼得堡都已經出現了生活一日圈。
【P17圖】以罷工聞名的法國,工會參與率在歐洲居然吊車尾
本圖重點:
l 2013年法國有98%的人不用加入工會,就能享受工會跟企業簽訂的集體合約成果,這個比例在同一時期的歐盟只有62%
l 法國工會過去集結意見的功能,正被速度更快的網路社群平台取代
解讀角度:
有趣的是地圖有時候能說出一些隱藏其中的歷史背景,這張圖除了表現出歐洲工會的結構與政治的關係,還能看出宗教改革之遺緒。
曾在某些歷史時期以天堂守門人自居的法國、義大利兩個天主教國家都還有部分依宗教區分工會的情況,宗教改革時期庇佑了大批新教難民的荷蘭也是,而自認天主教徒為主要人口、從荷蘭獨立出來的比利時更是完全跟宗教掛勾;其他過去屬於新教的國家則世俗多了,多半按職業來分。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跟上帝之間的關係,會影響你能不能上天堂,這件事情在歐洲原來還可以是這麼一回事呢。
【P85圖】人多好辦事的奈萊塢電影工業
本圖重點:
l 奈及利亞每週生產50部電影,產量僅次於印度,還是南韓的3倍有餘,奈萊塢與好萊塢、寶萊塢並列世界三大電影生產中心
l 電影業成為奈及利亞從業人口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產業,但是全年收益才5億9,000萬美元,占GDP1.4%,遠遠不及美國109億美元與印度的15億美元,跟盜版猖獗有關
解讀角度:
智慧財產權觀念尚未深植人心、加上還在學習如何發展出非洲文化圈特有的國際化行銷策略,都可能是奈及利亞影業收入跟從業人口不成比例的原因。筆者觀察到三大電影中心有個有趣的現象,當它們興起時,所在國家都是所屬的區域文化內人口最多的國家,歐美圈的美國、南亞圈的印度、非洲圈的奈及利亞,這或許跟電影市場規模經濟有些關聯性,畢竟要壯大到走出國境,至少需要能夠創造出規模經濟的內需市場。
【P25 圖】看遠一點!小國寡民也能成為區域樞紐
本圖重點:
l 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重新自我定位為「歐亞大陸東西岸的國家」
l 芬蘭發展成對亞洲航空樞紐
l 波羅的海發展鐵路網,三國首都向南連接烏克蘭敖德薩,3天內可垂直連通波羅地海與黑海、2週內可抵中亞四國首都(除土庫曼以外)
解讀角度:
把格局放大,將本國放在更大比例尺的地圖中心點,重新解構地緣關係,或許就找到自己獨特的地緣價值。芬蘭與各自面積跟台灣差不多的波羅的海三國,未來也將依循這個自我定位還會發展北極航道。
台灣面向亞洲大陸背向大洋洲,既是通往海洋的起點,也是進入大陸的終點,我們的自我定位是否能從「大陸邊陲」轉變為「海島前緣」,或許將決定台灣未來這塊品牌的全球價值能有多高!
goo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