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恩/美國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班


從太陽花到基進側翼,許多推動理想的社會團體一時風起雲湧,但最後卻走向分裂及各立門戶。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來自於各領導者理想目標的歧異,分頭進擊不為壞事。但假如這些社會團體最終要成為政治團體、以政黨的身份來投入選舉的話,政治學中的政黨理論對於新興政治團體最終走向分裂早有解釋,而且對未來的預測是悲觀的。

政治學大師韋伯於1922年提出了在黨生命週期模型(Party Life Cycle Model):新興政黨一開始都來自於魅力型的領導者及特定議題吸引人氣,瞬間讓不少人因為領導者或者議題而加入團體。在擴大的過程中,獲許可透過領袖魅力或加打族群、文化議題而持續增長,但往往有極限、無法獲得社會多數支持(否則大黨必然已選該議題)、也無法持久。

隨著團體持續壯大,政黨需要制度化,包括了(1)選擇團體領導的制度及黨政資源集中化、(2)團體領導菁英群們意見不合的調解辦法、(3)團體高層菁英與其它黨員間的連結模式、(4)政黨本身與資源贊助者先的協調模式、以及(5)政黨向一般選民爭取選票的模式。尤其在有機會代表政黨的菁英領導者之間,需要在團體創立之後,建立制度化的協商模式,包括如何合作、妥協、選出參選人、決定團體走向、並且如何在未來彌補本次不如意的同黨同胞,讓黨員眼光放遠。穩定制度化是必要的,因為這讓短期受損的人們知道他會在未來獲得補償,而願意繼續待在團體裡服務、增加向心力。假如菁英間無法透過穩定的制度合作,一旦遇到意見不合則沒有調解方法,成為單純的叢林法則或人脈互壓,容易流於派系、各立門戶、最後就拆夥了。

3-1

 

圖片來源:綠黨桃竹苗支黨部| Facebook

或許會有人問,既然都意見不合了,幹麻還要在同一團體裡?拆夥各自登山不好嗎?對於運動領導者們來說或許道不同不相為盟、眼不見為淨,但對於選民以及資源贊助者來說,政治心理學中說明了穩定的團體標籤才能提供良好的名聲(reputation)讓民眾持續投入,並在選舉中穩定的投票支持–大眾的資訊接收是緩慢且斷裂的,對於政治也並非全然信任,因此穩定的政黨標籤才能穩定大眾的支持。對於資源贊助的人來說,穩定的團體才代表未來有可能真的推動理想實現、不易在選後或抗爭後輕易變質或背叛,也才能放心的投入資金。

換言之,政黨制度化穩定了政治領導者們、穩定了資金來源,也因而穩定了選民們的支持。美國知名政治學教授Aldrich在其書Why Parties中研究了美國歷史,並指出美國開國元勳們是非常反對政黨的(因此連憲法裡都沒寫),認為制度化的政黨只會導致不理性的對立。但這些政治天才們在剛建國討論首都位置及對法國外交時就卡住了,開國第一任國會議員們發現需要透過成立政黨來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這次我支持你、下次你支持我、選舉時我們一起用同一面旗子來競選爭取選民,大家都能省成本也更有效」。

透過民主制度裡的定期選舉,制度化的政黨可透過一次次的提名、競選及選舉結果來對團體本身新陳代謝、使團體不停自我檢討、使政黨領導不斷的對黨員負責並回饋黨員,因而讓團體更好。在沒有制度化的情況下、在團體不穩定而不停分裂、換名字重新出發下,團體很難自我檢討與革新、並對選民及資源贊助者無法提供穩定的支持方向,最終導致裂解與消逝。

除了政黨生命週期理論之外,後工業化下單一議題的小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議題單一性亦往往成為議題小黨最終停滯或無法擴大的因子。當一個政黨僅關注一個議題,那這政黨往往無法與其它政黨進行合作或任何妥協,但由於此類議題通常不為社會多數支持(否則大黨就會先用了),因此單一議題一旦推動過程中卡住,就會分成鴿派及鷹派的路線之爭,無論此爭是否來自於大黨的故意引誘。當小黨有辦法同時重視兩個以上的重大議題並引起民眾重視,理論上才較有與大黨談判交換合作的空間,取得部份進展,但這也同時意謂著小黨內部份人需要隱忍或制度保障在未來獲得補償。

對於原本就資源匱乏及邊緣化的政治團體來說,再拆夥重組好像也不會比現況更糟,但政府只有一個、選舉只有一個,要走進體制內、透過選舉改革政府的話,將己身制度化是短期成本較高、但長期一次次選舉後會越來越有利、有辦法走得更遠的重要改革,畢竟選舉不只是初期菁英們的事,而是政黨與廣大選民間的長久互動。政治團體,不建制則退。

 


Kitschelt, H. 2014.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in Leduc, L., Miemi, R. G., and Norris. P. (eds) Comparing Democracies: Elections and Voting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Aldrich, John H. 2011. Why Parties? A Second Look. 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為何政治團體最後常走向分裂?
Tagged on:         

4 thoughts on “為何政治團體最後常走向分裂?

  • September 6, 2014 at 7:24 am
    Permalink

    有沒有推薦韓國的政黨發展歷史或其政黨生命週期的相關研究文章?

    Reply
    • January 25, 2015 at 11:11 pm
      Permalink

      你好!我的碩士論文剛好有寫到韓國政黨的東西,或許可以提供一點點文獻給你參考。

      如果是要看民主化以來的政黨變動,可以參考這篇:
      Park, K. (2010). Party Mergers and Splits in New Democracies: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1987–2007). Government & Opposition, 45(4), 531-552.
      裡面討論韓國政黨分合的可能原因,雖然只討論到2007年,不過有簡潔地描述了韓國政黨發展的歷史。

      如果你剛好看得懂韓文,可以參考這篇:
      곽진영. (2009). 한국 정당의 이합집산과 정당체계의 불안정성. 한국정당학회보, 8(1), 115-146.
      這篇文章,就算只看得懂一點點韓文,都還是很值得找來看;這篇文章的作者在第123頁整理出了韓國政黨變遷圖,黨名大部分都是漢字發音,湊合著看應該也可以!
      希望對你有幫助~~~

      Reply
  • January 25, 2015 at 11:11 pm
    Permalink

    你好!我的碩士論文剛好有寫到韓國政黨的東西,或許可以提供一點點文獻給你參考。

    如果是要看民主化以來的政黨變動,可以參考這篇:
    Park, K. (2010). Party Mergers and Splits in New Democracies: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1987–2007). Government & Opposition, 45(4), 531-552.
    裡面討論韓國政黨分合的可能原因,雖然只討論到2007年,不過有簡潔地描述了韓國政黨發展的歷史。

    如果你剛好看得懂韓文,可以參考這篇:
    곽진영. (2009). 한국 정당의 이합집산과 정당체계의 불안정성. 한국정당학회보, 8(1), 115-146.
    這篇文章,就算只看得懂一點點韓文,都還是很值得找來看;這篇文章的作者在第123頁整理出了韓國政黨變遷圖,黨名大部分都是漢字發音,湊合著看應該也可以!
    希望對你有幫助~~~

    Reply
    • May 16, 2015 at 11:17 pm
      Permalink

      感謝您提供的資訊,只可惜我不懂任何一丁點的韓文QAQ我也會試著搜尋您的論文,若有機會可拜讀您的大作,想必與這些資料可相輔相成,益處更大。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