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民粹主義」在今天幾乎是「政治操弄」的同義字,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政治觀察家,都喜歡用「民粹」來形容他們厭惡的政治現象,好像只要幫對方貼上「民粹」的標籤,對方就立刻被畫入一個「不可理喻」的範疇,這樣論者就可以對其主張卸去同情理解的基本職責,而放縱自己「理性」優越感的情緒滿足。
——陶儀芬(2008:226)1
「民粹」這個詞一直都很紅,尤其最近被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陣營天天拿出來說「台灣充滿民粹」,於是這個詞又再度成為大家的焦點。其實,這樣的指責並不新奇,過去每當政治紛擾之時,總有人不斷重覆民粹誤國等論調2。然而,到底什麼是民粹?台灣真的「太民粹了」嗎?本文主要是想討論:民粹這個詞作為名詞和形容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2004年10月1日,紀念Free Speech Movement (FSM)五十週年,這是在1964年由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發起的抗議行動,爭取校園內的政治言論自由。圖片來源:C.C. by Quinn Dombrowski
民粹主義(populism)的概念及類型
民粹主義這個概念是從拉丁文populus(人民)一字發展而來,泛指「政治必須遵照人民的偏好才是對的」這種信念,本質上其實是一個中性的詞語。信奉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通常直接訴諸人民,宣稱代表人民的意願;這樣的行動可以跟任何的立場或意識形態相結合,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或權力結構之下出現3。
對民粹主義的定義和區分,學界並沒有共識,在學術上的討論比較多人是將其視為一種「程度」而非「有無」4。學者Margaret Canovan的界定應該可說是被最常引用的作品之一5,她認為,民粹主義是「訴諸人民以反抗既有權力結構、主流觀念和社會價值的運動」;在歷史上的各種民粹主義常常是跳過「代議政治」或既有政治秩序的規範,由領導者直接訴諸民意來決定政治事務。
綜觀歷史,她將民粹區分為七種類型,前三類是農民民粹運動(agrarian populism),包括:(1)農民基進主義、(2)農民運動,以及(3)知識份子農業社會主義6。這三類的民粹主義,其代表行動或行為者分別是:美國1890年代的的人民黨 (People’s Party)7,加拿大1930年代的 Social Credit movement,以及俄國1860年代起由知識份子發起的The Narodniks(民粹派農民運動)/德國1890年代的農民運動。
後四類為政治民粹運動:(4)民粹獨裁,(5)民粹式民主,(6)反動式民粹,以及(7)政客的民粹。
「民粹獨裁」是指人民支持的獨裁政權/獨裁者破壞掉既有的法規,實行專制。過去曾有不少人民支持的政治領袖一步步廢掉民主制度掌握大權,例如德國希特勒和義大利墨索里尼;但也有像是1920~30年代曾任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和參議員的惠伊‧朗(Huey Long),他執政時以幫助窮人之名,跳過州議會的審議對富人增稅,並加強福利政策。(我認為,以人民之名,而不進市議會備詢的賴清德市長之行為也可以歸於這類)
「民粹式民主」主張落實「直接民主」的精神,以補充功能不彰的代議政治,例如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進步主義運動」即以此為訴求,主要由知識分子帶動。當代的瑞士則是民粹式民主的典型代表,他們有完善且頻繁使用的公民投票制度。至今,瑞士的聯邦層級已經進行過587個公投案,是當代實行直接民主制度來補正代議民主的代表國家8。
「反動式民粹」特別指涉激進的反自由主義運動,例如在1968年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展開時,有些政治人物豎起了反對大旗,堅持種族隔離政策是正當的,並鼓動一般民眾反對平權;現在歐洲所謂的「新右派」崛起,他們大力地反對外來移民、訴求單一種族的國家,這也可以視為反動式民粹(在敘利亞難民問題成為全世界矚目焦點的同時,反動式民粹也正在匯聚更強的力量)。這類的民粹主義通常代表著草根式的反動、威權、種族思想,主要是對抗「自由、寬容的精英文化」。
最後一類「政客的民粹」,是指政治人物團結人民的方式,提出一種跨越階級而且是涵蓋各種不同面向的(catch-all)政治主張。
有人將金恩博士領導的民權運動,歸類於成功的非裔美國公民民粹運動。圖片來源:C.C. by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許多學者都認為,我們很難完全將所有事件、運動、政治人物給全部包含在民粹運動的分類內,各個運動依發展的情境與時間等等,也可能在不同的類型之間轉換。不過,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訴諸人民」、「反菁英」,常常都是反對現況以及訴求改變,而且通常也伴隨著對既有體制的不尊重(或說,反映了既有體制的不足)。從以上的分類和例子中可以看到,民粹主義其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它有可能是菁英、知識份子所發動的,有可能跟民主也可能與獨裁政權做結合,所以,作為一個名詞、一個概念,民粹主義並不是一個髒字。
當民粹是一個形容詞
綜觀古今,民粹主義/民粹運動,一直都存在。學界對於民粹主義的定義和案例研究從來沒有停歇,還有非常多的論戰,所以我們無法回答到底民粹主義是不是愈來愈盛行,只能大致指出某幾個政治活動是具有民粹的性質。
更重要的問題是,「誰」才是那個「進行一個民粹的動作」的主詞呢?學者整理包括:特定的社會組織,政黨,政治人物,媒體9。 也就是說,當我們用民粹當負面形容詞的時候,其實不是用來批判群眾,而是用來批判(或形容)那些操弄多數民意的人,讓一些明明是對整體有害的政策被制定出來10。
如果有政客自己把一般民眾形容成都是民粹,這是一種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就是搞錯主詞、搞錯對象了。例如,有政客不斷強調「投給他/她才是理性,不投給他/她就是民粹」,這本身就是民粹;不只如此,該競選團隊日前才列舉了多項當前的重大議題,包括「兩岸、軍法、能源、都更、同志、年金、課綱、傳媒向民粹屈服、司法向民粹屈服」,並且「邀請大家共同檢視有哪些議題過度流於民粹、不尊重專業、偏離社會良善價値」。撇開立意取樣的研究方法不談,這本身就是在「進行一個製造民粹的動作」呀!
某陣營提出的Google Document調查的頁面。圖片來源:調查網址截圖
在民主國家,政府施政當以民意為依歸,當我們拿民粹主義來當成負面形容詞的時候,其實是先假設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利益標準,如果民意不是贊成那個客觀上最佳的選項,而政客也以民意為主而不是去選擇那個最好的選項時,我們就會說這個政客在搞民粹。然而,客觀上的「最佳」其實很難定義,每個人認為的最佳也可能會不一樣,所以用民粹來指責另一方,一定會流於各說各話。
可以確定的是,民粹主義是用來指責政客(或政黨及媒體等行為首)只去貼近甚至是操控民意的行為,不是民意本身。舉例來說,當地方政府高舉著「經濟發展」「促進公益」的大旗,並且用軟硬兼施的方式逼迫市井小民不得不同意「徵收案」的時候,我們會說該政客是在大玩民粹牌。
現在常見的狀況是,當一個政客的主張跟多數意見相反的時候,他會跑出來跟大家說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或說自己才是多數人支持的(例如宣稱有一個「沉默大多數」的存在),並且控訴不同的意見是民粹。其實,叫大家不用去檢證什麼政策才是最好的,只需要片面相信一種單一的聲音,這就是在「進行民粹的動作」啊!
至於,對一般人來說,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跟著政客一起罵「台灣就是太民粹」,或是指責別人很民粹。其實,就如同開頭引文所講的,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只要說對方是民粹,就好像只有自己才是理性,自己不喜歡的意見就是該消失不見。這樣的態度其實是「反民主」、「威權性格」而不是民粹。
圖片來源:C.C. by Yufu Lin
結論
「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跟民粹的關係其實不大,而「民意」更不盡然是非理性,並不是多數意見跟自己的意見相反就叫做民粹。就算我們退一萬步來說,今天台灣真的是民粹主義盛行好了,「壞的民粹主義」解方絕對不會是投票給某個政黨或候選人就可以解決的。壞的民粹主義出現,很可能是因為現有體制的不足,政府無法回應人民的需求,又或者是資訊揭露的管道不足,讓人們無法充份了解公共議題,導致政治人物可以挾單一民意以自重,破壞了體制、阻礙大家對公共議題的討論。
小結摘要一下:民粹主義在學術上大致的定義是「訴諸人民以反抗既有權力結構、主流觀念和社會價值的行動」,泛指「政治必須遵照人民的偏好才是對的」這種信念,其實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歷史上它曾被用來形容許多政客以民意為後盾而破壞體制的行為,而近代它會變成一個負面形容詞,是因為太多的政客拿來指責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並且自以為自己的意見可以代表客觀中立的最佳選項。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繼續去檢視該政客的具體主張到底是不是我們所想要達成的最佳利益,在民主政治的脈絡下,也可以去討論怎麼樣的制度設計才更能解決所謂的「民主赤字」、政府回應性不足、民眾政治參與不足的問題,而不是加入其行列一起罵民眾太民粹,然後繼續把公眾事務決定權都交給民粹的始作俑者,也就是政客。民粹不是一種「惡靈的網羅」,然而,對政治人物或媒體資訊全盤接收、不參與政治、不思考公共議題、認為XX歸XX(可填入:藝術、音樂、體育等等各種活動)政治歸政治,才是最應該「燒毀」的觀念11。
本文精簡版本曾發表於UDN鳴人堂:〈「民粹」是一種網羅?當它是名詞和形容詞時各代表什麼意思?〉
-
陶儀芬,2008,〈全球化、民粹主義與公共知識社群〉,《思想》9: 223-231。 ↩
- 參考胡全威(2004)的整理(〈惡紫奪朱:台灣民主政治中的『民粹』〉,國政評論)。 ↩
- 參考文獻:海伍德著,陳思賢譯,2009,《政治的意識型態》,頁284。延伸閱讀:Chenglap,〈被汙名化的民粹主義〉。 ↩
- 參考:張佑宗,2009,〈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 85-113。 ↩
- Margaret Canovan, 1981. Popu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 1999. “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 47(1). ↩
- 原文:農民基進主義framer’s radicalism、農民運動peasant movements、知識份子農業社會主義intellectual agrarian socialism。 ↩
- 美國在19世紀上半葉就形成兩黨政治的局面,此時農民是被壓迫的,在西南方大草原和產棉區漸漸有政客、知識份子和農民結合起來,它號召廣大佃農和工人團結。人民黨的政治口號是:「人民對抗華爾街,勞動對抗資本,農工階層對抗有錢階層。」具體主張為:「政府加強管制銀行、反對金本位幣制、建立累進稅制、成立公營郵政銀行、鐵路電話電報收歸國營、土地重新分配、直選參議員、總統任期限制一任、運用人民創制與複決權決定政策和法律、縮短工時提高工資、限制移民、限制外籍勞工」。引自羅天人,2015,〈民粹主義與公民政治參與〉。然而,最後他們並沒有取得政治權力。 ↩
- 關於一些瑞士公投案的統計,請參見慕容理深的Blog。當然,不是所有直接由人民決定的議案就一定是最「好」的,但會是人民最「想要」的。 ↩
- 參考:張佑宗(2009)的整理,同註3。 ↩
- 參考閱讀:王宏恩,2013,〈民粹民意大不同〉。引述:「民粹主義,是對不正義政客與權勢者的批判,而非針對群眾。」「許多罵人民粹的人,未說明其指涉對象所持立場錯誤之處為何,也未嘗試用自己的立場、邏輯來說服對方,而是只簡單說『有一群人跟我態度相反好煩,政府快把他們攆走』的反民主想法。」 ↩
- 菜市場政治學的創立宗旨之一:我們期待見到的是,「政治」真正走入每位公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不再認為「xx歸xx、政治歸政治」,希望社會大眾能對各種政治制度和公共政策能有更多的討論,如此才能讓台灣民主更深化。請參見:〈太陽花運動一週年聲明〉。 ↩
由於我無法成功發出回應,故我在網址列貼上我的word文字附檔之網址。
在看完了您的這篇文章後,我又再花了點時間看您的文章在原引出處下方的討論,而我感到有些難過,畢竟我一直以來都花了不少時間閱讀這類的文章或相關消息及下方的留言討論,然而我實在非常質疑,這樣的討論或[對話]內容,究竟能達成什麼樣的溝通與理解效果,又怎麼樣的揭示了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做為一位人社系的學生,有時會有與您同樣的感觸,即便花了許多時間試圖對話,然而雙方的語言與象徵體系似乎已變得完全不同(在花很多時間思考這方面的事物後),而文字又無法足夠快速與明確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意念,但是卻又不能停止對話,而且必須時常警覺與審視自己的發言所具有的可解釋性,並避免大多數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最後一句或一段話[毀了]整個具有意義的發言(我沒有此困擾,因為我絕不會加上具有潛在冒犯性或可向這方面解釋的文字,而且我也很擔心會不慎冒犯到他者,同時因為鮮少發言,所以犯錯的機會也因此少了許多)。有些話想說卻不知如何言表,只能告訴您它的存在,但實在很抱歉不知該如何寫出。(我思考與打字需要花上不少時間,這整大段文字可能已經費了我半小時或以上的時間)最後,我想用貼上的維基百科網址連結與您分享一部作品,它讓我在故事中所描繪的各種現象裡感到一股特別的感觸,似乎能貼合我在對人類社會某些方面的觀察、體會與慨歎,希望您看過後也能感到喜歡,並能放鬆您的心情。由於我的發言被系統視為複製,我只好試著重發,看能否成功地發出,希望能讓您看到。再次試發。
由於無法貼上網址,我決定直接告訴您作品名,學園孤島。
民粹主義(英語: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1]
民粹主義通常是菁英主義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對於應由菁英貴族還是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出現了爭論。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7%B2%B9%E4%B8%BB%E7%BE%A9
同意作者本文前半段對於民粹的定義,僅就後半段分享個人意見,以下節錄作者部分原文:
「現在常見的狀況是,當一個政客的主張跟多數意見相反的時候,他會跑出來跟大家說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或說自己才是多數人支持的(例如宣稱有一個「沉默大多數」的存在),並且控訴不同的意見是民粹。」
我的觀察與您這段結論有不小出入。之所以該政治人物使用民粹一詞,原因除了他對民粹定義理解不清以外,他所想控訴的現象並非如你文中所言”他認為自己意見是最好的”。剛好相反,他是認為現今台灣處在一種獵巫活動當中。
我舉一個常聽到的例子:有人稱PRC為中國,有人稱PRC為大陸。你很少聽到後者去批評前者,但你可以輕易地在論壇上看到稱呼對岸國家為大陸者,遭受批判甚至人身攻擊,諸如9.2、被洗腦的愚民等等。藍營部分人物使用民粹想解釋的,是這種現象,事實上,它正屬於您歸類中的反動式民粹。
在這些人心中,愛台灣只能有一種方式,我的方式。
假定今日反動式民粹成為多數民意,那麼該勢力可以據此對不同意見族群進行有形無形攻擊嗎?
用民粹形容這種獵巫狂熱,哪裡不正確?
這是您文章當中刻意忽略的地方。
你是說,
台灣的獨立運動展開時,有些政治人物豎起了反對大旗,堅持兩岸統一是合理且正當的,並鼓動一般民眾反對台灣的主權獨立;他們大力地反對一邊一國、訴求單一總體的國家,主張要回歸大陸上的那個國家底統治之下,
這確實是反動式民粹。
基本上你拿的是似是而非,沒有根據的主觀例子,
甚麼叫作用「中國」就沒有被用「大陸」的人批評、批判與人身攻擊?
甚麼叫作輕易?諸如大腸花、覺青、被洗腦的愚民?
只看自己想看的往往是很輕易沒錯,因為人類的認知行為能力本能地有這種傾向。
在閣下心中,民粹只能一種方式,所有不符合你認知者。
實際上,你的理解是對於本文選擇性地過度詮釋。
菜市場的客觀度…看一看就好
雖然根本的意涵 民粹是一中性名詞這點沒講錯
不過閣下背後是在哪一立場 又是帶著怎樣的動機在
寫這篇文章 我們都心知肚明
民粹本來就是一種中性詞彙,錯的是操弄民意來達成自己政治目的政治人物們,試圖引導人民決定看事情的角度(但人民始終都被蒙在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