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 /杜克大學政治系博士
隨著赴中留學的台灣人數上升,新聞或網路上都對於這群台生的決定與未來有不少討論,也衝擊到國內政治與相關教育政策。但對於這群台灣學生,在前往中國讀書之後,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學者、乃至於兩岸官員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這個重要的問題,學界已經有一些初步的發現。在現有的學術期刊之中,筆者找到最近三年內兩篇重要的研究,第一篇是於2016年由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與學生吳伊凡發表的期刊論文《Exceptional membership and liminal space of identity: Student migration from Taiwan to China》(以下簡稱藍文),另一篇則是由華府智庫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Lincoln Edward Davidson於2015年發表的期刊論文《Linked Without Linking: The Role of Mainland China’s Taiwanese Students in Cross-Strait Unification》(以下簡稱Lincoln文)。
這兩篇文中,藍文於2008年至2009年透過「滾雪球」的方式訪問了61位赴中台生,橫跨各學術領域與各種年級,大多數是在中國接受訪問,也有一部分是久居中國的台商第二代。而Lincoln文於2012至2013年訪問了37位就讀於中國知名學府的台生。兩份研究都是以質性研究的問卷法來進行調查。
兩份差距四年進行的調查,得到最一致的結論,就是這些赴中台生幾乎都認為自己像個夾心餅乾:「大陸人不了解台灣,台灣人也不了解大陸」。在藍文中,這些台生在台灣時會努力跟台灣朋友們解釋、降低台灣人對中國的負面刻板印象;但當跟中國人互動時,他們同樣需要勞心勞力的降低中國人對台灣的誤解與敵意。會有這樣的態度,自然跟這些台生從入學開始的制度對待、乃至於入學後所見所聞、與同儕互動間逐漸形塑出來的。
那麼,這樣夾心餅乾的情況,是否、或如何改變這些赴中台生的政治態度甚至認同呢?Lincoln文中給了一個比較直觀的答案:這些台生建立起的是全新的『台生認同』。Lincoln文中的受訪者雖然全部具有高度的台灣人認同,對於中國的態度卻頗為兩極,一些台生高度參與中國學生的生活圈、另一些則極度排斥。但這兩群台生的共同特點是,都認為自己同時具有台灣與中國的網絡與第一手了解,所以相較於台灣人或中國人產生了全新的『台生』認同,這樣的認同實際體現在台生會組織上。
而訪談對象更為廣泛的藍文則說出了更精采的故事:赴中台生面對夾心餅乾的策略,與台生當初來中國的目的、以及來中國以後的未來出路有非常大的關係。簡言之,這一切都是細緻的策略考量:首先,學生們來中國的原因很多,一些自然是因為跟在台灣考聯考比起來,赴中比較有機會錄取到名校或想就讀的科系,但也有一些是因為認為中國研究確實較領先(例如中文、中國史等),更有一些是為了就業考量(金融、經濟領域)。然而,在面對這樣夾心餅乾策略時,兩位作者發現台生會有的三種策略:
第一,假如只是來中國拿學位而不打算久待的台生,大多會強調自己的台灣認同以做出區隔。但有趣地是,兩位作者亦發現台商第二代也會刻意強調台灣認同來做出區隔。
第二,假如打算在中國待、打算以中國國內市場為目標、或是與中國人成家的台生,則會主動淡化中國人與台灣人之間的差異。這其中也包刮一些台籍學者的第二代。(但儘管如此,一位居住中國十年的台生仍抱怨他會被中國同儕視為是『台灣人』而問各種台灣問題,即使他早就不住在台灣)。
第三,假如打算在中國待、卻打算進入跨國企業工作、則傾向擁有的是世界認同(cosmopolitan identity)的態度。這些人到北京上海唸MBA,大多目的在於透過北京與上海連結到全世界,重點在於與世界級的人、資源與想法來往,這樣的機會在北京上海比較多,他們並不著重台灣人或中國人的認同議題。
從學術研究來看,這兩篇文章訴說的都是心理學中關於族群認同的第二代研究。第一代研究是人的長期認同如何影響人的一切言行,而第二代研究則是外在環境與壓力如何逐漸改變人的長期認同。對於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來說,台灣的認同仍是在快速變動而需要解釋與穩定的。在筆者日前發表的學術研究中,也曾以台灣認同為研究標的,透過一系列的民調研究發現台灣年輕一代的選民的台灣認同觀已經不像老一代會受到中國的文攻武嚇給影響。即使是有利害高度相關的台商群體,過去的研究亦指出台商難以成為中國統戰的代言人,而更像是扮演著兩岸緩衝墊的角色。
這些赴中的台生群體,始終自認或被認為是台灣人,那他們的所見所聞與建立起的管道,又是否會為台灣所善加利用呢?這就得端賴台灣政府與台灣民眾的態度了 。
※延伸閱讀:海外台人是戰略優勢還是人才流失?還看政府與民間的心態
正常,台灣人與中國人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當然互不了解。
如果中國人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那只會成為互相了解的阻礙而已。
「競爭說」是中共坑蒙拐騙之計
5月30日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兩岸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應該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一起來比賽,誰更加愛臺灣,這樣的話能夠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選擇」、「實際上一個制度、一個政黨,究竟有沒有吸引力,關鍵在於它能不能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當做自己的奮鬥目標,能夠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能夠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夠給人民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希望和願景。」
如果把說話者的名字遮起來,你可能會誤以為是台灣官方的發言人。中國官方公開要和台灣競爭制度,這應該是頭一回吧!難道是共產黨開始轉性而從良了?非也,如果是這樣,共產黨就不叫「共產黨」!
對於堅持主權獨立的民進黨,北京竟跳過對「一個中國」的鐵板堅持而進入制度之爭,其實,這是混淆公眾視聽的障眼法。
論述之中的「人民」或「老百姓」便有「同屬一個國家」的涵意;制度之爭隱含兩岸關係的「內國化」。也就是,不再明說一中前提,直接跳入「治理」的層次,台灣的統派會贊成,而那些不踫統獨的所謂「中性選民」也可能會被迷惑。這算是好計。只是,對於堅定的台灣主權獨立者而言,這根本是詐欺。畢竟,要競賽制度可以選擇日本,又何必跟一個沒有言論自由與人權保障的中國?!
或許有人會說,台海兩國具有很多相近與重疊的歷史與文化經驗,是世界少有的特例,如果能來一場制度之爭,應該是人類有趣的文化實驗。然,就算如此,在現實運作中,台灣的制度要能和中國競爭,其基礎還在於它背後有獨立的主權及國家機器做後盾,否則其下場和香港沒兩樣。有人會覺得香港的制度不優於中國嗎?但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又何奈?制度比中國優,卻天天提心吊膽,擔心優越的制度被摧殘!
真要較量制度的優劣,也需要強有力的第三方仲裁,沒有仲裁者的競爭是假競爭;強者會球員兼裁判。在權勢不平等的狀況下,弱者是沒有聲音的。指鹿為馬曾發生在中國的歷史上,了解這典故的台灣人應該不在少數。
但既然要競賽就來場真競賽,不要假競賽之名行法理的吞併之實,更別説,既用戰機戰艦威脅,又四處挖台灣邦交國,堵台灣國際生存空間。這不競爭而是鬥爭!
既然要競爭,卻用盡各種手段堵住台灣的發展空間,這種把對手的手腳綁起來的競爭,算是哪門子的競爭?兩岸制度競爭之說,不過是共產黨的坑蒙拐騙之計。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605/1367279/
语言和文化是最好的融合剂。台湾户籍学生在大陆,不见得比少数民族难融合,譬如藏族或者蒙古族。不过南北差异和省籍差异是明显存在的:福建和广东乃至全体狭义南方的学生,初到北方也是有巨大文化冲击的。反倒是大陆威权体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对于自由主义的冲击和台湾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才是应该值得思考的。 如若美国愿意捍卫其所代表价值,应当适度增加东亚小型人口区域,移民美国的额度,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持其灯塔的辐射力度。
至于身份认同,是个容易塑造的变量。一如乡土情节终身难弃,然为谋生则国籍可选,与所谓民意如流水恰好契合。民族主义这种易燃泡沫,还是早日扫尽历史垃圾堆吧,唯有“法治、道德”意识应大行乡野。如若政治研究者与政治家能着墨于此,兴邦何难,焉须多难?
本人利益相关,闽籍居北京逾十年,现居海外。
台岛社会症结无非在于:“法治未昌,民主先行”。
环诸欧美日先进列国,无不法治先立,而后还政于民。此间诸生,动辄言必称大陆地区为异邦,岂非不知其已违国法。此风延续,台岛民主则制肘民生经济。若无遵法为宪之生员仕宦,民何能授权其经邦济世?
有意孑然独立,则无非暴力革命一途;若无此种可能,则持重守衡徐图利用。
研究人類歷史,可以發現是先有民主,才有民主法治。
不然只會有獨裁法治。
等中國在全世界的免簽數量多於台灣, 也就是大多數國家都認同中國是文明國家時, 再來談競爭吧, 現在來競爭有點像是我們台灣以強欺弱, 以自由民主欺侮奴役獨裁.
拿獨裁法制要求民主之人守(獨裁)法律,會不會太可笑了?
古有法谚,恶法亦法,乃有法治。再者,古希腊之民主,与现代法治岂有制度上直接贯彻?君尝试问贤能政治如何,超脱民主?
酷喔~落後文化XD
tpp文风,讲不过,就xxx 哎。。。
呵呵,你聽不懂我在說什麼……XD
你拿以前的先進文化(現在的落後文化)在這個世界講XD
當然我直接結論呀XD
落后与否,要有客观的判断上。如果你有兴趣,请看看福山的书。如果一概主观意识形态的扣帽子,那没什么好讨论的。如果这是岛内觉青的水平,那真的没办法了。。
同学(我猜你还是,至少思维上),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法治和政治体制是分开的,何来独裁法治和民主法治这样的归类?
很明显的非民主体制和法治并行的,香港、新加坡和智利。不要一味求美式民主,小孩玩大车,可不见的好
法治怎麼可能與政治分開呢?你是躲在象牙塔太久了吧?
就算以理論來說,法治與經濟密不可分,不符合經濟的法治根本無法推行;而政治與經濟又是密不可分的,人們會因為自己手上的政治權利而去影響經濟分配,事實上不符合政治現況的法治,只會造成政局崩盤而已。
而為什麼我說獨裁是落後政治、落後文化呢?因為社會制度的複雜度,獨裁政治無法應付複雜的社會制度,也因此創造不了CP值較高的經濟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慢慢的走向民主制度的原因,根本不是小孩玩大車,而是寄居蟹要換大殼了。
不要只會丟書名、人名給人看,你讀懂的話,就該直接把裡面的幾段話精簡出來,用最簡單的方法講清楚。
不然你只是在死讀書而已。
如果法制與政治分開,不同的國家怎麼會用不同的法律?XD
獨裁國家怎麼會用對獨裁者來說比較優勢的法律(俗稱特權)?XD
要民主國家守獨裁國家的法律、或獨裁時代訂的法律,會不會太可笑了?XD
最近好忙。。没时间来看,哈哈。。简单回应下:
首先,理性讨论的前提是:就事论事,不添加对他人进行主观评价。这可以看出,回应者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我非常克制不对你进行主观推测,抱歉;
第二,你提出“法治怎麼可能與政治分開”。诚然,这两者有很大关系,就如你文后所说。但是这两个概念/器物是可以分开的,好比钢筋和水泥,当然都是建筑的一部分,但是看建设者怎么用。不矛盾。我们现在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去看。
第三,我自认为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了,但是水平有限,所以才推荐你看看大教授们的书。
第四,“如果法制與政治分開,不同的國家怎麼會用不同的法律?” 不知道你听说过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没有,法律制度没有没有独立体系呢?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但是人类却可以对他进行分类区隔。如果你一直强调前者,而我回到比较象牙塔的后者,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对话基础了??
第五、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概念。您应该清楚吧?
第六、“要民主國家守獨裁國家的法律、或獨裁時代訂的法律,會不會太可笑了?XD”
很抱歉,英国的很多宪政惯例,都是在光荣革命之前,也就是不太民主的时代订立的,至今在很多民主国家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遵守。法律体系是有自己传统的。其实很简单,法律在欧洲传统形式上,是神权的一部分。这样可能更好理解,这一部分就是所谓的菁英文化的代表。
「首先,理性讨论的前提是:就事论事,不添加对他人进行主观评价。这可以看出,回应者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我非常克制不对你进行主观推测,抱歉;」
首先,這是你回的:「tpp文风,讲不过,就xxx 哎。。。」、「如果这是岛内觉青的水平,那真的没办法了。。」
所以你在自婊什麼?
當然我承認我之前簡單講說「落後文化」的確讓你誤會(而我會這麼回實在是我懶得解釋太多),但之後我也澄清了,而你還是繼續給人扣帽子……
話說如果你真的那麼理性,那我的「落後文化」之詞,就不該被你解釋成是在無理性的情況下所講出的詞彙才是,我只能認為你把你的心境隨意的投射到我身上。
好吧~總之,都冷靜點?
——
法治與政治是分開的,那是在學科分類,在應用分類,任何東西都可以組合與變換的,我們現在在談應用上的(獨裁政治下的法治&民主政治下的法治),你別錯亂了。
例如:政治與經濟是分開的,但政治經濟學又是什麼一回事?
——
你的表達能力有限,那是因為你還不夠理解那些文章的內容。
建議要更加揣摩那些文章,然後還要更廣泛的涉獵其他領域,才能融會貫通。
我能力也有限,不太能推薦你要涉獵什麼,但你就隨著時間繼續研究吧~不過要注意廣度、你還沒接收過的學科的部分。
——
「如果法制與政治分開,不同的國家怎麼會用不同的法律?」
這裡我的意思是,人類原本都是同屬東非大地上的一族,為什麼移民到世界各地後卻變成了各種文化不同的民族了呢?
民族造就國家,文化延伸法律,在學科上可以分開,在實務上一直是相互影響的。
獨裁國家的法律必定會偏向對獨裁者有利,民主國家的法律必定會偏向對群眾有利,所以怎麼可能分開看待呢?
——
第五,清楚,只是上文中打字時沒注意到選字而已。
不過這並不是完全互斥的兩個詞,不時的可以共用,總之剛好在上面的討論中沒太嚴重的問題,不必擔心。
——
第六,「要民主國家守獨裁國家的法律、或獨裁時代訂的法律,會不會太可笑了?XD」
我這裡在談的,是法律會隨著時間修法,如果你拿著以前的法,就想當真理永遠傳承,那真的很可笑。
當然沒有,因為今日民主制度直接來源不是來自古希臘(古希臘民主的意義在於精神),而是維京,維京式制度影響了英格蘭的議會制度,英格蘭又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
這個制度的活化石保留在冰島,他的議會是西元930年成立,全世界最早的現代式議會-所有自由民都能參與的。
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法治的民主,则无非沦为一群人挑动社会运动,引起羊群效应,反复不断。在无精英取向的社会价值下,难免误入民粹歧途。海峡两岸,皆同!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07/01/10/zh-pub-23564
會製造出暴民的上位者,有何資格自稱為精英?
精英不以庶民为标准
菁英不可能永遠是菁英,別被表象的權威所騙了,請去抓菁英的本質,不然在歷史上精英群也不會一直換人。
请回到相对系上来,你的逻辑一直在跳跃。。。
你在說什麼相對系呢?我的邏輯是連貫的,只是你的邏輯地圖沒我的完整呀~別因為我講了你看不到的黑色地帶,就認為我在亂跳呀~
當現在臺面上的「精英」被臺面下的「民粹」推下臺,答案是這群「精英」本來就不是精英,或者這群「精英」在快被推下臺的時候就已經不是精英了。
有沒有聽過活到老學到老?根不上時代的人,誰管你以前當年勇?現在、當下就不是精英,管以前是不是精英?
從整個歷史來看,所謂的民主制,與其說政權被「民粹」掌控,還不如說是社會的精英越來越多了。
所以,不就是菁英阶层是相对的。没有恒定的菁英阶层。不能因为他们会被推翻,就否定曾经是菁英的事实。回到相对性上来看。
菁英阶层的轮替,我没有完整的原因答案。当然,非菁英阶层的反抗是一部分,但是也有可能是自身内部的瓦解,历史的偶然(罗马帝国的瓦解,明朝的败落)等等。
我沒有否定「曾經的菁英」的身分,我只有否定曾經的菁英在現在或未來不一定繼續是菁英而已。
mark,老兄碰到了一個大咖,卻渾然不覺。尤其你去舉香港等做例子,可見你的確很適合留在中國,當
中國式的秀異分子。
個別的赴中目標有了,要訪談之前應該要更清楚的去釐清接受訪談對象的原生族群,性向(意識形態)、居住小區等。
分門別類之後,再對照取得的答案,會蠻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