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助理教授

 

隨著年底地方縣市議員選舉日逐漸接近、各黨的提名也逐漸確定,候選人之間激烈的競選與合縱連橫也敲鑼打鼓地展開。由於執政的民進黨在台北市選情在民調上尚未起色,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也被說是在打佛系選戰,兩大黨支持者甚至幹部都擔心這無法起到「母雞帶小雞」的作用。

等等,什麼是母雞帶小雞?

所謂的母雞帶小雞,通常是指較高層級的選舉(例如市長選舉)連帶影響到較低層級的選舉(例如縣市議員或鄉長村里長選舉)。假如母雞帶小雞、或反過來的小雞帶母雞,是許多政治人物與選民深信不疑的一個現象,那麼我們應該可以找到證據來支持、或者否證這樣的效果是否存在,而這就是政治科學家們的工作。事實上,台灣的政治學家們對於這個現象已經有非常多的有趣且重要的討論了!

首先,政治學家在分析「母雞帶小雞」時,會先區分成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選舉過程、與選舉結果。

 

 

從選舉過程看母雞帶小雞

在選舉過程中,母雞帶小雞的研究,就是觀察不同層級的候選人之間的合作狀況、有沒有聯合競選、甚至有沒有一起去買票之類的。因為較高層級(總統、縣市長)的候選人可能知名度較高、競選資源較豐富、甚至可能會排擠到較低層級(立委、縣市議員、鄉鎮長)的媒體曝光機會,因此這些候選人彼此間是否有互相合作、縣市長候選人是否有幫到縣市議員、鄉鎮長一起曝光,就成為研究的重點。

舉例來說,這篇台大碩士施彥廷研究蔡英文兩次總統大選的論文就發現,自從2012年立委跟總統合併選舉之後,立委候選人們的新聞曝光數目跟2008年相比就直接降低了30%!在總統、立委合併選舉之後,媒體跟觀眾都只看總統候選人在做啥,所以立委只好更緊跟著總統候選人來跟著一起曝光。

我整理2008-2016民進黨競選策略的相關討論後也發現,蔡英文2008至2015年間改革民進黨成立的網路部跟媒體創意中心,不只由上而下整合了民進黨的宣傳資源,蔡英文更可以直接要求各地立委候選人要有特定的文宣、配色跟政策宣傳,也會出借宣傳人馬給地方候選人。由此可知,由於媒體版面有限、選舉日同一天、資源差距等因素,因此民進黨方面認知到必須要由母雞帶著小雞打選戰。

另一方面,政治大學蔡佳泓、成功大學王金壽、以及台灣大學王鼎銘三位教授,則更進一步的深入地方去觀察並訪問縣市長、縣市議員、跟鄉鎮長的合作情形,研究文章《以濁水縣為例解析台灣 2005 年三合一 選舉的聯合動員效應》於2007年刊登在國內政治科學期刊【台灣政治學刊】(因為研究內容太過敏感,作者不得不以濁水縣這個代稱來進行研究)。從地方派系學者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小雞拱母雞」,就是在地方已經經營多年、有名望的鄉鎮長或樁腳,帶著比較沒有名的黨內縣市長候選人來幫忙競選、認識地方。而「母雞帶小雞」,則可能是帶有人氣的縣市長候選人幫忙拉抬地方選情、甚至是撒下資源甚至買票經費來讓地方的樁腳有辦法動員出選民來投票。這中間的細節是非常有趣與細膩的,例如這篇文章208頁提到的例子:

『民進黨在 C2 鎮提名了鎮長及一 位縣議員候選人,縣黨部曾經行文三位候選人的後援會,希望一起成立競選總部。縣長候選人後援會拒絕這提案,鎮長候選人後援會希望只跟縣長候選人一起成立後援會,但不願意跟同黨縣議員候選人合作,而實力最弱的縣議員候選人則是最希望三位候選人一起成立後援會。此個案顯示出,對於這幾位政治人物而言,個人利益大於政黨利益,弱勢的小雞期望卻無法得到母雞的厚愛。』

 

從選舉結果看母雞帶小雞

當然,候選人最重視的還是選舉結果。從選舉結果來看「母雞帶小雞」,通常有幾大面向可以參考:

第一,因為合併選舉,所以可能較高層級候選人會衝高投票率,因此會有母雞帶小雞。例如,總統立委合併選,投票率瞬間高20%,這20%是因為總統才出來投票的,投立委只是順便,那當然他們投總統的票就會影響到他們投給哪個立委。此時,選民對較高層級候選人的偏好,就會影響到它們投給較低層級的候選人。而這是可以透過統計資料驗證的。這在學術上稱作衣尾效應或裙擺效應(coattail effect)。

舉例來說,西肯塔基大學政治系教授Timothy S. Rich於2018刊在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的研究即指出,當透過回歸模型控制其他政黨認同與過去投票行為等變數後,台灣選民在2016年的投票行為會受到是否喜愛特定總統候選人給左右。

在地方選舉上,淡江大學蕭怡靖教授與政治大學黃紀教授研究2009年雲林縣選舉也發現,選民在投縣市長時,不只會參考縣市長的施政,同時也會參考執政總統的執政表現,「投給XXX就是投給馬英九/蔡英文!」然而,選民這樣的考慮到鄉鎮長層級就消失了,較高層級的施政表現並無法預測選民投給哪個鄉鎮長候選人這篇文章刊在2011年的【選舉研究】期刊。這暗示了地方長久經營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為何較低層級的候選人往往不需要加入政黨,因為他們靠長久的人脈跟勤跑地方就夠了,不需要靠母雞,這結果跟之前我研究村里長選舉併同樣於2015年刊在【選舉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是互相呼應的

從心理學來看,因為一場選舉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而人們每天能放在政治的注意力又是有限,因此從那些比較有名的人背書、比較高層級的選舉結果來順便決定比較低層級的選舉要投給誰,是比較省力的做決定方式。這也難怪會出現所謂母雞帶小雞的現象。

第二,除了母雞帶小雞外,假如小雞在地方上有較高的人氣,而能順勢帶動比較沒有知名度的母雞的話,我們應該也可以從實證資料找到端倪。三位台灣旅美政治學者王靖興、翁履中及王維正在2018年刊在SSCI等級期刊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裡,研究2016立委選舉的小黨在不分區得票的表現。因為我國法律規定小黨一定要在區域提名10席,才可以參與全國不分區的政黨票選舉,所以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小黨在各地方的提名(小雞)是否能有效增加他在那一區的全國政黨票(母雞)。而研究結果發現,小黨光提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提名人選本身的競爭力:假如提名的小雞在地方能衝高自己的票數,才更能衝高同一選區政黨票的數目。舉例來說,新竹市區域立委候選人邱顯智拿到16%的選票,同時讓時代力量的政黨票比例衝高到8.7%,為各選區之冠,相對於整體平均6.1%。

第三,除了這樣垂直(上對下、下對上)的效果之外,不同選區的候選人彼此之間甚至可能會跨區影響,這可以稱作是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或是水平層級的裙擺效應,而這甚至跟現在正在打的選戰有關係!舉例來說,台大國發所陳明通教授與楊喜慧博士分析2014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與新竹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內部民調,並刊在2016年的【選舉研究】期刊。兩位學者發現,當2014年柯文哲幫林智堅背書之後,林智堅的民調就高了4%。甚至在透過民調與多層次回歸模型可發現,即使控制了選民的政黨認同跟對林智堅的看法後,柯文哲的支持度跟媒體上曝光的次數還是會顯著的影響到新竹市民對林智堅的投票意願。因此,不同區之間的候選人也是會有互相拉抬的效應存在。

 

柯文哲的爸媽是很多政治人物都想同台的對象。上圖為國民黨籍的許明財(2014選舉前,時為尋求連任的新竹市長),下圖為民進黨籍的新竹市長林智堅。兩人將在這次的選舉再次碰頭。來源:網路新聞。

 

小結

從上述一系列的學術文章可以發現,所謂的「母雞帶小雞」絕對不只是政治人物或媒體說說而已,而是從選舉過程到選舉結果都可以實際觀察、定義、與測量的研究標的。這就是政治科學家們每天在努力的研究範圍。

 

政治科學家怎麼看待台灣選舉的「母雞帶小雞」?
Tagged on:                         

2 thoughts on “政治科學家怎麼看待台灣選舉的「母雞帶小雞」?

  • July 29, 2018 at 5:53 am
    Permalink

    蘇貞昌參選以來最害怕的人 是他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3%80%91%E8%98%87%E8%B2%9E%E6%98%8C%E5%8F%83%E9%81%B8%E4%BB%A5%E4%BE%86%E6%9C%80%E5%AE%B3%E6%80%95%E7%9A%84%E4%BA%BA-%E6%98%AF%E4%BB%96-061928556.html

    Reply
  • September 10, 2018 at 12:07 am
    Permalink

    「就是觀察不同層級的候選人之間的合作狀況、有沒有聯合競選、甚至有沒有一起去買票之類的。」
    買票?
    還是拜票?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