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瑋/國立暨南大學公行系三年級

※作者聲明本文絕非業配文

 

電玩與政治的交會-一款揭示倫理問題反思的遊戲

故事劇情

《冰封龐克》(Frostpunk),中國一般譯作《冰汽時代》,是波蘭公司11 bit studios開發的一款以末日題材為背景的模擬經營類電子遊戲(Frostpunk on Steam)。遊戲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因為類似火山爆發之類的巨型災難,而導致全球氣候變遷的末日世界中,由於爆發的火山位在中低緯度地區,大量噴發的火山灰造成赤道附近的溫度急遽下降,甚至比北極還冷。氣候變化波及使世界各地的許多土地不適合農、工等人類產業活動。而各國接連滅頂之際,玩家必須扮演一位由英國出逃,帶領一批倖存者離開倫敦前往北極圈定居避難的領導人,利用在先前在北極考察的探險家們所遺留的一種名為「能量塔」的設備,透過燃燒煤礦供暖維持所有城市的生產活動以生存下去。(Review: Frostpunk makes freezing to death fun | GameCrate

 

 

遊戲設定

遊戲主軸是對於資源的各種規劃和配置,如何採集煤礦、生產糧食、研發重要技術等,對抗嚴酷的氣候並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除了考驗玩家的益智,同時在遊戲中還讓身為人類最後文明的領導人的玩家,在因應各種劇情設計或是突發狀況時,可以使用「法典」推動必要的政令來處理情況的需要。每個法令的簽署,往往都伴隨著玩家在面臨遊戲的每個瓶頸時所需衡量的道德困境。例如伙食中暗中添木屑提高工人飽足感,或是全天候加班、雇用童工、對病人進行救助分類等。每一項決策背後,都代表著對某個道德的妥協。另外,在幾個劇本中,「法典」(Laws)除了上述屬於「調整」(Adaption)類型,僅僅是用作於資源配置策略的法令之外,尚有名為「目的」(Purpose)的法典,在劇情走向裡,城市會遭遇特定政治危機,「目的」法令的使用旨在讓玩家獲得更多統治權力來維持秩序。不過正是最後面這一點,成為中國市場最富爭議性的原因。

 

「調整」的法典欄目,可以藉由簽署法令來使用特定功能。

 

要達成遊戲的通關條件除了完成該劇本的任務外,還要避免人民的不滿值高漲和希望值破滅。前者會引起叛亂,遭到反抗群眾處死;後者則會失去民心,遭到人民罷黜驅逐(不會死),兩者皆判定失敗。遊戲中的最大基本法則就是在維持生產力之餘,盡可能滿足人民提出的各項需求,透過政治支票的兌現來獲得統治正當性。但是在劇情走向和玩家的後期發展,必定會遇到資源左支右絀,卻又有龐大民意壓力的窘境,除了前面提及的「調整」遊走道德底線邊緣來完成民意期待,「目的」就派上用場了。「目的」法典能夠直接提高希望值和壓低不滿值,分為「秩序」和「信仰」兩者。

 

劇情任務觸發後,「秩序」和「信仰」兩種「目的」法典的選擇。

 

兩種路線的法令越後面,對於人民的箝制越大:一條是世俗化的獨裁共和國,假維穩之名,成為絕對統治者;另一條則是建立神權政體,用宗教洗腦、異端審判服務政治目的,這兩種路線都會走向一個共通點:打壓任何反對異議的專制國度。「既然解決不了人們提出的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最後一個項目的法令在兩種路線中都有著所謂「極權法案」之稱,玩家簽署後將會獲得對於人民生殺予奪的大權。希望值會轉換為「順從」,不會因為降低而被罷黜,剩下的不滿值也可以藉由羅織陰謀叛變的罪名處決反對者殺雞儆猴,使人民在一定時間內噤聲而壓低。

 

「秩序」法典的終極法令,有著「極權法案」的「新秩序」,簽署後玩家將獲得無上的絕對權力,能夠建造刑場,將反對者以「人民公敵」的罪名處決。

 

生存與道德的抉擇-政治共同體的辯論

Frostpunk在海外市場發行的熱潮和迴響相比,與在中國市場則引起的負評呈現強烈的天壤之別。原因是遊戲在通關後,會對於玩家採取的各種政策與成就給予評語,尤其是包含了目的法典的評語,一旦玩家點出了最終極權法案通關,「我們越過了道德底線」的標語被攤開在螢幕面前時,一時之間令中國玩家覺得彷彿像是道德拷問一般。在一片批評聲浪中,最常看見的論調是「末日都已經到來,那裡還管得了道德?」換言之,許多人認為,為了生存所採取的手段都應該被視為「必要之惡」。或者是出現「個人本來就有義務為集體犧牲小我」濃厚集體主義色彩的思維。

視生存勝於任何道德價值的現實主義觀點,經常是國際關係中對於國家角色行動的本質,這種想法源自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霍布斯認為在沒有政府的狀況下,人們的生活會很悲慘,因為每個人都會想巧取豪奪其他人的生命跟財產,以求取生存。就算你再強壯,你總是會有防不勝防的時候,例如睡覺時間,此時很可能就會被鄰居殺掉。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將會又窮生命又短。國家的成立就是為了終結惡意環伺、殺伐不斷的人類原始自然狀態,因此大家共訂一只社會契約自廢武功,把一切權力集中託付與「主權者」行使,負責維持社會秩序。這種理論很合理地為國家的統治正當性辯護,即國家具有絕對無限的權力都是源自人民的同意,除非人們想回到性命朝不保夕的原始社會,不然就得順從這隻巨怪「利維坦」。

霍布斯的理論固然是反自由民主人士經常拿來辯護的導師,但是這理論也有幾個缺陷有待回答。生存固然很重要,但是國家成立的目的是否只有保障人民的安全,除此之外其餘的價值(自由、人權等)都不在社會契約的範圍內?

申言之,人民授權給的範圍為何?有哪些價值是國家權力所要保障而不可侵犯的?要是人類維持生命之外,一切都不那麼重要,那麼人類是不是就會變成像是奴隸或牲畜活著了呢?這些問題,在人類群體生活中,也同樣地重要。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統治者有可能絕對不會做錯事情嗎?這樣的假定基礎是相當脆弱的。如果人民毫無監督統治者的手段,那麼在很多統治者無能、或者為非作歹的時候,只能任由其宰割,更無法避免權力集中可能成為統治者據為己有、假託天下之名為己謀私利的工具。

但是諷刺的是,其實Frostpunk這款遊戲即使在難度最困難的模式時,仍然有能夠完美破關、兼顧人性倫理的方法(俗稱「聖母流」打法),只要玩家有能力更精於資源的配置。這跟許多現實狀況很像,其實統治者是可以多花點心思就能走出一條兼顧生存和道德價值的道路,但是,獨裁者往往假託必要之惡的名義,並非完全基於為了全體生存考量而侵害人們的自由,只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

 

電玩遊戲的延伸思考-民粹主義浪潮和對台灣民主前途的省思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常可以看到像是「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拚經濟」這樣的萬用包思維、生存至上的口號,變成了台灣民眾朗朗上口和政客包裝自己的最佳利器。「民主能不能當飯吃?」這個問題成為了不少民眾在對傳統政治菁英高度不信任下,不斷追問的問題。

事實上,台灣民主的發展碰到的問題不在於民主是否有助於經濟發展。現在許多國家都出現對政的冷漠感和政治的綜藝化,筆者認為根源是出自於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這是自由放任式資本主義席捲全球的結果。亦即在人們在既有的政治體制下感到失望、不信任之餘,轉而把希望寄託在比較極端取向的候選人身上,希望能突破既有體制的束縛。所以說,我們真正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對全球資本進行某種程度的控管,或是建立完善的財富重分配體系等議題的討論,而這些絕非是民粹政客口中簡化、速食的解答(例如:拚經濟)。正如同Frostpunk遊戲中真正影響成敗的關鍵是「資源配置」的能力,並非僅憑善謀權術和光靠暴力維穩就能解決的。

再者,民主的可貴之處本來就並不在於民主的出錯率之低,而是比起其他政體來得高的容錯率。有著民主導師之稱的托克維爾在其經典《民主在美國》一書中,揭示了民主的特質:即使一群平庸之眾容易犯錯,但是藉著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教化,社會中雖然處處充斥利益鬥爭,但卻在政府權力分立和多元團體制衡下,把衝突控制在社會可容許範圍,也不容易因為專制集權釀成大禍。大家就在不斷地小錯誤嘗試中,摸著石頭走出一條可行的道路。這種制度本來就沒有預設需要期待一個哲君聖王風行草偃的政績,也不認為需要有急於求取成績的大破大立。然而,在專制政體下,一旦政策出錯,往往會對社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

 

結語

民主退潮和民主價值衰退的年代,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緬懷過往威權的聲音,認為台灣就是「太過自由」才導致社會的亂象和問題叢生。但是這裡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拚經濟是否真的一定得在犧牲許多普世價值的代價之上?拚經濟真的跟公平正義不能同時並存嗎?另外,若不考慮公平正義的狀況下,是否真能就「公共利益」的角度,產生符合人們期望的最佳結果?這個問題也值得深思。

 

「秩序」法典中「武力說服」這條法令一經簽署,不經審判送監,直接武力鎮壓反對者,代價是可能會有人因此喪失性命。

 

非民主政體固然可以藉由集中的權力,迅速地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是專制所必須付出的是高額的外部成本,公民自由限縮、人權缺乏保障、環保生態讓位給短視近利的政策、低端人口等問題,而且經濟發展紅利也沒有雨露均霑,而是由攀權附貴、恩庇侍從的黨國菁英,在壟斷權力結構的背景下優先享有。民主制度雖然並不保證經濟成長,但是仍然有自身發展經濟的出路可尋,且不至於使得社會問題過於嚴重和人權自由成為被犧牲的對象。出於短視近利和對於聖賢菁英的天真信仰,選擇將自由民主作為經濟的交易品的結果,一如同玩家在選擇極權主義通關後,遊戲系統會出現的評語:「雖然生存下來了,但是值得嗎?」

 

電玩也能談政治?-政治道德與民主價值的思考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電玩也能談政治?-政治道德與民主價值的思考

  • April 5, 2019 at 12:10 pm
    Permalink

    看看法國 想想台灣

    台灣人非常不愛讀書,有四成的台灣人一年沒有看過書。有家書店玻璃門上,張貼著「人進不來,書出不去」的對聯,上聯則是「門真的沒壞」,以此自嘲。當手機、臉書、社群全面攻占台灣人的生活時,已讓台灣書店一年四季皆淡季,店員比客人多的窘境。對比台灣,法國社會受新科技影響有限,仍然是一個熱愛閱讀的社會。

    根據法國國家圖書中心(CNL)2019最新民調顯示,92%的法國民眾一如既往地熱衷於每天閱讀,且認為,若有更多的時間,會讀更多的書,而小說是法國人最喜愛的書籍。即使網路時代人手一機,但是91%的法國人仍閱讀紙本書,而93%的法國人認為閱讀是一種興趣,並在發掘新知識中獲得幸福和滿足感,85%青少年則在學習之外閱讀,認為是一種休閒。

    筆者認為,這應與其從小就重視哲學教育有關,哲學顧名思義就是愛智教育,傳承自希臘的文化,歐洲許多國家與以色列就是如此,所以近代科學與文藝復興運動為何誕生在歐洲?為何歐洲大思想家與科學家人才輩出?為何民主運動首先發生在法國?為何英、美、法、德等國家在近兩百年來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以色列又為何人才輩出,科技與軍事實力強大?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4個小時只寫一題,厲害的學生可以字體工整寫滿15頁,幾乎是一篇小論文。這樣的功夫不是天生的,吃再貴的補腦劑都沒用。法國人從小學起就逐步訓練書寫和閱讀習慣,上課時師生非一言堂,而是經常辯論,激盪腦力,直到高三。法國的語文課是讀小說與散文原本,讓學生去欣賞、分析與批判,而非叫學生死背,以訓練閱讀、理解、表達和書寫等能力,久而久之,自然養成閱讀習慣。許多歐美國家與以色列的教育也是如此。

    近兩百多年來,法國之所以誕生伏爾泰、盧梭與孟德斯鳩等近代啟蒙大思想家,產生「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導致美國與法國大革命,從專制走向民主,並培養無數的哲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成為科學與人文薈萃的殿堂,讓法國成為世界強國,與其從小重視哲學教育不無關係。

    反觀台灣,從小學開始的語文課,大都是摘自中國歷代文言文與詩詞,老師都像教「聖經」一樣的教育學生,要學生死背其文章,可是學生平時都用白話文書寫與表達,也很難有古人的情境,死背這些文章有何用處?若非為了考試與升學,一般學生會喜歡讀這些文章嗎?可能瓊瑤等言情小說對學生的吸引力會比較大吧?畢竟現代小說的對白都很口語化,也比較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男女主角又大都是俊男美女。

    由於從小缺乏哲學教育,師生盲目服從黨國教育所灌輸的權威與威權思想,所以學生普遍不敢懷疑書本理論,不敢批判老師教學,更不敢質疑威權圖騰存在的合理與合法性,以致讓國民黨可以為所欲為,例如,為何其黨歌可以當國歌?為何國旗與軍旗有國民黨黨徽?為何各校校歌歌詞充斥許多大中國意識形態?難怪大多數台大生認為世上最該消失的歌是我們國歌!畢竟目前的國歌只是國民黨黨歌,充滿太濃的黨國意識形態,校歌也是如此。為何教育界普遍沒有改革國歌與校歌的呼聲?不知到底在辦甚麼教育?

    也由於從小缺乏哲學教育,許多師生與政治人物沒有學術倫理、誠信、道德、操守與是非觀念,只重視升學與高學歷,所以台大校長選舉充斥許多算計,沒有學術倫理、誠信、道德、操守與是非觀念者也能當選校長,這樣的人能帶領台大與世界名校並駕齊驅嗎?能培養具有道德勇氣與是非觀念的學生嗎?司法界也是如此,普遍缺乏司法人應有的道德勇氣與公正性。

    如果我們要培養讀書風氣,應效法歐美國家與以色列,從小就應實施哲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不僅敢挑戰學術權威,也勇於質疑政治威權,這樣台灣的教育才能與世界文明強國並駕齊驅。

    總之,看看法國,想想台灣。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3-30/227071?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