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書名:《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作者: 沈伯洋、吳銘軒、台灣民主實驗室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28

書籍連結:https://www.locuspublishing.com/book/detail/10515

 

 

 

 

去年2023年,我在美國蘭德智庫的好朋友發表了重量級研究,他整理了過去20年中國解放軍的相關文獻,並且發現解放軍的相關論文研究以及出版品中,關於認知作戰的研究文章在2012年開始大幅攀升,而2012年是習近平正式掌權的同一年。同時在這幾年,我跟其他幾位台灣研究學者(當然也包括本書幾位作者),被美國國務院、歐盟、澳洲、日本、各國智庫邀請了好幾次,專題演講有關於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的狀況。臉書(Meta)、推特(現在是X)、甚至微軟合作的ChatGPT,也都在這幾年釋出大量的中國國家級網軍報告。中國對外的認知作戰,現在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們都在努力了解與學習的題目。

 

台灣身為中國對外入侵的第一目標,如何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也成為台灣人不能被當掉的必修學分。2024年4月19日,新華網公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的消息,並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授旗,代表著解放軍網路戰、信息戰正式組織化與檯面化。而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從我學術的角度以及近年來接觸美國華府的實務經驗,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就是當下台灣人要保衛台灣、維持現狀時 最需要看的一本書。

 

想要對抗認知作戰,為何要大家看書?我們不能交給政府、軍隊、或美國就好了嗎?這就跟認知作戰的特性有關。

 

第一,認知作戰是違反戰場倫理的,卻不得不全民一起面對。以前大家想像的戰場,是兩國各自派出軍人,衝到戰場前線打仗,軍人死光是輸家,而百姓就被贏家統治。但由於近代通訊科技快速發展,人們透過手機就可以輕易接收到全世界的資訊,以前古代要靠口語或小冊子傳播謠言,現在只要動動手(或者叫機器人動動手)就能輕易的把資訊傳過國境。在科技的輔助下,認知作戰的對象是目標國家的所有人--就算你退役、沒當過兵、年齡不到、反對戰爭,你都已經成為敵國使用軍隊來對你認知作戰的目標對象。本書中舉到很多例子,都是中國網軍特別針對無黨派以及泛藍群眾的認知作戰;認知作戰跟子彈一樣都不長眼睛的,大家都是受害者。

 

第二,認知作戰無法靠民主程序獨自解決。在民主國家中,人民透過立法院來立法決定合法與非法的行為,並透過法院來裁決。但認知作戰是來自境外,台灣警察抓不到、台灣法院判了沒用、台灣立法院定義行為違法也沒用。尤其當入侵方是中國之類的威權國家時,情況變得更險峻,因為民主國家都以自由開放為榮,但威權國家可以直接隱藏資訊,敵暗我明,從起始點就不公平。大多數社群網站的公司都在美國,所以美國可以直接透過法律與國會聽證會來處理。但台灣假如堅持自由民主,選擇自由開放而非網路長城,就需要透過立法來要求這些社群軟體公司變得更透明化、開放更多資料來供使用者參考。但目前台灣沒有相關的法律,所以社群網站公司都不太理會,要訂立相關的法律,則需要台灣民意支持才可以,這也是本書後半段提供的各種立法與政策建議。

 

第三,認知作戰會傷害民主制度本身。千年以來的民主理論,是奠基在言論自由之上,但這前提是一個國家『境內』的言論自由,古代先賢很少考慮過會被另一國認知作戰。在民主制度的理論中,人民透過言論自由在國內的公共輿論中形成共識,然後用這個共識來要求政府照辦。但今天的認知作戰,是另一個國家跨國來干涉這個公共輿論,任意操縱讓某些議題取得極大的關注、另外某些議題在演算法或在地協力者的協助下消音,讓民主國家內的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去花在原本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換言之,認知作戰破壞了讓原本民主制度中對言論自由市場的基本假設,造成言論自由市場失靈。一些學者更直接評論說這種認知作戰是新型態的資訊殖民,透過境外資訊操弄來影響目標國家要想什麼、要決定什麼。這種現象是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才成為重大議題,千年前的民主先賢或百年前的民主國父們都沒有考慮過這些議題;這議題是我們這一代一邊享受先進科技與文明進步的同時,得面對這專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問題。

 

正因為認知作戰不道德、反民主、反法治的特性,大家才需要一起認真研讀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假如台灣不想要跟中國或者北韓一樣只接把網路全面封鎖,那就如同面對肺炎疫情開放邊境一樣,重點在於每個人要做好防禦措施。第一,大家都要在心裡隨時提醒,戰爭是已經在開打了,如同疫情已經擴散了,而且全民都正在成為目標。第二,大家要記得隨時檢查任何看到的資訊來源,看看來源是否可信,如同大家出門都要戴口罩一樣,辛苦一點但可保健康。第三,大家要試著支持通過一些法律政策,要求社群網站公司面對台灣消費者也應該更透明化,如同在防疫期間要嚴抓走私跟其他不透明的管道。當一個社會上有夠多人具有這樣的資訊意識的時候,就如同一個國家有夠多的人打了疫苗,這樣才能真正的讓疫情擴散程度跟影響力程度降到最低,同時保有台灣當下足夠程度的民主自由。

 

但每個不同的病毒會有不同的擴散方式跟症狀,如同每個國家遇到的認知作戰都會有所不同,畢竟認知作戰是舉一國之力對另一國的侵犯,所以都會特別設計與在地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認知作戰方式,無法完全適用到中國對台的認知作戰方式。而這也是本書《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最大的價值所在。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都有詳細描述中國哪一個單位、透過哪一個管道、將哪一類的議題、傳播到台灣的那些人身上、並且繼續擴散到台灣的其他地方。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台灣案例,就可以協助每一個讀者知道其傳播路徑,而每一個台灣讀者就可以運用自身經驗,知道可以套用到平常生活的那些地方,協助自己也協助周遭的人來阻斷可能的認知作戰傳播路徑,共同維護台灣的言論市場以及民主的現狀。

 

如同本書所提及,在中國解放軍的文獻中,認知作戰只是整體戰的一部分,目的是要創造出更好的輿論與環境條件,讓中國解放軍之後在打仗時可以更為順利、節省成本、甚至不費兵力就拿下台灣。但換過來說,假如台灣民眾都有了抗體、可以對抗認知作戰的話,意謂著中國解放軍想要入侵台灣的成本將會更高,因此使得真正開戰的機率降低,也會讓台灣更能夠維持現狀。而當台灣人能夠好好維持現狀、讓公共輿論空間完整的屬於台灣人時,台灣人們才更有時間與心力去好好地透過輿論空間好好去討論其他重大的社會福利、環境、交通、預算等各種重大議題,去形塑台灣人之間的政治共識與政策。

 

時間正在倒數,但現在補課還來得及。要往洞口的亮光大步前進,就從這本書開始。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