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每到選後,照例會有很多人把兩次選舉的得票率相減,用來討論政治勢力的消長。不過,我先前就一直宣導一個觀念:看得票率的變化很容易被誤導。怎麼說呢?

我們不妨假想一個擁有100個選民的選區,只有甲黨與乙黨競選。第一次選舉時,甲黨獲得35票;乙黨獲得40票。計算得票率時,分母是75。第二次選舉時,甲黨仍然獲得35票;乙黨因為支持者去郊遊,只拿到30票。計算得票率時,分母是65。甲黨的得票沒有增加,但得票率的分母變小了,因此得票率上升了(由46.7%變成53.8%)。如果只看得票率的變化,很容易以為甲黨進步了,甚至解讀成「板塊移動」。事實上,他們的選票並沒有增加。假如第三次選舉時,乙黨支持者歸隊,甲黨就被打回原形了。

 

分析政治勢力的消長,「催票率」是比得票率更可靠的指標。催票率的分母是「選舉人數」而不是有效票數,反映某黨能夠從所有選民當中獲取選票的能力。我原本把這個指標稱為「支持率」,但最近發現催票率這個稱呼更傳神,因此從善如流。從催票率來看,上面這個例子甲黨的社會基礎並沒有增加(都是35%),第二次是贏在乙黨崩盤(由40%變成30%)。

好的,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催票率這個指標,觀察二十多年來藍綠兩大陣營在總統與縣市長選舉中的消長吧!所謂藍營,包含從國民黨分出來的勢力,例如每四年登場一次的宋楚瑜。綠營則算進與民進黨正式同盟者,包含2014年的柯文哲,但不包含2018年的柯文哲。

 

藍綠長期催票率變化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期而言,藍營勢力逐漸萎縮,綠營勢力緩步增加。接著可以看到,過去許多藍營支持者只會出來選總統,但不參與縣市長選舉,因此藍營的催票率呈鋸尺狀起伏。相對而言,綠營的催票率比較平滑,只有三次明顯波動。第一次是1996年總統選舉,似乎有一半綠營支持者跑票給李登輝。第二次是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一舉囊括大量從未投過綠營的選票(隨後馬上吐還),這也使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第三次就是2018年的大崩盤了。

那麼,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呢?2016年綠營得票率之所以飆高,主因是大量藍營支持者放棄投票。綠營選票固然有所增加,只是隨著長期趨勢緩步增加而已。然而,飆高的得票率使綠營高估自己的民意,得意忘形,甚至說出「不爽不要投」這種話。兩年後,許多支持者果然不爽了,不投。另一方面,2018年藍營選得算不錯,但充其量只是回復過往縣市長選舉的水準而已。藍營的高得票率,主要來自於綠營支持者的不爽不投。這回輪到藍營高估自己的勝利,得意忘形了。結局是大批2018年不爽不投的選民蜂擁而出,投給蔡英文。即使今年藍營再次催出先前大勝的票數,讓支持者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卻是慘敗。

2020年綠營催票率首度打破高懸多年的阿扁障礙,多出3.1%。不過,選票的變化其實遠超過表面上的3.1%。因為有些選民轉向綠營,也有些選民拋棄綠營而去。有得有失,得大於失,加起來才是3.1%的淨變化。實際上,蔡英文支持者與陳水扁支持者的組成已經有所不同了。我認為,此刻臺灣正在發生政黨重組,跡象非常明顯,背後的理由推論如下。

 

政黨重組背後的因素

90年代以前,最反對國民黨的是由小型公司、行號、店家經營者構成的「小資產階級」。當大都市的商店街區一再選出黨外明星時,廣大鄉村仍牢牢地掌握在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與恩庇網絡之中。2000年左右,臺灣迎來第一次政黨重組。陳水扁的民粹作風在鄉村與農工階級中大受歡迎;原本支持黨外的中小企業家則有一部份為了兩岸經貿而離開綠營。雖然小資產階級的支持有所流失,整體來說仍較偏綠營。然而,由高學歷的專業、技術職業者構成的「新中產階級」愈來愈討厭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於是,陳水扁時代的選舉地圖通常具有下列樣貌:都市內層的商業區是綠地,外圍的中產階級住宅區是藍天,更外圍的勞工社區與鄉村又是綠地。當然,這指的是總統與縣市長選舉的情況。在地方民代選舉中,鄉村有另外一套基於選民服務與人際網絡的邏輯。隨著社會轉型,鄉村與農工階級持續萎縮,都會區與新中產階級則不斷擴張。惹毛新中產階級的民進黨不僅在北部都會區愈選愈慘烈,在全國票數上也愈來愈難贏。

蔡英文自2008年領導民進黨之後,情況逐漸有所轉變。蔡英文路線逐漸取得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的信賴。然而,年老、鄉村、農工階級也逐漸對民進黨失去熱情。這個過程在2014年以後加速。愈來愈多「老綠」跳出來攻擊蔡英文,而且火力不下於深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政黨重組使「老綠」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而,既然社會變遷趨勢是都會區與新中產階級不斷擴張,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是得大於失。有了以上的基本認識,再來看看民進黨在各地的催票率變化,就很容易明白發生什麼事。

 

 

相較於2004年的陳水扁高峰,蔡英文在北部與都會區大有斬獲,但是中南部鄉村的票源明顯鬆動了。其實不只是蔡英文如此,近期民進黨籍的基隆市長、桃園市長、新竹市長都毫無懸念連任成功。原本藍到爆的新北市中和,居然也由民進黨籍立委連任成功。這在陳水扁時代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臺南的城鄉對比也很經典,舊臺南市及其周邊郊區的選票大增,鄉村地區則流失不少。同樣的,嘉義市的選票增加,嘉義縣明顯流失,尤其是山線鬆動得非常厲害。連「嘉義王」陳明文都選到險象環生。我敢大膽預言,以後民進黨在中南部鄉村會愈來愈常拉警報。

不同於一般選舉地圖上的山地原住民鄉藍到爆,這張地圖上的山地原住民鄉卻是綠油油。沒錯,民進黨逐漸打進山地原住民鄉了。尤其是高屏的排灣族、魯凱族,花蓮的太魯閣族改變幅度特別大。雖然因為起始點太低,選票仍然差藍營一大截,但原鄉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

 

小結

第二次的政黨重組,我們可以看到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民進黨吸收其中一部分,但無法全部吞下。因為許多出身藍色家庭的人仍舊無法忘懷當年對陳水扁路線的反感,投不下民進黨。於是,選票市場上出現一大塊很容易被「藍綠一樣爛」打動的空間。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就是在爭奪這一塊市場。雖然蔡英文得票創紀錄,但是增加的那一塊——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對民進黨的忠誠度相當低。如果民進黨推出不適當的人選,這些人轉身就跑,沒在客氣的。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正虎視眈眈地想要網羅他們。由此可見,民進黨完全沒有得意忘形的空間。若不謹慎,難保不會重演2018年的慘劇。



「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
Tagged on:                                 

10 thoughts on “「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

  • January 17, 2020 at 2:49 pm
    Permalink

    https://iseilio-blog.tumblr.com/post/189149349797/論列-蔡英文

    〉〉〉終於我明白了;蔡英文 治國的理念在於:“致祥和” 與 “行教化”。這從副總統的選任,以至之後的綏靖中國都可見出蹤跡。
    “安內攘外”; 於是內政搗糨糊而偏藍(因為她算是“綠”,算是調和鼎鼐。某個角度來看,民進黨是被他竄了。當然民進黨也很複雜。)〈〈〈

    2018. 11. 24 的敗選,是因為綠營的大量離去。大量離去的原因是因為,她在選後背棄綠營選民。沒有其他原因。

    Reply
  • January 17, 2020 at 6:57 pm
    Permalink

    選後看過最啟發我的評論文章。

    Reply
  • January 17, 2020 at 9:39 pm
    Permalink

    “陳水扁一舉囊括大量從未投過綠營的選票(隨後馬上吐還),這也使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那蔡英文是不是正當性也受到質疑?因為根據政黨票的分布也是如此。

    事實上2016年綠營的票也不是全都有催出來(沒有贏過2004,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泛綠區域沒有贏過)。

    分析數據很好,但是很多成見的話語實屬不必要。

    Reply
    • January 20, 2020 at 3:31 pm
      Permalink

      根據政黨票來評論總統正當性?
      你馬幫幫忙

      Reply
  • January 18, 2020 at 4:04 pm
    Permalink

    民進黨與其他小黨是一個共同體中的數個政黨在競爭,但跟國民黨是兩個共同體 兩個民族的戰爭,不讓一方消滅是不可能停止的。

    所以在地方選舉會有人不爽民進黨不投票,大選的政黨票也會跑掉,但在共同體認同佔絕對比例的總統選舉中,只要民進黨的旗子一出來,就跟國民黨支持者一樣的會歸隊。

    美國建國在華盛頓八年執政之後,聯邦黨曾執政四年,接著是由民主共和黨連續執政24年,中間經歷了美英戰爭後,聯邦黨灰飛煙滅,之後就是民主共和黨分裂,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兩黨制,只有民主共和黨有政治繼承,但聯邦黨是沒有繼承人的。

    Reply
  • January 21, 2020 at 3:31 pm
    Permalink

    改革喊不膩 先喊再說

    遙想四年之前的大敗三百萬票,國民黨今日光景與當年何其相似?四年下來,國民黨都好像沒有變,對這個從中國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百年老店而言,失敗不是稀奇事,「改革」就像敗選的關鍵術語,先喊先贏,至於怎麼改?就只是先喊再說。

    公元二千年,國民黨面臨首度失去政權,以改革之名清算了李登輝,切割本土化路線,倚靠著中國重奪政權;到了二○一八年,憑藉著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國民黨和韓國瑜催出了手舉中華民國國旗的民粹沖毀了民進黨,一路下來,國民黨偏離台灣,偏離中間,取得了碩大成功。

    直到今年,主流民意的海嘯反噬國民黨,二百六十萬的落敗,讓國民黨又開始發現路越走越窄,可能會走不下去,這次該切割誰?答案很明顯,沒人敢說出口,做起來也不容易。

    國民黨提名了一位不適格、沒誠信的總統候選人,用偏激言語操縱庶民與菁英的對立,也凝聚了從淺藍、深藍到紅統的大片板塊,這次選舉就算丟棄了大部分中間選民,五百多萬張選票宣示著「韓流」仍在。

    該怎麼改革?是個大哉問,每次必提的總是爭取年輕人選票、檢討兩岸路線,但國民黨不能忽略,反動聲浪雖然隱遁,但這幾年來已經被凝聚出來,代表著保守反動路線的「韓流」在蠢蠢欲動,等著反噬國民黨。

    國民黨面臨矛盾,如果擁抱年輕人、擁抱台灣,勢必得提出相應論述,但這些論述很可能兩面不討好。幾年下來,國民黨棄守了政治光譜中的「空白一塊」,用政策、作為擁抱深藍,這時要轉彎,得到的恐怕是核心支持者的憤怒。

    長痛不如短痛,割席勢不可免,面對深藍反動可能的反撲,國民黨若要存續,必須展現決心,是時候向台灣人民證明:這個黨是屬於台灣的政黨,由台灣人民組成,是願意進步、改變,願為台灣說話抵抗中國,是台灣人的國民黨。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347537

    Reply
  • August 16, 2020 at 6:33 pm
    Permalink

    但你認為民進黨應該如何處理「『藍綠一樣爛』打動的空間」(aka中間選民)這一板塊?相比起「深綠」,蔡英文已經很「中間化」,我不知道她還有沒有更大的空間去鞏固和吸納中間選民基礎(在中美冷戰格局的政治形態下,我不知道外交及兩岸政策上還有甚麼「中間化」空間;事實上,由於香港因素,似乎目前台灣政治氣氛下,愈反共就愈有市場,雖然不知道這趨勢可以維持多久)。雖然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民進黨得「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失「鄉村與農工階級」,是「得多於失」。但恐怕當每者速度不協調,例如鄉村與農工階級的流失加劇,而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的支持卻停滯不前,就會令形勢變成「失多於得」。

    那麼如果民進黨不想再中間化去吸納中間選民,卻又不願拱手雙讓此版塊予對其相當有敵意的民眾黨和時代力量,民進黨是否應當培養一些在統獨議題立場一致的「側翼」去攻擊這板塊呢?例如民進黨流失了工人階級的支持,但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藍營又很難吸納工人階級選民,那這一板塊能否放手讓基進黨等黨派發展,甚至支持一些獨立人士成立新政黨搶攻這些雞肋的選民板塊?

    Reply
  • August 18, 2020 at 7:10 am
    Permalink

    葉老師你好,我好奇的是,既然你認為2004和2020是民進黨三次波動中的其中兩次,為何不是選擇其他次所呈現的變化,而要選擇這兩次呢,謝謝!

    Reply
  • August 19, 2020 at 12:31 pm
    Permalink

    人口轉移/年齡轉移也許可以加入分析

    Reply
  • November 30, 2022 at 11:23 am
    Permalink

    感謝概念說明與分析。但請問,圖一2000年的藍綠催票率數字是不是顛倒了?2000年是陳水扁當選,結果綠催票率32.2% << 藍催票率49.2%?

    另,"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一舉囊括大量從未投過綠營的選票(隨後馬上吐還),這也使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這句話也有點怪。那2008年、2012年馬總統當選,但隔年的縣市長選舉藍催票率也都大降至低於綠,同理這也代表馬總統 "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嗎?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