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民/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系教授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1991年李登輝總統與作者三姐夫陳英聲董事長在苗栗西湖渡假村合影

台灣民主化至今,歷經七任共四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是第一位過世的總統。雖然各界對他的功過仍有爭議,但要評定功過,不如分析他的性格。

性格與人格不同,人格有與生俱來的因素,而性格則多為學習獲得。認識未來總統的性格有助於預測他的行事風格及可能成就,分析卸任總統的性格則可以檢驗性格與風格、成就的關聯。本文嘗試用已故杜克大學教授 James David Barber 在《總統的性格》(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一書中的理論來分析李總統的性格。

一、總統性格的類型

Barber從兩個基線來劃分四種(美國)總統性格的類型:

第一個基線:總統對於他的工作付出多少心力?這個基線依付出心力的多寡可以分為「積極型」(active)和「消極型」(passive)兩種極端。總統每天從早到晚像旋風一樣轉個不停地工作是為積極型。如果每天輕輕鬆鬆,晚上睡眠充足,午後還要小睡,那就是消極型。

第二個基線:總統對於他的工作感覺如何?所謂感覺指的不是指他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是否滿意,而是指他工作是否勝任愉快甚至樂在其中?這個基線依感覺的正負可以分為「正面型」(positive)和「負面型」(negative)兩種極端。總統能夠享受權力的運作、對工作應付裕如、領導人而不為人所役,這樣就是正面型。反之,若覺得權力是一種累贅、視職責如勞苦重擔、作為領導人反為眾人所役,則是負面型。

為何Barber教授選擇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基線來界定總統的性格類型呢?他指出:幾乎所有的人格研究都會涉及「積極─消極」的對立,例如「支配─服從」、「外向─內向」、「侵略─馴順」、「攻擊─防衛」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快能覺察到一般人付出心力的傾向。同樣地,我們也能很快覺察到一般人感覺上「正面─負面」的傾向:例如「樂觀─悲觀」、「希望─懷疑」、「快樂─哀傷」等等。因此,Barber教授認為兩個基線是一般人生活態度的兩個中心特質。它們是能夠清楚識別而且相互獨立的。

Barber教授把這兩個基線組合成四種不同類型的總統:積極正面型、積極負面型、消極正面型、消極負面型。他論列如下:

【積極正面型】:工作積極並勝任愉快,如魚得水。反映出高度的自尊心與對環境的成功掌握。這類型的總統追求的是具體結果。代表人物:羅斯福總統。

 

【積極負面型】:強迫性地工作,彷彿藉著努力工作來填補空虛或迴避焦慮。追求權力與對環境的掌控,但苦於不能好好處理自己的盛氣和野心。這類型的總統追求的是權力。代表人物:尼克森總統。

 

【消極正面型】:缺乏主張,但樂於與人為善,藉以博得感情。自尊心低,但淺薄的樂觀傾向令人信賴他、嘉許他。這類型的總統追求人們的愛戴。代表人物:雷根總統。

 

【消極負面型】:既然不熱心工作又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那為何要勉為其難?因為自覺擔任總統是責無旁貸的義務,並以這種想法來補償無能感導致的低自尊心。為了逃避政治的衝突和不確定性常強調一些模糊的原則和程序問題。這類型的總統追求的是公民美德。代表人物:艾森豪總統。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二、為何李登輝是積極正面型?

李登輝之為積極的總統是清楚易見的。一般政策性的建設不說,他在任12年,修憲就修了六次。其內容包括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確立中央民意代表產生的法源、地方自治法制化、總統直選、行政院長任命無須立院同意、凍省、國民大會變革等等。這些改革奠定了2000年他卸任之後迄今的憲政基礎,而這些無一不是克服了重重的阻礙才通過的。沒有勇於任事的積極的性格,哪裡能夠做得到?換一個缺乏活動力的消極總統,可能就隨波逐流、任人操控了。

要了解一個總統的性格,光看政績是不夠的,還要看他的行事風格。而行事風格,除了自傳、傳記、媒體報導,更直接的資料來源是總統身邊人士的回憶。

2012年夏天,我在台大訪問,居住長興街學人宿舍,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為鄰。當時有機會拜會任職該院第一所所長的張榮豐博士。張博士終李登輝任內在總統府幕僚團參與機要,歷任國安會研究員、副秘書長,得以近身觀察李登輝的領導風格。他特別與我分享《我在總統身邊的四千七百多個日子─談領導人的角色、思維與風格》簡報。以張博士在李登輝身邊工作時間之久、職責之重,這實在是研究李登輝性格的一手資料。也正是因為張博士的分享,才讓我深切肯定李總統「積極正面」的性格。

張博士在簡報中總結他在李登輝身邊的體會有這兩句話:

「夙夜匪懈─國政是24小時的,不可有一刻之鬆懈。」

「提早佈局,才能做到治國如烹小鮮。」

這兩句話正是李登輝「積極正面」性格最傳神的描述。尤其第二句,不但描述了李登輝出任艱鉅舉重若輕,更點出了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的原因:提早佈局。

李登輝就任初期,外有民進黨、學運人士步步進逼、內有國民黨內強敵虎視眈眈,他要進行艱困的改革,如何能夠勝任「愉快」?依據張博士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主要是他處理國務目標明確,審慎佈局後果決行動。」

李登輝不但有清楚的目標願景,並且為達到目標訂下了清楚的階段性策略。在朝目標前進的過程中,他也許要委屈自己擺出柔軟的身段,但因為目標明確,且對於自己的策略有充分信心,不但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甚至於達到毛澤東「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境界。

兩件事情特別能夠彰顯出李登輝提早佈局的領導風格:拔除郝柏村及化解台海危機。

圖片來源:鏡周刊

他以行政院長的職位為餌架空、拔除李煥,再以同樣的方法架空、拔除郝柏村,終能收攏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這近乎川劇變臉,實非常人所能做到,但他樂此不疲。2010年他接受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訪問時,主持人謝震武問他執政過程中有沒有擔心過軍事政變,他回答不會。他笑著說他執政早期就致力於把黨軍改成國軍,而第一優先就是解除郝柏村的參謀總長職務,任命他當國防部長、行政院長。最後因郝召開軍事會議,引起外界撻伐,終於在1994年下台,完成了他的目標。他回憶往事,津津樂道,笑逐顏開。

其實更早在周玉蔻《李登輝的一千天》書中記載,他早期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主流非主流鬥爭這段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新聞面對面》的訪問中,謝震武又問他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會不會緊張。他再度回答不會,因為他有18套劇本應變,包括500億給銀行預防擠兌、2000億國安基金維持股市穩定、7個月的戰備儲糧、軍隊的移動調度等等,都早就準備好了。事前戒慎恐懼,成竹在胸,臨危就能夠應付裕如。

當然,我們不必完全相信他事後多年自述的心境,但張榮豐博士切身體認到李登輝「國家領導人要意氣風發」的風格,相信當時的觀察者多能認同。

三、「我是不是我的我」

李登輝有一句名言:「我是不是我的我」,世人把這句話解為他善於沉潛、偽裝。但要在權勢之前沉潛、在虎口之下偽裝,即使不是做不到,也不容易甘之如飴。李登輝做得到,必然有他絕對的信心。

其實世人誤會了李登輝「我是不是我的我」的意思了。這句話出自他《為主作見證》一書,其上下文是:『我是「不是我的我」,「不是李登輝的李登輝」,而是「基督在我裡面的我」。』

李登輝在這本書中詳述他如何在逆境中藉著禱告、臨經而獲得心中的寧靜。依此,他信心的泉源是他的宗教信仰。信仰能夠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要探討李登輝的性格,不能忽略他的信仰。



總統的性格有四種:李登輝總統屬於哪類?
Tagged on:                 

3 thoughts on “總統的性格有四種:李登輝總統屬於哪類?

  • August 6, 2020 at 3:29 pm
    Permalink

    李登輝被蔣經國給比下去了?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980129

    Reply
  • June 15, 2021 at 2:07 pm
    Permalink

    隨著中國的日漸開放,在台灣內部的情勢與國際觀瞻下,兩岸接觸是一個當時任何在任總統的首要外交任務。

    這樣的歷史時代背景,原本就充滿了戲劇性格。尤其依照執政者的兩岸立場、走向,終極兩岸會有相當不同的發展。這在馬桶時代,很清楚就顯得比較乏味。因為雙方兩岸統一的終極目標一致,“過程” 就不會有太多不可測的狀況發生。

    做為內容複雜的國民黨籍,卻是受過完整日本教育,本省出身的李登輝,在幾乎是福從天降的機遇下,意外的坐上了總統寶座,面對兩岸政策,無論是大背景的複雜,與他自身萬端思緒之中,事先有著什麼既定-主要是統獨問題,到底抱持何種想法,做為外人不好隨意猜測。不過以當時的族群來劃分,可以清楚感覺到相對於本省族群不分上下的相挺,外省族群就顯得疑慮重重。

    也正因為在如此種種千絲萬縷的複雜糾葛之中,李登輝只要理清了兩岸處理的先後次序與從而漸次分明的中國思惟與套路,就會比較容易理出對台灣來說,最為有利的階段性目標,從而應有的兩岸終極關係就會日漸顯現。而所有這些,還有不能忽略的是李登輝本身的性格、思惟與判斷;這些都是非常戲劇性質的大魔神,都可以讓他有足夠的動機與動力、能量,成為一個大有為的、“積極正面型” 的歷史人物。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