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然而在國內,反對黨政治人物動輒批評政府獨裁、專政,比起世界公認的極權國家也不遑多讓。同樣的,台灣的防疫表現獲得世界多國媒體的讚美,但認為政府隱匿疫情、黑幕重重的國內批評者也不乏其人。這些分歧的語言只是政治話術(rhetoric)或硬拗(spin)嗎?還是一句「平行時空」便可帶過?
維根斯坦與台灣的政治語言遊戲

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然而在國內,反對黨政治人物動輒批評政府獨裁、專政,比起世界公認的極權國家也不遑多讓。同樣的,台灣的防疫表現獲得世界多國媒體的讚美,但認為政府隱匿疫情、黑幕重重的國內批評者也不乏其人。這些分歧的語言只是政治話術(rhetoric)或硬拗(spin)嗎?還是一句「平行時空」便可帶過?
中國軍機頻頻進出台灣空域,美國軍艦也在台海附近活動。近日美國拜登總統派遣特使來台與蔡英文總統會談,更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在這台海危機看似一觸即發的時候,台灣民眾對中、美兩國的態度究竟如何?
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周時,許多媒體紛紛在搖擺州進行民調,其中佛羅里達是選情極其緊繃的大州。
本文試圖找出其中的抽樣誤差,並且回頭檢視探討台灣媒體在報導美國大選的對比式民調的結果時,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及缺點。
近中國在台海附近頻頻軍演,其戰機也連日騷擾台灣領空。央視主播李紅甚至引前總統馬英九「首戰即終戰」論調出言恐嚇。因此,本文試圖介紹這個國際間談判的「懦夫賽局」。並依此一分析來看中國對台的軍事恫嚇策略是否有效。
台灣民主化至今,歷經七任共四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是第一位過世的總統。雖然各界對他的功過仍有爭議,但要評定功過,不如分析他的性格。性格與人格不同,人格有與生俱來的因素,而性格則多為學習獲得。認識未來總統的性格有助於預測他的行事風格及可能成就,分析卸任總統的性格則可以檢驗性格與風格、成就的關聯。本文嘗試用已故杜克大學教授 James David Barber 在《總統的性格》(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一書中的理論來分析李總統的性格。
民進黨初選民調,其五個執行單位的結果一致且相近,是否值得懷疑?本文利用統計學「抽樣分佈」的概念來看在「正常」狀態下,這五個樣本結果相近的程度是否有「異常」的跡象。
貝式定理在統計學的應用越見廣泛,也讓許多學生以為貝式定理只有跟「貝式統計推論」(Bayesian statistical inference)相關,沒用到貝式統計分析就不需要學會。其實貝式定理在生活之中是很有用的,本文以淺顯的方式介紹貝式定理的邏輯和計算方法,不僅期望讀者在學貝氏定理時確實理解那些複雜公式的由來,也希望讀者將貝式定理的邏輯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要學會貝氏定理才能避免「基率謬誤」,正確地用新事件的資訊來更新我們原所信仰的先驗機率。
用抽樣查核的方法來判定有效連署是否超過門檻,有三個要點必須先制度化:抽樣方法、信心水平、抽樣誤差。
用抽樣方法判定連署以微小差距不成案不必然會引起紛爭。會引起紛爭的是連署民眾對公權力的信心問題。如果連署民眾對公權力缺乏信心,則即使用逐一查核點算的方法,因些微差異而不成案的連署案仍然會引起紛爭。
其實,對於用數學來分析人類行為的批評,古已有之。本文朔及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藉他小說中人物提出的「詩人比數學家更能推理」的論述,由此引出晚近對經濟學數學化的批評,最後簡短地提出作者本人對這問題的保留看法。例如不使用數學的論述,難道就一定會更好?又如批評數學模式應該批評模式之錯誤或不完全的假設,而不是批評數學。
依中選會公告,立法委員黃國昌罷免案投票結果,有48,693票同意罷免,21,748票不同意罷免。
媒體上評論眾多,其中很多立論的主要根據是「反對」效應比「支持」效應要來的強烈。因此本文除了分析心理學上「負性偏差」(negativity bias) 的理論適用層次與操作化,也從選舉行為理論中所謂「負面投票」(negative voting) 來分析罷免投票與選舉投票的不同。
本文告訴我們的訊息是:因為「罷免」與「選舉」的不對稱性,要用原來選舉時的得票數來衡量罷免投票的結果,或用罷免投票的結果來預測下次選舉投票的結果,都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