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隅、李可心、李昱孝/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書名: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
作者: Niall Ferguson
譯者: 葉品岑, 相藍欣, 周莉莉
出版社:廣場出版
※本文首先發表於鳴人堂
美國是不是一個帝國?美國應不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帝國?這是本書主要想要回答與論證的兩大主題。
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本人就是極為「精彩」的故事。他出生於蘇格蘭,在牛津大學主修歷史,曾於劍橋、牛津、紐約大學以及哈佛大學任教,目前服務於史丹佛大學。他的著作等身,寫了很多世界史、金融史的著作;在學術世界之外,他開了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專門製作歷史紀錄片,也開了自己的教育媒體公司,同時還身兼投資銀行家。
他的言論和行事風格本身就極為「戰鬥性」,除了對民主黨政治人物和政策多所批判,他總是可以找到左派—自由派的作者們進行論戰,其中也不乏高度針對性的爭議行為。2004年,也就是這本書原文版出版的時候,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100大影響力人物。但須注意的是,時代雜誌的影響力人物榜並沒有區分「正面」和「負面」(例如,在政治影響力方面,常常會有獨裁者上榜),而弗格森在學界的評價似乎很難說是完全正面的。
美國是帝國嗎?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激辯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源起,正如同他一貫單刀直入的風格:他直接挑明要挑戰美國政策界的主流觀點,而且同時對自由與保守兩派下戰帖。至此,對於台灣的讀者們,甚至是如弗格森在書中所說「除了美國人以外」的讀者,看到這樣的「挑戰」大概會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確就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當然台灣有些人會覺得是中國,我們暫且不論),稱它為「帝國」應該沒什麼問題。
因此,若要觀察這個「挑戰」,應從美國政策界論述的視角切入。筆者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就深刻地感受到,不論是學者、政界人士、商人或一般的市井小民,美國民眾確實相當愛反省自己的國家、指責自己國家對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若和中國、俄羅斯等美國的競爭者相比,美國人的反省力更是顯著。
守勢現實主義大師華特(Stephen M. Walt)就曾撰文批評美國自認為是「自由的帝國」、「地球上最後的希望」的看法,部分源自於對「美國優越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迷思,認為美國似乎把自己看得太過特殊重要。其實,美國大部份的政策界評論者與研究者是很害怕(或說小心謹慎地避免)將美國說成是一個帝國。這在自由派取向的評論者中可能更加明顯,因為他們預設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是以壓榨人民、不理會其他各國利益為基本行為模式,美國的蓄奴史就是自由派經常拿來批評帝國主義和美國發展脈絡的論據。
如何一次挑釁自由派與保守派?
圖片來源:The Commentator
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其內容在論證方面(似乎是刻意地)貼近許多自由派的觀點:在實然層面上,用各種角度論證「美國是一個帝國」。但是,在「應然層面」上,作者卻做出和自由派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美國「應該」要在行動方面更像一個帝國,而不是像自由派人們說的要想辦法打破帝國主義。
弗格森一方面點出美國很多作為早就符合帝國主義的定義,另一方面又做出「這其實可行、甚至是維持帝國霸業必須,就算要繼續做也不會花多少錢(至少不會比社福與醫療預算更多)」的結論。前者同時惹怒自由派和保守派,後者則是直接挑戰自由派的核心關懷,這也難怪他自陳本書論點充滿挑釁。
美國是否「是」、以及是否「該是」帝國的辯論,一直到今天都還是非常熱門的論辯。例如,另一位同樣是歷史學博士出身、在智庫及大學任職的新興評論者威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最近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America Has No Reason to Be So Powerful。這位作者即將在哈佛大學出版社推出一本新書,名為Tomorrow, the World: The Birth of U.S. Global Supremacy。
乍看之下它跟弗格森本書要討論的主題十分相近,都是在探討美國成為強大國家的根源與現實。然而,威特海姆的應然層面判斷卻是截然相反——成為帝國之後就會過度擴張軍事預算排擠其他資源,而且帝國總是會脅迫他國、藐視規則、難以達成良善的治理成果。因此威特海姆認為,美國根本沒有必要再繼續維持現在這樣對全球的干預規模。
圖片來源:Financial Express
這樣的論辯也牽涉到學者們怎麼看待中國、俄國、恐怖主義等的威脅程度(主要是去辯論美國到底該不該強力主導國際事務)。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當然會覺得許多美國人對於中國的想像過於天真美好。不過我們要知道,這些討論都是從美國的角度與利益出發,對他們來說,中國並不是一個立即威脅國家生死存亡的存在。哪怕是主張對中國強硬的「鷹派」,他們最擔心的還是怕中國搶了美國的領導地位。
美國最大的問題:注意力不足
《巨人》一書也展露了弗格森的另一風格——他看待以及運用歷史的方式。弗格森在訪談中多次提到「歷史應用」(applied history),對他而言,歷史是認識當前困境的最好方法(history is the best way to study our present dilemmas)。就連看待一個人,弗格森也會利用該人物的人生經歷,去解釋這個人現在的行為。
例如,弗格森會從川普最愛的電影《教父》中揣摩其心境,進而去解釋川普面對國際事務的態度是如何被這部電影影響。而這本書,便是弗格森透過美國從建國、擴張一直到二戰後的歷史,來認清並佐證美國的「帝國」本質。弗格森在最後更點出了美國要維持這個帝國的三大不足——經濟、人力,以及注意力不足。
其中「注意力不足」是最難克服且最嚴重的問題,弗格森甚至形容美國人的注意力已到「老眼昏花」的程度。這邊說的注意力不足,就是上述所說——美國人不認為或不願承認自己是帝國——也因為這樣的認知,美國決策者往往認為不需要費心去維護帝國霸業,導致他們對帝國治理(例如美軍佔領伊拉克)的注意力過度短暫,根本沒有辦法給予其足夠的轉型時間。弗格森更大膽指出,如此的漫不經心,可能只會加速帝國霸業的解體,讓美國不再是稱霸全球的最主要大國角色。
或許用大家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形容美國最為貼切。如前所述,美國以外的國家都不會反對「帝國」是個合適美國的用詞,唯獨美國人自己極力反對這個稱號、視之為邪惡、貪婪的標籤。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雖然已是陳腔濫調、為人熟知的道理,卻是個美國必要學習的課題。
排斥帝國本質,不利於外交政策?
圖片來源:VOA
弗格森也認為,美國對帝國本質的不認識且莫名的排斥,不利於美國維持帝國發展的外交政策,過去幾十年爭論不休的「撤軍」,就是最好的例子。
歷史大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1987年出版的巨作《霸權興衰史》,藉由近500年來多個帝國的歷史,主張「戰線過長」是帝國衰敗的重要原因,該論述也成為許多美國政治、歷史學家擁抱的一大真理。不過本著挑戰主流的風格,弗格森從小布希時代一直到歐巴馬時代,就反對主流「撤軍」以及「縮減戰線」的主張。
2005年底,也是《巨人》原文版出版的隔年,小布希總統拒絕提供撤軍伊拉克的確切時程,使得美軍在伊拉克的人員耗損持續增加。再加上一些軍事專家開始公開質疑伊拉克戰爭會沒完沒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聲音逐漸在美國境內浮出(當時尚未證實伊拉克其實並沒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弗格森就在此時跳出來,表態支持小布希不公布撤軍時程的決定。到了歐巴馬時期,弗格森更投書批評歐巴馬從烏克蘭、敘利亞和亞太地區撤軍,認為撤軍只會在世界各地造成更多亂源。
其實,弗格森在《巨人》就解釋了他批判撤軍的原因。弗格森主張美國應該要繼續「留在」被佔領國或干涉熱點,否則就是把爛攤子留給當地人收拾,甚至是陷那些支持美國干涉的當地人於不義(如越南)。弗格森更透過美國在西德、日本和韓國的成功干涉,以及在越南、中南美洲、阿富汗、伊拉克、科索沃等地的失敗干預,表明長期干涉並駐軍才是對的選擇。他以美國身為一個「能夠帶來良善結果」且「追求自由價值」的特殊帝國為由,正當化美國的干預。
不過,這樣的論述,恐怕有過於美化美國外交政策之嫌,畢竟在美國介入很多地方的紀錄之中,往往也記載了美國在當地留下不少爛攤子。這些論述族繁不及備載,例如在《美國如何丟掉世界》這本書當中,作者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就細數了從冷戰結束後到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外交政策在各地的干預,通常都是以失敗收場。在科索沃,塞爾維亞,阿富汗等地,美國的行為也實在很難說得上是一個帶來良善結果的「好」帝國,至少從治理的成效和外交政策後果來看是如此。
而且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外交政策往往都跟當地人所需背道而馳,完全沒有考慮到當地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曼德爾邦雖然也提到美國在阿富汗等中東的治理缺乏「專注力」,不過在他看來,中東地區治理的更大問題,是缺乏「法治基礎」。換句話說,成功與失敗的干預在曼德爾邦看來,是社會結構的問題,而非美國是否專注治理。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在《巨人》出版的17年後,弗格森的美帝論依然未成為主流的原因。美國過去在諸多地方的失敗政策,仍舊被大多數的民眾和政治評論家作為要減少帝國行動的依據,而非如弗格森所認為美國必須「更帝國」的警示。
台灣人怎麼看?
圖片來源:Asiatimes.com
弗格森的論述是否是超時空的警世箴言,還有待讀者在下一個十年看美國的國際地位與處境,回頭來判斷弗格森在2004年用歷史佐證的「美帝論」了。
對台灣人而言,觀看美國帝國的發展更是有趣。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以及戰略地位,台灣的國家利益與命運其實是與美國的發展休戚與共。而自韓戰爆發以來,台灣便是一路靠著美國的經濟援助以及國防安全的協助,才得以抵禦中共並在日後民主化,蛻變成現在的台灣。
論台灣的發展繁榮程度,可說是與美國的強大與繁榮程度成正比,因此,我們大概不會覺得把美國稱為帝國有什麼不對,因為我們似乎樂見其如帝國般壯大。巧的是,即使是台灣內部的「疑美論」者或是「親中派」人士,也傾向把美國形容成一個「帝國」,只不過是一個「邪惡且需要被打倒」的帝國。
然而,正因台灣在國際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因中共打壓而處在最邊緣的位置,所以從這樣的視角來看美國這個龐大國家內部的辯論,會覺得特別有意思。更積極一點來說,我們都必須要更加理解美國政策界菁英們在辯論些什麼,因為這些政策會影響到我們的外交政策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