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東京外國語大學 大學院綜合國際學研究院 教授

 

※本文摘錄自書中的「終章:總統選舉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書名:《臺灣總統選舉》

作者:小笠原欣幸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大家出版

連結:博客來

 

 

「我最大」、「居上位者」及「阿莎力」

 

臺灣選民的主權在民觀念相當強。雖然日本也有「選民的地位就跟神一樣」這種說法,但是臺灣選民在這方面的觀念比日本要強烈得多,他(她)們會對政府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要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民主化後,臺灣社會的流動化及多元化更為擴大,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而在選區內做了過多的選民服務。如今臺灣的選民已經視之為理所當然,在這種環境氛圍下很容易就產生了「我最大」的觀念。自我認同意識高漲的結果,往往也會帶來一些自我中心的想法。

臺灣的民眾都認為「民主化是自己親手建立起的成就」,每個人都為此感到驕傲。但是另一方面,臺灣的民眾也受了傳統的家長制國家觀念的影響,因而有著「居上位者(政府)應該要照顧居下位者(民眾)」、「有事上面的人會扛」的想法。這種「居上位者」的觀念,與「自我責任」是完全相反的政治觀,容易造成民眾對政治人物的過度要求。而且臺灣民眾在政治方面的態度相當「阿莎力」,只要政治人物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馬上就會想要換掉。對於做得不好的政黨,「民意」立刻就會給予懲罰。就算是原本大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民眾翻臉的速度也會跟翻書一樣。

「我最大」、「居上位者」及「阿莎力」這三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臺灣式民主政治」。因此臺灣的政治總是變動非常大,而且容易被社會氛圍所影響。臺灣的民意不擅長對政策進行長期的監督,而罷免投票及單一議題的公投可說是恰好符合這種風氣的制度。

臺灣經常發生假消息氾濫的現象。比起官方的正式發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道消息反而更容易為臺灣民眾所相信,這可說是臺灣社會的傳統特質。因為網路發達的關係,這些小道消息傳播得比以前更快、更廣。而且臺灣的媒體往往沒有做好求證的工作。網路上的傳聞在未經確認的情況下就被拿來當作新聞頭條,這對今天的臺灣媒體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選戰期間,關於政策的錯誤解讀也會以訛傳訛,在社會上擴散。就算政府一再強調「不是那麼回事」,還是趕不上擴散的速度,這也是假消息的特徵之一。政治活動的時間軸被迫縮短,短時間之內的大量網路留言及批判就足以對政局造成影響。在這樣的狀況下,政局當然難以安定。民主政治體制經常處於混亂狀態,整個社會經常籠罩著一股困頓感。威權主義體制的國家看在眼裡,想必會暗自竊笑吧。

臺灣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經常發生颱風及集中性的豪大雨。一旦發生水災,民眾就會不顧一切地批評政府。例如陳水扁政府時期的「八掌溪事件(二○○○年七月)」、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八八水災(二○○九年八月)」,以及蔡英文政府時期的「八二三水災(二○一八年八月)」,雖然水災造成的危害都不相同,但是當時的政府都因為處理得不夠妥善而遭到嚴厲批判,導致政權岌岌可危的情況更是如出一轍。二○一八年九月,日本關西機場因燕子颱風的影響而被迫關閉,部分臺籍旅客被迫滯留機場,這時蔡英文政府也因為採取因應措施的速度太慢而遭受抨擊。不僅如此,而且接下來更發生了一起悲劇。當時滯留機場的旅客,當然包含了日本人、臺灣人及中國人,但是這時中國方面的網站卻放出一則假新聞,指稱「中國籍旅客已經搭乘中國大使館所準備的巴士早一步離開了機場」。這則新聞在臺灣迅速擴散,引發了「政府採取行動的速度為什麼比中國還慢」的批評聲浪。

 

已故駐日外交官蘇啟誠。截自「2019.03.04 NHK【假新聞奪去外交官的生命】」

圖片來源:Youtube

 

實際上的情況,是當時滯留在機場內的所有旅客都已先搭乘關西機場所準備的巴士前往了泉佐野市,接著中國籍旅客才從該地搭乘中國所準備的巴士前往大阪市(其實,到了泉佐野市就有交通工具,無需包車)。然而錯誤的新聞卻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大量抨擊聲浪湧入臺灣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相當於臺灣的駐日領事館),最終導致臺灣駐大阪外交官自殺1

臺灣民眾不滿的點,在於「為什麼大阪辦事處沒有採取保護臺灣人的特別措施」。然而這起事件並非戰爭、恐怖攻擊或是大規模天災,並沒有人員傷亡的風險,只是一群倒楣的旅客因颱風而「暫時無法移動」而已。只因為與中國比較的關係,讓臺灣的社會產生了歇斯底里的偏激反應。

剛好就在同一個月,日本的北海道發生地震,新千歲機場被迫封閉,又有一些臺灣旅客滯留在當地。臺灣駐日代表處的札幌分處只有兩名職員而已,他們不眠不休地提供協助,卻還是招來旅客的埋怨。有些旅客要求「派出救援班機」,有些旅客要求「安排旅館住宿」,甚至有旅客抱怨「不想再吃泡麵」。相關訊息透過社群網站傳回臺灣,登時引發了一陣撻伐蔡英文政府的聲浪。國民黨也跟著推波助瀾,趁機強烈譴責蔡英文政府。事實上,民進黨過去也曾經以相同的手法攻擊馬英九政府。

不論任何人上臺,都會有一些施政上的小疏失。而其中一些較有話題性的事情就會被放大檢視,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在野黨也會基於政治目的而加以利用,這樣的狀況幾乎已成了循環。不管是馬英九時期還是蔡英文時期,都發生過相同的事情。馬英九執政時期,民進黨屢次以這樣的手法攻訐政府的政策,從中獲得了相當大的政治利益。後來蔡英文執政,國民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換句話說,國民黨是靠著以前民進黨所使用的手法,來為自己爭取政治上的優勢。在臺灣,在野黨總是以不理性且不科學的態度全盤否定執政黨的政策。當在野黨有朝一日變成了執政黨,也會遭當時的在野黨以相同的方式扯後腿,導致政策窒礙難行。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在持續做著傷害臺灣民主政治的「自我傷害行為」。

 

「尾巴搖狗」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現代的民主政治,可以形容為一種輿論調查政治。每個星期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民意調查被公布出來,一旦民調支持率下滑,就算還沒到選舉時期,執政黨也會如坐針氈。臺灣有一句俗諺說「不是狗搖尾巴,是尾巴搖狗」,這正是臺灣政治與輿論調查之間關係的最佳寫照。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政治人物先提出施政方針,再透過民意調查來確認民眾對此政策的評價。但如今的臺灣政治,卻是「支持率」這種短暫現象在媒體及網路上大行其道,對政府造成壓力,或是引發異常的風潮。像這種由民調所主導的政治,必定是大起大落而難以安定,甚至是動搖人民對民主政治的信賴感,這就是臺灣的政治現況。

臺灣在政治經濟上處於相當不利的結構。其他各國的政府能夠利用各種大規模的領導人外交活動或國際會議作為提升政權威望的工具,但是臺灣的政府沒有辦法這麼做。WTO如今已遇上了瓶頸,各國之間紛紛締結兩國協議或區域協議以確保本國的經濟利益,但臺灣很難與其他國家訂定自由貿易協議。因此到頭來臺灣的政府能夠做的事情相當有限,但民眾卻對政府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臺灣的選民往往在投票時對政治人物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而且總是學不到教訓。評論一項政策的效果通常需要四年的時間,其中至少需要兩年的觀察。但是臺灣的選民總是不肯耐心等待,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往往在一瞬間就爆發出來。不管是陳水扁、馬英九還是蔡英文,都是在上臺不到半年之內就陷入支持率暴跌的困境,導致政府難以順利運作。其背後的原因,當然是半年前投票的人一旦覺得執政黨的表現「不如預期」,立刻就加以拋棄。處在這種風氣之下的政治,沒有辦法從長期的觀點來好好解決一個問題。臺灣的政治長期籠罩著一股困頓感,其實可說是臺灣的選民「自作自受」。

隨著臺灣認同意識在臺灣形成共識,原本動盪期的激昂民意當然也會逐漸恢復冷靜。這時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政治問題就會開始受到關注。畢竟認同不能當飯吃,認同也不能解決政治問題。選民總是不斷累積著不滿及焦躁的情緒,總是在尋找著宣洩情緒的缺口。圍繞著認同意識的政治氛圍,本來在這個時候應該已開始要轉型了。但是進入二○一九年之後,由於習近平的演講、香港局勢及新冠肺炎所引發的爭議,臺灣認同的熱度不降反升。原本這時候應該已經要進入認同問題的下一階段政治展望,臺灣卻因為持續承受來自中國的壓力而陷入原地踏步。

 

蔡英文總統於2019年元旦,因應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談話所提之「台灣共識」

圖片來源:Facebook

 

臺灣的社會如今流行著「小確幸」的概念。對於生活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皆快速變遷的環境之中的臺灣人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概念。每一個單一個體所追求的,其實只是找出自己在社會中的棲身之所及職責,過著與他人和平相處的生活。這樣的價值觀,與一輩子活在競爭之中的大陸人的價值觀可說是截然不同。但是臺灣社會這種豁達而平穩的智慧,卻沒有被好好運用在政治領域上。

在民主政治的實施過程中,「能否形成共識」往往是一大難題。對任何一個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來說,這都是相當艱難的課題,臺灣當然也不例外。政治人物及政黨必須在審慎討論之後,將臺灣當前的問題告知選民並尋求共識。選民也應該主動理解臺灣所面臨的狀況,建立起尋求共識的風氣。選民應該避免對政治抱持過度的期待,在面對政治議題的時候應該抱持更多的耐心。當然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透過總統選舉掌握權力的政權,必須要接受整整四年的嚴格監視,並且在下一次總統選舉時接受選民的審判。這雖然聽起來平凡無奇,但唯有不斷累積這樣的經驗,才能夠逐漸朝著理想的狀態邁進。

某些臺灣民主政治的問題,與日本及歐美民主國家的問題是相同的,並非是臺灣的民主政治所獨有。但是臺灣所面臨的狀況較為特殊且嚴苛,因為中國隨時都想要趁虛而入,設法讓臺灣的民主政治陷入混亂,甚至是瓦解。

臺灣的選民都希望臺灣能夠「維持自立」,也希望臺灣能夠「維持繁榮」。但是隨著中國的壯大,臺灣不管是要維持自立,或是要維持單獨的經濟繁榮,都變得越來越困難。當臺灣親近中國、接受中國的優惠經濟措施,臺灣的自立就會受到威脅,約一半的選民對此感到不安。但是當臺灣以自立為優先考量,中國就會加倍施壓,這讓另一半的選民感到不安。不論由誰執政,都不可能同時實現這兩邊的願望,因此施政滿意度下滑是必然的結果。

臺灣有著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及多樣化的價值觀,因此難以完全阻擋中國共產黨的資訊操控及統戰策略。如今的中國已實現了高度的發展,不僅科技領先全球,而且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與當年被蔣介石稱為「共匪」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中國,以十九、二十世紀式的民族主義控制中國國民的思想,而且抱持著無論如何一定要統一臺灣的決心。在未來的時代,中國對臺灣的干涉力道一定會越來越強,臺灣的政治經濟結構上的矛盾也會越來越遭到突顯。未來的臺灣,想必還得面臨更多的困境。即便如此,筆者還是期盼臺灣的民主政治能夠長久維持下去。


注釋
  1. 事件的詳情可參見劉彥甫,〈臺灣的駐大阪外交官為什麼死了〉[東洋經濟ONLINE]二○一八年九月十九日,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238262,二○一九年六月三十日連結。
《臺灣總統選舉》摘文:臺灣式民主政治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