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愛國和貧富差距有關係嗎?

愛不愛國和貧富差距有關係嗎?

在疫情期間、選舉期間、還有每天的新聞媒體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黨派人物爭相強調自己「愛台灣」或是「愛中華民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所以政治人物才這樣說嗎?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強調,我們才更加自認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本文的論點從政治菁英的角度出發,探討人們的愛國情感在何時會變得更濃烈。

維根斯坦與台灣的政治語言遊戲

維根斯坦與台灣的政治語言遊戲

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然而在國內,反對黨政治人物動輒批評政府獨裁、專政,比起世界公認的極權國家也不遑多讓。同樣的,台灣的防疫表現獲得世界多國媒體的讚美,但認為政府隱匿疫情、黑幕重重的國內批評者也不乏其人。這些分歧的語言只是政治話術(rhetoric)或硬拗(spin)嗎?還是一句「平行時空」便可帶過?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暴力抗爭能扭轉種族歧視嗎?政治科學家怎麼探討這個現象?

暴力抗爭能扭轉種族歧視嗎?政治科學家怎麼探討這個現象?

最近由於美國警方的執法爭議,迅速演變為全美延燒的大規模暴力抗議,而種族衝突的議題也再次浮上檯面。在抗議的過程中,一些民眾轉而向附近超商行搶、搬東西回家、甚至把建築物燒毀等行為也引起討論。抗議的目的不只是表達不滿,也期望可以在民主制度下逐漸改變相關的政策與法律。但暴力抗議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嗎?

「先來慢到攏相同 新一代的台灣人」:記王甫昌研究員族群概念史演講

「先來慢到攏相同 新一代的台灣人」:記王甫昌研究員族群概念史演講

王甫昌研究的「族群概念史」,不同於「族群史」,不是要研究個別或多個族群(ethnic groups)本身的歷史,「族群概念史」是研究在特定脈絡下,「族群」此一概念是由誰建構、如何/為何建構、在何場域建構、如何使用等等,整個互動和變遷的歷史。王老師的研究,自然是在台灣脈絡之下的使用,時間軸大致從日本時代至西元2000年左右。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以社群主義思想聞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艾齊歐尼在最新的一篇文章當中,討論了「好的」與「壞的」民族主義典範,他把新興的香港民族主義視為一種優質的民族主義發展,並預言香港民族主義很可能會「台灣化」,也就是說,他把台灣的民族主義也歸在同一個「好的」民族主義類別。不過,到底什麼是民族主義?什麼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台灣的中國兩難》:兩岸經濟政策當中的認同與利益爭辯

《台灣的中國兩難》:兩岸經濟政策當中的認同與利益爭辯

2016年至今,英文學術界至少已有超過十本個人專著或編輯出版的台灣政治學專書,然而,在這之前的幾年景象完全不一樣,政治學類的台灣研究專書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台灣政治研究似乎處在比較不受到重視的狀態。本書作者林夏如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她所寫的這本《台灣的中國兩難》在2016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出版,適逢台灣首次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同時達成政黨輪替,而且也剛好是兩岸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因此出版之後引起非常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