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書名:《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作者:喬治.派克 (George Packer)

譯者:王姿云、張苓蕾、黃妤萱、謝濟真

出版日期:2022/01/05

出版社:黑體文化

連結:博客來

 

《螺絲愈來愈鬆》整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有意思,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有點突兀—本書貫穿了好幾位美國人的生命史,從二戰後的復甦、狂飆的人權運動、美國獨大與石油危機,全球化造成的資本與產業外移,直到網路泡沫與次級房貸風暴。特別地是,這本書刻意地依照時間排列,讓讀者用上帝視角的方式, 看著不同角色在同樣日期的新聞報紙底下,分別過著怎麼樣的生活。這種排列方式如同班納迪克.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裡提到的共時性(Simultaneity),而這個成為民族主義(Nationalism)基礎的共時性, 或許也暗示著本書試著提供的解答。

就內容來看,本書透過好幾位不同層級的美國人物,具體建構出美國是如何從二戰之後的強盛逐漸走向衰敗、以及上下一起無從應對全球化帶給美國的劇變,得過且過造成國家的失落。

二戰過後,美國帶領民主國家對抗共產主義,工業擴張、戰後嬰兒潮,一般美國人都相信製造業的重要、相信工作的重要:只要願意勞動、只要願意工作、只要願意撐下去,最後總是可以有體面的人生、有自己的房子、有快樂的家庭、有上帝的救贖。這就是美國夢,讓無數移民願意渡海翻山的湧向美國、讓無數底層勞工願意新的一天再打好領帶去上班、讓政治人物願意重視經濟政策來爭取選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當資本得以跨國移動,工廠逐漸搬遷海外,更低價但低品質的產品被運回美國驅逐良幣之後, 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許多書中的小人物,在一次次的失敗與摧殘之後,才驚覺已經無法與父母、祖父母一樣可以在同一個工廠生產線上安身立命。控制跨國資本集團的菁英,覺得逐利天經地義,覺得自己的地位都是自己打造出來的,並不需要對底層人民負責,也不需要對美國負責。最後則是卡在中間的中產階級,一些帶著理想往上爬,但馬上就被醬缸染黑;一些則在意外或上層貪婪的陷害中墜入底層,從此再也爬不上來,代代只有毒品與監獄相伴。

政治人物看到了這些問題,但動口遠大於動手,使得美國根本不知道該開往何方。這來自三大原因: 第一,跨國資本流動基本上是很難阻擋和限制的,而華爾街菁英遊說能力強大,選舉也需要經費。第二, 在二戰過後的民權運動興起、搭配高教體系與和平時期的後物質主義轉變,使得美國民眾重視道德議題的比例大增,也連帶讓美國兩大黨更在意墮胎、課綱、婚姻等道德議題,而降低了對產業政策、重分配政策的重視。

第三,則是在前兩個點的結合之下,美國政治菁英與經濟菁英們聯手脫離了群眾,終日汲汲營營於與美國生產力、社會安全網無關的道德政治。經濟菁英們短視近利,把資本投入與生產無關的股票市場、房屋市場、債券市場,炒高房價、炒高股市,再欺騙底層百姓套牢房貸或借貸。而底層百姓一邊相信美國夢、但一邊眼睜睜看著企業出走卻無力回天,本來想安身立命的房子就這樣被騙走,看著通膨與石油危機導致生活費高昂,最後不是走向毒品,就是走向赤貧。

上述這三點,其實就是民粹主義的溫床。社會被切割成菁英與群眾,然後群眾被宣導成永遠是對的、菁英永遠是邪惡的,最後勢必是菁英與群眾的對抗,而非一起為國家合作。在本書後半部,我們也到處可以看到民粹主義與民粹候選人的大聲疾呼,以及建制派想盡辦法滅火的左支右絀。

 

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本書許多主角都是出生或成長於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而這也是我博士班就讀杜克大學時待過六年的地方。許多台灣人或亞洲學生可能沒聽過這個州,這個州是最早的北美十三州之一,位在美國東岸,在華盛頓南方、佛羅里達州北方,氣候與台灣相近。但從政治來看,這裡可說是美國的縮影。北卡羅萊納州有幾個科技聚落以及大學城,而這些地方絕大多數都是民主黨的票倉。一旦開出城市來到郊外,就全都是零散的共和黨支持者小郡。北卡過去是黑奴重鎮,種植大量農作物、菸草(杜克大學靠菸草經費起家)、以及林業而有過輝煌的經濟榮景。因為氣候良好、地大、房價便宜、又有頂尖大學,是全美宜居排行前幾名。但由於全球化與產業外移,無數的家具行工人、木造業工人失業。這些人做了一輩子木工,也不會也不想學別的技能,於是只能靠救濟金養老。但在同時,北卡政治人物每天吵翻天的是墮胎要不要規定六週的期限、沒有身分證能不能投票之類的議題,而不是關照這些努力一輩子卻換來失業的人們。歐巴馬二○○八年激勵了這裡無數黑奴後裔跳出來力挺,讓北卡翻藍,但只強調左派道德的政策卻嚇跑了支持者, 然後每次選舉都是共和黨獲勝,甚至包括二○二○年。

作者在編排此書時,就透過追蹤一個個小人物在大世代變動下的奮鬥,來刻劃美國各階層的人們如何都只想明哲保身,無人願意真心面對全球化、科技革新、資本流動等造成的重大變化,最後愈拖愈病入膏肓。工人只願意死守原本的夕陽產業,一旦失守就讓廢棄的城市成為犯罪溫床;華爾街菁英們透過金錢遊戲投入房產、貸款等累積滾出更多髒錢,即使這些錢都不是從穩固的製造業或貿易生產出來,拿完就跑; 科技菁英只投入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不認為對全民有責任或義務;而政治菁英們也沒有人願意帶著全國認真刻劃下一個後工業時代的經濟結構。最後,中產階級裡成功往上爬的覺得天經地義,而不幸掉下去的也只怨天尤人。結果是,每一個人自顧自的選擇,共同決定了美國分崩離析的命運。全球化、資本流動、自由市場、依法行政、需求彈性都只是一個個學術名詞,但真實存在社會之中運作時,每一個流動都是上百萬人的無家可歸。

 

《想像的共同體》

 

與此同時,本書特殊的共時性編排方式,彷彿也跟著安德森問出了這個問題:假如在每一個時間點,這些不同階層的美國人面對面看到了彼此的話,是否會有所不同?當企業主看到產業外移讓多少勞工爸爸顏面無光、從此酗酒婚姻破滅,是否考量的就不再只是成本了?當批准下一批爛貸款的櫃台白領,想著手上捧著錢的老奶奶幾年後會被徵收房屋趕成街友,是否就不再只考慮自己的業績了?當勞工看到不負責任的跨國菁英們打算炒一炒就跑,是否就會認真上街推動法律規範了?當每一個美國人都真正認識其他美國人,形成想像的共同體,大家都齊心希望美國更好而一起努力,有共同的過去後再一起開創共同的未來, 那麼在幾個時代之後,美國是否又會再次偉大? 

過去的美國夢已逝,但美國人的美夢還沒醒,這本書可以是另一個掩耳盜鈴,也可以是暮鼓晨鐘。


 

《螺絲愈來愈鬆》推薦序: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Tagged on:                     

47 thoughts on “《螺絲愈來愈鬆》推薦序: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 May 28, 2022 at 12:00 pm
    Permalink

    貧富差距一直是資本主義中沒辦法避免的問題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