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翟/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

 

近日來由於柯文哲、黃國昌、「館長」陳之漢等人因大力批評政府,讓許多民眾大呼痛快、網路聲量高漲,故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開始出現指責他們「搞民粹」的聲音。然而「柯文哲跟黃國昌等人算不算民粹主義者?」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學術問題,也與筆者碩士期間的研究主題相關。因此本文或許不足以成為什麼嚴謹的理論分析,不過就趁著這個機會,來聊聊「民粹主義」以及柯、黃二人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

 

圖片來源:風傳媒

 

要討論民粹主義,首先得先知道它是什麼。根據學術上當前較權威的定義,民粹主義被視為:

1. 一種(中心思想薄弱的)意識形態,認為社會終被分成兩個同質且對立的群體,即「純潔的人民」對抗「腐敗的菁英」,並認為政治應該是人民全意志(general will)的表達,其本質是一種「道德政治」(Mudde 2004, 543;Mudde and Kaltwasser 2012, 8-9)。

2. 在此種政治想像中,只有「部分」的人民「才是」人民(Müller 2016, 22)。簡單來說,民粹主義的論述裡通常包含與強調「人民」、「菁英」及「全意志」等三個要點,而在他們的論述裡,「人民」是一群道德高尚、平凡而團結的集合體;「菁英」則是另外一群相互勾結、私相授受、道德敗壞的權勢份子。至於「全意志」,可以將它理解成是一種「人們共同追求的總體目標並訂立規則的能力」、一種人民的政治理念相互融合的集體狀態:所有人都認同並追求同一個目標,且此目標是一種共同的「真、善、美」,就如中共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視為全體中國人的目標那般。一旦質疑此目標,那就不再被視為人民的一份子。而政治的目的或意義,就存在於「真正的人民」之中,除此之外的打壓、異議都是菁英的陰謀,是他們為一己之私而壓榨人民的藉口。因此「純潔的人民」應該打倒「腐敗的菁英」、奪回屬於人民的「(全)意志」。

 

當然現實的民主社會不存在什麼「集體意志」的狀態,因為當前民主政治的前提是肯認每個人都有追尋自我價值的權利──即所謂的「自由主義」。而既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和目標,那民主政治的目的就是透過限制政府的權力、讓人民經由選舉機制決定由誰來保護、或是促進他們追求目標的能力。所以在民主制度裡,人民和菁英都是異質的、多元的,而非民粹主義者宣稱的「只有我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所有反對這些意志的人都是腐敗的菁英。」「偉大的人民要團結起來,一起(支持我)打倒那些骯髒的政客。」等等。

 

回到開頭的問題:那柯文哲和黃國昌是民粹主義者嗎?先說結論,儘管過去有學者將柯文哲歸類為民粹主義者(林文正、林宗弘,2020),[1] 但筆者並不如此認為,或至少不若韓國瑜那般「典型」。在韓國瑜的選舉發言裡,可以看到許多符合民粹主義特徵的語言,例如他在參選高雄市長時喜歡在造勢場合稱他的支持者是「偉大的高雄市民」(反之則否)、要和他們打一場「乾淨的選舉」;而執政的民進黨則是他口中「權力中毒」、「無德無能」的權貴,因此民進黨和「韓黑」對他的攻擊都是來自建制菁英的抹黑、奧步。韓國瑜曾稱:「寧願乾乾淨淨地輸掉,也不願骯髒地勝選。」正是一種將支持者(人民)與道德高尚連結、反對者(即執政菁英)則與德行卑劣相結合的論述(報導者,2020;韓國瑜、黃光芹,2018)。至於人民的目標(全意志)是什麼?在韓國瑜的認知裡就是「高雄發大財」及「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因此他曾說上任市長後「將禁止有關政治的一切遊行」,因為人民「再也不想被意識形態綁架。」

 

圖片來源:Yahoo

 

相較之下,筆者認為柯、黃二人則是與民粹主義者位於天秤兩端的「菁英主義者」。在菁英主義者眼裡,社會當然也分為「好的一群」與「不好的一群」,但和民粹主義者的差別在於,「好的」那群是擁有更高知識、道德情操,或社會地位更加優越的「菁英」;「不好的」則是無知、缺乏素養與經濟能力、應該被管理的「人民」。更激進一點的菁英主義者會「進化」成「社會達爾文主義者」[2],強調跟不上社會的人應該被淘汰,且社會應交由菁英(自己)去統治大多數的「愚民」。

 

如果讀者對柯文哲比較熟悉,大概能理解筆者這樣的判斷。不管是他先前認為「沒(經濟)產值的科系應該縮編。」「要自殺就吃安眠藥、要自焚去河濱公園(以免造成大家困擾)。」「女性變多的行業表示正在沒落。」「原住民身分就像綠卡,你喜歡就去申請……(原住民的問題)在我看來是無病呻吟。」等語,再再顯示他對於經濟弱勢或社會地位低落的群體缺乏同理心和尊重,並認為他們是衰落與需要被淘汰的一群。甚至不用筆者舉出他的語錄,從柯過去一再宣稱智商157、當過台大外科醫師云云,都在在強調自己的能力跟地位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故由他來統治社會的大多數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至於黃國昌,他雖然較沒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可是從他的經歷、論述的方式、或者某種行禮如儀的形貌,都還保有某種學者風範與知識菁英的孤傲感。也因此當他和館長這種「理論上」不屬於他認可的「菁英份子」稱兄道弟,才會給人一種強烈的違和感及不解。總的來說,民粹主義者至少會在口頭上宣稱「人民」才是偉大的政治主體,而「菁英」則是腐敗、需要被打倒的那群;而柯、黃二人則較少見相關的論述,甚至會強調自己身為「菁英」的優越性,因此更適合行政治統治。

 

圖片來源:中央社

 

那既然柯、黃二人是「菁英主義者」,那為何還總是迎合人民的不滿、成天批評政府?其實這也沒什麼,就只是「民主政治」中的正常表現而已。民主政治裏的政治菁英本來就會將人民的不滿當作訴求、以此作為打倒政治對手的資本,並以「民意」為號召,下架當前的政府。這就是一直以來各黨派政治菁英/領袖的工作,過去的蔡英文、馬英九、陳水扁等民選總統,也都是訴諸人民的不滿、希望大家投給自己以求一個「改變的機會」。所以在筆者看來,柯、黃並不屬於「學術意義」上的民粹主義者,[3]他們的出現其實是非常普遍的事,甚至可說僅是民主政治下菁英間「常態的」競爭行為。只是由於現在社群媒體的傳聲筒與同溫層效應,會將他們的聲量過度放大、產生與實際輿情不盡相稱的影響力錯覺,讓他們的反對者認為他們長於「煽動民粹」而已。

 

最後,筆者想補充一點:雖然韓國瑜就目前來看是個已褪去的政治人物,但是他的民粹式打法──也就是將菁英及其支持者統統當作「非人民」的貼標籤戰術,是非常成功、甚至深遠的政治遺緒。這種戰法深刻地影響了2018年之後的政治宣傳方式,導致往後在進行政治攻防時,各陣營在乎的都不是論述的理據、論點,而是論述者的「政治立場」。[4]剛好最近又在吵將近十年的服貿議題與太陽花運動,讓人夢迴2014;但彼時的網路論戰,是正反雙方交互拿出數據、法條、科普理論等資料來打臉、或是被對方打臉;但到了2018年之後,網路上的罵戰幾乎只剩下「1450、國家機器、側翼一條龍、塔綠斑」或「中共同路人、左膠、中共共鳴者」這種毫無論據、只為潑對方髒水的詞彙,彷彿只要幫對方站定立場,這場辯論就不用再繼續下去。這種手法讓想了解議題的人無法得到資訊、想討論的人無法互相說服、想分化的人則從中獲利。反正只要反對執政黨/在野黨的意見就夠了,至於他們說的正確與否則不再是溝通的重點。而一旦公共討論的品質下降,對民主的信念就會跟著降低(畢竟純然的意識形態對抗只會讓人民感到疲乏),若中共再透過假訊息進一步滲透擾亂公共資訊空間(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做了),那或許人們就會開始覺得「民主只會吵吵鬧鬧,還是像中國那樣努力搞建設比較好。」達到對方「不戰而屈民主」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韓國瑜的政治影響並不因幾次的選戰勝敗而結束,而是下一個公共討論場域新面貌的開端。至於這個面貌之後還會如何發展,相信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延伸閱讀: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從「羅賓漢悖論」談起
What is Populism?《解讀民粹主義》摘要
民粹主義是什麼?--《民粹時代》書介及選讀
台灣充滿民粹嗎?談「民粹主義」做為名詞和形容詞


※注解

[1] 林文正、林宗弘的文章是出於對「政治行為者在政黨系統的相對位置進行分類」的判斷,和筆者運用Mudde等人定義的分析方式不同,但也可以讓讀者參考。

[2] 之所以說「學術上的」,是因為過去台灣在用「民粹」這個詞時好像都先入為主地將對方視為一種不理性、只會討好選民又不負政治責任的形象(陶儀芬,2008),但一來這詞過去主要都被國民黨拿來罵民進黨與反國民黨的社會運動(如太陽花)、形塑一種國民黨才是民主正統、理性務實的代表;二來如果「討好選民」就是民粹,那民粹和「民主」就沒有差別了,因為後者正是一種經由「討好選民」最終獲取人民支持以行統治的政治制度。

[3] 這種看法其實是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提出的,可見:https://www.facebook.com/hungsunhan/posts/pfbid0pFNGmYU9qLNdsNsVeZRJUQaDJCov2kET3ErM9kPR2bcL2iWuo8q3rXgeKJNLGTUbl。

[4] 此種論述方式是否真是在2018後才大行其道,有待更多的實證支持,在此僅為筆者的個人觀察。

 

※參考文獻:

Mudde, Cas, and Cristóbal R. Kaltwasser. 2012. “Popul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 Populism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Threat or Corrective for Democracy? eds. Cas Mudde and Cristóbal R. Kaltwasser.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udde, Cas. 2004.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9(4): 541-563.

Müller, Jan-Werner. 2016. What Is Populi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林文正、林宗弘,2020,〈韓流與柯粉:台灣民粹政治的社會起源〉,蕭新煌、楊文山、尹寶珊、鄭宏泰編,《香港與台灣的社會政治新動向》:91-14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陶儀芬,2008,〈全球化、民粹主義與公共知識社群〉,《思想》,9 223-231。

報導者,2020,〈選舉語言的祕密:解析韓國瑜、蔡英文圈粉術〉,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0-election-politician-art-of-speech,查閱時間:2023/06/28。

韓國瑜、黃光芹,2018,《跟著月亮走──韓國瑜的夜襲精神與奮進人生》,台北:時報出版。

 

柯文哲與黃國昌是民粹主義者嗎?淺談民粹主義的概念與適用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