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豪/civicue.com

 

原文:A Taiwanese Soft Power? Contesting Visions of Democracy and Culture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6 (2023) 241-260

作者:Nissim Otmazgin

 

軟實力 Soft Power 一詞最先由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的教授 Joseph Nye 於 1990 年所提出,是指在政治中一種透過誘使而非強迫而達到目標的能力,涉及通過吸引力或說服力來塑造他人的偏好。軟實力的種類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與軍事為主的硬實力形成強烈對比。以高度文明、尖端工藝、社會價值著名的西歐和北歐國家,每年透過文化輸出而吸引的觀光人口對整體經濟有很大的貢獻。《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所提的「文德」正如同諸葛亮七擒七縱南蠻王時以智慧與魅力將其感化,令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順。而艾爾帕契諾 Al Pacino 在電影「教父第三集」裡曾嘆息,同為黑道老大,自己是因他人恐懼而被遵從,不像摯友 Don Tommasino 是因他人愛戴而受尊敬。硬實力如同是「有限賽局 Finite Game」裡的手段,目定只為了贏。而對沒有開始和結束限制的「無限賽局 Infinite Game」來說,軟實力是讓賽局「永續」進行的概念。

 

「A Taiwanese Soft Power? Contesting Visions of Visions of Democracy and Culture」原文是任職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以色列學者 Nissim Otmazgin 透過外交部的台灣獎助金計畫 Taiwan Fellowship 於 2017 年訪台時所整理的研究報告。內容是基於作者透過與台灣政府官員的訪談來分析他們對軟實力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計劃利用民主和文化的元素來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研究報告首先描述了台灣與東亞鄰國的軟實力發展沿革,再探討台灣實施軟實力政策時在制度體系和地緣政治上所面臨的限制,以及因歷史文化和民主成就所存在的內部分歧。而研究報告的最終結論是,制度體系和文化思維上的障礙使得台灣的外交政策仍處於從舊有概念轉換的過渡期,使得政府在評估軟實力資源時往往因猶豫而舉步不前。研究報告整理出台灣軟實力發展的兩個具體問題。第一,缺乏國家領頭的明確政策與公部門資源,而流於形式的行動在創意上尚未融入當代的新潮思維。第二,政治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文化分歧,國家定位的內部紛爭影響著國際形象的外部宣傳。

 

鄰國的軟實力政策

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從一個強調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專制政權,蛻變成充滿活力的多元民主體制,作為亞洲第一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確實有著令人驕傲的成就。然而培養軟實力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而是一個需要完善預備計畫的流程,並且需要積極地經營管理,不能守株待兔地等待良機。

 

在日本,透過軟實力發展外交是政府有意識有計劃的決策,也因為帝國主義時期對鄰國的侵略行為,透過文化輸出等軟實力能比較有效地去影響鄰國人民對日本的觀感。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建立起一個新部門 Cool Japan 專門負責統整當代日本文化資源以作為文化外交的策略,而該部門與日本外務省也因爭取相關資源時產生出良性競爭。

 

 

 

在中國,軟實力原本被看作是美國發展「美式帝國主義」的手段,但後來中國也開始學習運用這種手段,進化成改善國家政府與媒體產業互動的方法,並在最近被用於提升中國在國際間的形象,以「和平崛起」的方式加以美化宣傳,方便隱藏中國以經濟規模驅動的「狼性」與軍事硬實力,藉此降低他國的戒心。中國大力地透過「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s 宣傳中華文化和語言,並在 2012 年由官方正式成立「中國公共外交協會」China Public Diplomacy Association,為第一個提倡中國軟實力的非營利組織。外界認為中國已將文化外交作為抗衡日本在國際間以民主國家與美國盟友的良好形象所產生的吸引力。

 

圖片來源:BBC

 

 

南韓的軟實力雖然發展較晚,但如同日本,已經成功地將當代生活文化與軟實力緊緊結合,成為眾所皆知的「韓流」Hallyu 文化,並與三星、現代、樂金等韓國大廠相輔相成。南韓也成立兩個半官方的機構 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和 Korea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負責銜接國家政策與民間企業,加強當代文化的產出並提升國際形象。現在韓國流行文化已在世界各地造成潮流,與日本的動漫一樣,廣受許多國家人民喜愛,這就是軟實力最成功的例子。

 

 

圖片來源:韓流中的台灣

 

 

台灣的軟實力策略

與東亞鄰國相比,研究報告提到台灣的文化外交相對被動。先天條件上,台灣已經因地緣政治因素而被排擠在許多國際組織外,例如世界衛生協會和國際刑警組織,而在國際運動賽事也僅能用中華台北 Chinese Taipei 的名義出賽。在國家的制度體系上,文化部是僅有 1% 國家預算的小組織,且主要業務仍然是面向國內而非國際。教育部在文化外交上雖然歡迎國際學生來台,但在疫情影響下人數也已大幅萎縮。而外交部所主導的台灣獎助金計畫 Taiwan Fellowship Program 雖有提供千位學者來台交流,但大部分的預算仍聚焦在傳統的政治經濟領域,而非文化軟實力。其中於外交部負責文化外交的「國際傳播司」多是邀請國際的新聞記者報導台灣,而「公眾外交協調會」僅是面對國內媒體,對國際間的宣傳略顯單一。舉例來說,經費曾被用於邀請外交官到台灣偏遠鄉村地區分享國際事務,但這樣的活動僅是將國際資訊是由外往內輸入,而不是把台灣文化由內往外輸出。

 

圖片來源:上報

 

 

另一方面,台灣政策制定者對於推廣國際形象的認知程度與興趣不足也呼應著上述預算編列的問題。從一位美國在臺協會 AIT 的前主管得知,一直公開支持台灣的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人氣記者 Thomas Friedman 曾想透過總統專訪的方式讓歐美的英文讀者可以更加了解在國際間被打壓的台灣,但當時總統沒意識到這個可貴的文化外交機會,因此拒絕了一個頭號粉絲的訪談。從此可見,雖然官員們普遍對文化外交的軟實力表示正面認可,但其重要性在台灣政府眼裡還是被嚴重低估,也不太善用多元的宣傳管道,舊式僵化的思維仍處處可見。

 

歷史文化與民主成就的內部分歧

研究報告認為,除了國際地緣政治與國家制度體系的限制外,不能忽視台灣內部對所謂的「台灣價值」和自我認同所產生的政治紛爭。軟實力的本質在於呈現一個國家的民情文化。例如美國的軟實力在於民主理念、人權、自由、以及可口可樂到 Levi’s 牛仔褲的文化輸出,都能與其軍事和經濟的實力相輔相成。而問題是,台灣想要以什麼作為文化輸出,為自己貼上什麼標籤,呈現什麼樣的國際形象?研究報告從與十七位台灣官員的訪談得出兩個關鍵字,「民主」、「文化」。從官員口裡得知,台灣式的民主綜合了法治、人權、以及對公權力的制約。外交部次長認為台灣是華人中文社會裡社會價值的典範,不僅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也是「無國界記者」在亞洲成立第一個辦公室的選擇。另一位官員則希望台灣給人的印象是「科技創新」。而 AIT 的主管則樂觀認為台灣以民主價值為基礎的軟實力並許有能力影響改變整個中國。自 1970 年起,台灣從專制走向民主的歷程是最具代表性並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也是能走入國際民主社會的有利籌碼。

 

圖片來源:關鍵評論網

 

 

 

然而,台灣整體上雖然普遍認同主權的民主價值,但是在定義台灣主流文化與國際形象上卻因民情文化的複雜性而產生許多爭執。具體來說,到底有多少的「中華文化」或是「中國味」在台灣主流文化裡?這不僅是一個極具細膩敏感的理論性的問題,更會影響海峽兩岸的關係。有受訪者提到中華文化應該是任何台灣文化的基礎,也有受訪者認為中華文化僅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財團法人國家文化基金會的高層主管認為台灣人民不該只緊抓著中華文化不放,反而更需要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在地文化。台灣文化和國際形象在定位上因分歧點所存在的政治性不僅關係著海峽兩岸,更關係著台灣的兩大政黨。國民黨認為台灣是傳統中華文化的守護者,以中華文化作為台灣文化的核心。民進黨著墨在原生性與多元性,認為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例如原住民、日本、荷蘭、西班牙,甚至是當代的美國文化和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文化,共同組成了現在的台灣文化。簡單來說,大家對於代表台灣的文化到底是什麼,似乎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想像。

 

圖片來源:上報

 

 

 

令人好奇的是,這些訪談裡並沒有提到太多有關媒體產業的部分。從日本和南韓可以看到當代流行文化輸出的強大效益,但這個概念在台灣仍處於一個嬰兒期的狀態。研究報告認為這或許與受訪官員年齡偏長有關,對流行文化的認知不多或是興趣較低。即使近年來中國文化輸出的崛起,台北在當代文化的孵育仍然與北京、上海、香港並駕齊驅。然而,國片的產出已經下降到每年低於二十片,即使政府有鼓勵台灣企業多投資國片,並鼓勵硬體產業增加文化內容,但整體對流行文化作為外交策略仍興致缺缺。台灣在華人流行文化裡佔有相對重要的位置,若沒有加以利用整合相關資源,難免妄自菲薄。這不僅是政府的問題,企業與民間也需要重視。

 

結論與建議

研究報告在結尾重申台灣官員對軟實力的認知雖然是正向的,但卻遠低估軟實力的重要性,也欠缺有創意的整體規劃。台灣應該要向日本、南韓、中國看齊,建立起一些專職文化外交的官方或半官方機構。整體來說,台灣在民主價值上有共同認知,因此可作為軟實力的其中一個基本元素。但在文化定位上,台灣人民需要能在藍綠間為中華文化的爭論找出個妥協點。一方面,著重於多元化論述的確可以建立起台灣與他國的差異性,但另一方面,強調民族和語言的特性時,與民族同質性高的日本跟南韓相比,可能會讓外界較難對台灣建立起自有主權的概念。培養軟實力是一個需要積極管理的流程,因此政府不僅需要重新審視外交政策,也需要了解國際社會眼中「實力」的定義。政府也該借鏡其他國家的軟實力沿革,鼓勵由下而上的草根性發展,開放學界與民間的公開討論,並找出與他國人民的溝通媒介。傳統外交著重與他國的政府官員握手,而文化外交則是需要吸引和勾住他國人民的目光與情感。

以民主為底蘊的台灣軟實力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