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翊婷/哈佛大學公共利益科技實驗室研究員
近年來,全世界關心民主的人們不免感到深切的不安與恐懼,因為民主制度看似正面臨嚴峻挑戰:在許多國家,我們看到常以煽動性言論和激進立場吸引選民的極右派候選人順利當選,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撕裂。假訊息的廣泛傳播更讓選舉過程變得撲朔迷離,選民很難在資訊過載與真偽難辨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人也開始反思選舉投票、甚至民主的本質,質疑當前的政治參與制度是否能有效代表人民的多元需求,並且穩定地促進公共利益。有學者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現代代議制民主的結構性缺陷,因為選民的選擇被限制在少數候選人或政黨之間,難以全面反映其複雜的政治偏好。這些反思,促使「如何讓民主更具包容性、更多元地反映公民意見」成為了當代政治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課題。
在這個學術脈絡裡,民主最早的形式—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常常被提起。當時,一群相對同質的男性公民會聚集在一起討論政策,並直接投票決策。這樣的直接的民主形式在雅典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參與的公民數量有限,且他們的文化與社會背景高度相似。然而,隨著民主國家的規模擴大,選民的定義也逐漸擴大至更多元的群體,直接參與在實務上變得不可行,代議制民主成為主要的政治模式。公民通過定期選舉,選出代議士來代表自己行使對政策的討論與決定權,這樣的間接參與方式成為標準做法,也是大規模民主參與唯一可行的選項。
然而,僅僅依靠投票這種表達意見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每隔數年才舉行的選舉,通常只有幾個候選人和政黨選項(多數情況下僅有兩個主要政黨),這種方式難以在特定政策上反映所有多元的聲音,導致選民容易感到無力或沮喪。不少選民投票後會感到後悔,或者對當選的代議士失望,認為他們無法真正代表自己在多數議題上的立場。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選民逐漸對政治產生冷漠,甚至放棄投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無法透過投下選票完整表達。
針對這些缺陷,許多政治學家開始探索「直接參與」作為對代議制不足的補充,其中「民主審議」(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最為常見的形式。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召集一群公民針對特定政策議題進行深入了解與討論,類似陪審團制度,最終產出對政策的建議結論。但這一研究領域中仍然有諸多挑戰:例如,有些批評者認為,許多公民本質上對公共事務缺乏興趣,並不願意參與決策,這樣的情況下,鼓勵公民參與審議的意義何在?支持審議的學者則認為,公民的冷漠來自於參與機會的匱乏和對參與效果的沒信心。一份以全美國公民為母體的問卷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許多公民實際上渴望更有意義的政治參與,也就是說,若他們的參與是有影響力、可以影響政策結果的,公民事實上是有意願參與的。
另一個民主審議支持者常面臨的質疑在於,公民是否有能力去了解並討論政策議題?同一群學者進一步使用實驗方法來檢驗公民是否有意願並具備能力參與政策審議。在實驗中,參與者被隨機分為三組:「控制組」不會收到任何訊息;「資訊組」會收到一份簡要的政策資訊手冊;而「審議組」則收到同樣的手冊以及一封邀請其參加由民選代議士主持的政策審議邀請函。
研究者在實驗參與者收到手冊之前與之後,以及審議會議進行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審議組」對政策事實的知識提升,顯著高於「控制組」和「資訊組」。這個結果告訴我們,當公民被賦予有意義的參與機會時,他們不僅願意花時間,也具備能力去了解政策議題,以利後續參與討論。
然而,審議過程也面臨是否能夠代表多元聲音的挑戰,比如說,一種很常見的擔憂就是,是否審議中,都是由傳統優勢群體主導發言?史丹佛大學的審議民主實驗室開發了著名的「審議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技術,這種技術透過隨機抽樣確保參與者能代表整體人口,並進行控制組(不參與審議)和對照組(參與審議)之間,在審議之前與之後的比較。從五個參與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樣本中,研究發現審議過程中並未出現顯著的優勢群體壟斷發言的情況(Siu, 2009)。更重要的是,審議後的問卷結果顯示,參加審議的公民在政策態度上逐漸達成共識,這樣的發現很有意義,因為這顯示出審議有望修補當代民主社會中的分裂、極化趨勢。
儘管學術界證實民主審議的效益的研究不勝枚舉,但審議的成本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Stanford的審議民調每場活動的花費通常超過百萬美元,主要來自於隨機抽樣和給予參與者報酬的高昂成本。因此,更多嚴謹的學術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以此證明民主審議的價值,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這一領域中。
因為通訊科技的發達,很多人對科技能降低審議的成本抱有高度期待,使用科技工具的政策諮詢機制,因此成為很多政府都想開發的一塊。在台灣,我們也有自己的線上公共政策參與平台,讓公民的直接參與有更多可能性。vTaiwan就是其中一個具代表性的諮詢機制,專門針對新興科技政策進行公眾討論,讓政府與民眾能夠共同討論政策方向。此外,台灣政府也設立了JOIN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讓民眾可以針對各項政策進行提案、連署,促進政府政策的透明化與回應性。這些數位平台的設置,為台灣的公民參與提供了新的機會,使得更多人可以在政策形成過程中表達意見,影響決策。
今年12月20日,vTaiwan 將舉辦一場有關台灣人工智慧法規的審議活動,屆時將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wi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的專家與會,並開放公眾參與,以共同討論 AI 法規的未來發展方向。會議議題涵蓋多個重要問題,例如台灣應否遵循國際標準,或是應針對本地需求制定更具本土特色的法規。如果選擇後者,我們需要考量哪些在地因素,並在法規中予以反映,以確保法規切合台灣的實際需求?
本次諮詢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 Polis 平台上進行,民眾將對平台上關於 AI 法規的描述進行投票。Polis 平台的主要功能在於歸納出意見的共識點和分歧點,這些結果將作為第二階段實體審議的討論基礎。例如,若第一階段的結果顯示隱私權的界定最具爭議性,第二階段的實體討論就會從該議題展開深入討論。透過這樣的兩階段審議過程,政策制定能夠更有效地回應民眾的多元需求。藉由活化這樣的審議機制,台灣作為一個數位民主的模範,也有望讓審議式民主再為全世界的民主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帶來新的機遇。
※審議活動資訊
vTaiwan議題小聚#2 w/ TWNIC:台灣的人工智慧規範應該考慮什麼?
第一階段意見徵集網頁連結:https://polis.tw/6bh4u2zyti。
第二階段審議活動報名連結:https://vtaiwan.kktix.cc/events/vtaiwanmeetu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