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韋帆/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本篇轉載自《東吳政治學報》-溪望政治學的網頁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oochowjps/
東吳政治學報延伸閱讀:
2024年1月9日法國艾塔爾(Gabriel Attal)出任總理,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1]年輕政治人物出任政府首長非單一個案:2017年紐西蘭工黨領袖阿爾登(Jacinda Ardern)在37歲時就任總理;芬蘭也於2019年出現年僅34歲的年輕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2] 在國內政黨提拔青年政治人物的措施,常是各政黨選舉攻防的熱門話題。連帶使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國家有機會出現較年輕的政治領袖?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前述三個國家分屬不同的政治體制。因此,除了該國政治生態以及選民的偏好,憲政體制是否也會影響首長年齡呢?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年紀較大的政治人物與沉穩、經驗老道、保守等形象做連結,年輕的政治人物則常與改革、精力旺盛、大膽、敢於挑戰與突破等形象劃上等號。為了順應政治年輕化的趨勢,國內外各政黨也做出許多改變,包括在黨內設立青年組織、提拔青年領導,修正黨內初選規則等方式,鼓勵年輕人參與政治、試圖改變政治多被老人把持的刻板印象。
究竟硬梆梆的政治制度,會不會影響政府首長的當選年齡呢?
下面我們要談的這份研究或許能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三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指出,政治制度是影響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因素之一。三位老師以1990年至2019年間全球採行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民主國家為分析樣本,針對憲政體制、選舉制度、政府首長就任年度(該研究只採用第一次擔任政府首長的案例,不採納擔任二次以上的案例)、出生年、法定參選年齡、所屬黨派、民主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等資料進行蒐集,探討何種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的配套更有利政府首長年齡的年輕化。研究中對於政府首長中有統一的定義,在總統制國家為總統,在內閣制國家則為總理。這個研究不僅統計了「憲政體制」和「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年齡的關聯,更將兩者結合作進一步的研究,以下摘錄研究的幾項重要發現。
一、總統制相較於內閣制更容易產生年輕的政府首長。
二、比例代表制是所有選舉制度中最容易產生年輕的政府首長。
三、憲政體制對政府首長年齡的影響力大於選舉制度。
四、在不同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的組合中,總統制搭配相對多數決制產生的政府首長最年輕,內閣制與比例代表制的組合次之,內閣制與相對多數決的組合產生的政府首長最年長。
五、憲政體制對於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影響力大於選舉制度。
在我們看這份研究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總統制與內閣制分別是如何產生出其最高政府首長,以此讓我們更好掌握這份研究的一些關鍵性發現。在總統制下,政府首長多由人民透過手中的選票直接選出,即所謂人民直選的選舉方式;但在內閣制國家,通常會先由人民選出國會議員後,接著再由該次國會選舉中,國會多數黨的黨魁出任總理(首相)。綜合其政府首長當選條件,我們可以大致歸納出內閣制國家總理往往同時需具備國會議員、該政黨的黨主席、其政黨為國會最大黨三項要素才有機會成為該國總理。
憲政體制對於政府首長年齡的影響
有了選舉規則的基本認識後,回到這份研究,為何總統制相較內閣制更容易產生年輕的政府首長呢?該研究認為在總統制下當選的其中一項關鍵在於群眾魅力。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川普過去是一位商人,屬於政治素人,但卻依靠著其個人的領袖魅力,特別強調與回應選民對於移民政策、就業及經濟議題的相對剝奪感心理,跌破眾人眼鏡贏得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這凸顯出在總統制下的選舉結果充滿了許多的變數,些微的差異都可能改變一場選舉的結果(例:川普在好幾個關鍵的州,都只有取得些微的優勢,但可以拿下該州選舉人票),也因此有機會催生出政治素人取得重要職位的結果。
然而,在內閣制的國家成為總理的要素就複雜許多,內閣制國家總理是由該次國會選舉中獲勝的最大黨黨魁擔任。內閣制國家的政府首長更強調是否具備長期的政治歷練,能夠擔任一黨領袖的人往往都已經具備非常豐富的從政經歷,在成為總理前,多已在政界打滾多年,擔任過不同的政府職位,因此初次當選時的年齡相對於總統制就可能會高上一些。
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年齡的影響
前述已討論過憲政體制的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選舉制度與政府首長初任年齡間的關係。為何比例代表制下相對於多數決更能產生年輕的政府首長呢?根據政治學的一項重要法則: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裡提到,比例代表制傾向產生多黨制,有利小黨。[4]由於比例代表制是按照得票率分配國會的席次,因此更有力小黨的發展,所產生的國會議員組成更加多元,誕生的國會議員也會更年輕。在此情況下,若國會議員整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勢必間接影響所產生出的國會最大黨領袖的年齡跟著年輕化的趨勢。若透過更直觀的想法來解釋,即在國會中,比例代表制下能夠產生的政黨數量會比多數決制還要多,因此代表政黨領袖的數量會更多,這也意味著年輕人成為政黨領袖的機會也可能跟著提高,因此整體政府領袖初任年齡會比相對多數決更低。
憲政體制搭配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影響
為何總統制搭配相對多數決會產生更年輕的政府首長呢?作者認為這是來自於相對多數決不在乎在選舉結果中贏多或贏少,贏對手一票與贏對手1000票,在相對多數決的世界中都是贏,因此增加了黑馬出線的機會。因此,總統制搭配相對多數決,候選人可靠著其個人政治聲望和魅力,加上僅須獲得最高票即可當選的條件,增加其當選的機會,不一定需要政黨的資源和政黨提名做後盾也有機會參選,在制度性的門檻上是比內閣制還要低的。而內閣制搭配比例代表制,提供更多不同代表性的候選人進入政壇的機會,因此政府首長的初任年齡會小於內閣制搭配相對多數決。
另外還有一個直接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發現憲政體制對政府首長的初任年齡影響力大於選舉制度,當法定參選年齡每增加一歲,政府首長年齡平均增加0.62歲。此研究數據呈現出參選年齡的提高可能會阻礙或延後年輕人進入政壇的時間。
結論
當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我們對這份研究得出的結果仍需持謹慎的態度。從研究中可發現存在部分未顧及到的面向,例如所研究的民主國家中並未納入半總統制的國家。另外,影響當選與否的因素絕非單一因素所造成,在成為候選人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不同的政黨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提名規則。除此之外,各國的政治生態、政府首長的個人成長與求學背景都是影響當選年齡的可能因素之一。儘管研究未必能一次完整回答所有的問題,但筆者認為其仍可做為研究政治學的專家學者,在總統制與內閣制熟優孰劣爭辯上的一個具參考價值的論點,更有待學者日後對其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對於一般讀者們來說,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年齡跟從政之後的表現到底是否有直接的關聯?我們的參選年齡限制、投票年齡限制,是否需要調整?當然,一個最直接有趣的觀察重點是,下次我們在看國內外選舉相關新聞時,不妨也注意一下當選者的年齡與該國選制及憲政體制間的關係,看看這三者間是否存在那些特別的連結吧!
※註腳
[1] 公視新聞網(2024)。法國最年輕總理上任 34歲艾塔爾欲振馬克宏支持度,1月10日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75588
[2] BBC(2019)。世界最年輕女總理 34歲芬蘭人桑娜·馬林即將執政,12月9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713786
[3] 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2021)。政治制度與政府首長年齡關聯性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39,101-158。
[4] 菜市場政治學(2019)。時代力量的困境:認識杜瓦傑法則,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