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隅/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書名:《新冷戰:中國崛起、俄國侵略、與美國捍衛西方之戰》

作者:大衛.桑格(David E. Sanger)

譯者:顏涵銳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5/11/05

書籍連結:https://reurl.cc/rK1V9N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局勢進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和盟友陣營兩大力量對峙的時期,從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到1991年蘇聯解體,將近有半個世界的時間被稱為「冷戰」。之所以「冷」是因為強權之間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但在各方面彼此競爭。接下來全球開始了「全球化」的經貿整合,2000年代起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直要到2017年美國在日本安倍晉三前首相的說服之下,開始推動「印太戰略」,世界開始邁向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也漸由「地緣經濟」(geoeconomics)的因素重塑,此時有愈來愈多的人們把現今世界描寫為「新冷戰」或「冷戰2.0」。有別於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可以大致上隔絕、盡量不相往來,現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各國彼此互相依賴,因此這樣的強權對峙型態跟以往的冷戰時期很不一樣。

 

在新冷戰的地緣政治格局之下,台灣是在美中兩大強權對峙下的「海景第一排」,特別是因為中國崛起並且挑戰全世界,而台灣就是位處「第一島鏈」的最重要錨點,也是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全球每年都有45-48%左右的貨輪會航經台海,光看這數字就夠驚人的了!同時,台灣也是地緣經濟、尤其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全球博奕下的主要棋手之一;更不用說中國長期對台灣的領土野心和各種作為。對我們來說,認識世界局勢的變化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本書作者大衛.桑格(David E. Sanger),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記者,入行超過四十年,長年主跑白宮以及國家安全議題,他所屬的團隊數度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肯定。從這樣一位資深記者的作品來做切入,可以幫助我們用「人物故事」的相對輕鬆模式,來認識世界局勢,特別是非常嚴肅的地緣政治與網路安全議題。

 

《新冷戰:中國崛起、俄國侵略、與美國捍衛西方之戰》這本書延續了作者桑格長期以來對美中科技戰、威權擴張以及民主防衛的觀察,討論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陣營如何因應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本書的中文譯名是「捍衛西方之戰」,但在英文標題當中(副標題China’s Rise, Russia’s Invasion, and America’s Struggle to Defend the West),文眼在於struggle,這個字除了奮鬥、競爭之外,還有「掙扎」的意思。作者開宗明義就指出,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一段長時間的「歷史假期」已經結束,目前全世界面臨的是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帶來的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並不容易。

 

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變的當下,本書詳細討論了變化的過程,包含許多第一手的訪談資料,還有很多有趣的報導場景,從這些人物故事與互動過程來看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例如本書的序言就是從烏克蘭被俄軍入侵前夕的熱鬧時期談起,當時普丁和習近平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的對話,顯示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已經非常密切。

 

桑格指出,這兩個獨裁國家的合作,標誌的是過去長時間以來的民主化理論、交往政策的失敗。先前西方國家(尤其美國)認為,只要多和獨裁國家交往、互動、增加經貿關係,就可以漸漸促使獨裁國家走向自由化甚至是民主化。然而這樣的理論在俄國與中國身上都是大失敗。

 

作者認為大家都小看了獨裁政治的幽靈,這包括民族主義的動員情感、對歷史的「復仇感」,同時也包括普丁和習近平對全世界擴張影響力的野心。在俄國與中國的擴張過程,以及針對國內的集權過程,西方國家似乎都沒有好好地面對。而現在,新的世界局勢已經正式地形成,包括俄國入侵烏克蘭,以及中國開始在南海挑戰各國主權和航行自由,新冷戰的展開就是因為必須要面對威權擴張的態勢。

 

桑格認為,新冷戰與舊冷戰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同於舊冷戰主要是美蘇兩個國家之間的軍事和意識形態對抗,並發展出可預測的模式,新冷戰更加複雜和危險,因為有更多的參與者、層次和潛在的誤判點。而且,今日的強權競爭不僅限於軍事層面,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涵蓋了軍事、經濟、金融和技術等多個層面。除了傳統的軍事部署和情報戰外,貿易、投資、高科技供應鏈甚至數位基礎設施都成為了競爭的場域。例如,書中特別提到了私營部門在烏克蘭戰爭中的作用,如微軟、亞馬遜將烏克蘭政府資料移至雲端,以及馬斯克的星鏈服務,這凸顯了私人公司可能成為重要國家安全參與者的風險,為國家間的衝突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桑格指出,美國之所以陷入「新冷戰」局面,是因為其過於樂觀的願望和錯誤的判斷。美國領導人以及過去許多政策圈的研究者錯誤地認為,中國和俄羅斯兩個獨裁國家都會像美國人一樣,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是追求領土和民族主義野心。他舉出一系列的具體例證,包括過去每一任總統如何對中國或俄國過度地天真,例如從1990年代開始,柯林頓總統曾堅信網際網路會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實際上中國熟練地運用數位技術進行社會控制和打壓異議份子;小布希總統在911事件後與中俄合作反恐,但兩國卻反過來利用此作為鎮壓國內異議團體(如維吾爾人和車臣人);歐巴馬政府在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花了一整年才終於決定實施制裁,其力道非常弱,也未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桑格舉了許多訪談資料指出,對克里米亞事件的微弱反應是西方國家與俄羅斯關係中最大的錯誤,因為這樣會讓普丁認為侵略他國的代價很小。

 

不只是對俄國,西方國家對習近平的誤讀也是非常多。作者指出,美國情報單位曾經認為習將會專注於國內經濟,並不會挑戰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首要地位,但事實證明他更加專注於國內鎮壓和國際上的強硬行為。

 

美國一直要到第一任川普政府時期,才開始真正應對當今世界獨裁者們的挑戰。當時最重要的倡議者之一是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他提出美國必須修正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反恐不再是優先的價值,而應該要優先考慮到戰略競爭。接著拜登總統延續了川普時期提出的印太戰略,尤其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就是美國把戰略重心調整到印太地區以及歐洲。在拜登政府時期除了透過北約和多邊機制增強與盟友的關係之外,也推出了很多的制裁與禁運政策,要阻止中國獲得最先前的半導體產品。不過,桑格認為,拜登時期要重建美國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努力不夠,即使提出了大規模的補貼與投資方案,還不足以將重要的產業鏈帶回美國。

 

桑格總結指出,新冷戰並非舊冷戰的對抗型態重新出現,而是一場多方參與、多維度、且充滿更高不確定性的全球權力角逐。美國正處於一個真正的轉捩點,世界正在觀望美國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新的局勢,包括引導世界走出烏克蘭戰爭、以及與中國競爭。儘管美國擁有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優勢的軍力,但其是否具備能力以面對獨裁者們所形成的聯合對手(尤其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以及是否能夠領導世界上的主要國家一起對抗獨裁者聯盟,對於接下來的局勢是特別重要。作者特別提醒,許多國家不願意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邊站」,畢竟要得罪中國的代價不低,所以美國如何展現領導的決心和方法,對於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

 

本書從國家安全與戰略競爭的角度紀錄並回顧了美中關係轉變的過程,可以視為一本在當前全球局勢劇變下關鍵時刻的重要地緣政治之作。當然,本書寫作的時間點截止於拜登政府時期,大概也很少有人可以預期到川普的第二任期用了更非典型、且範圍和規模都更大的手段,大幅調整了美國外交政策。不過最重要的是,美中競爭的格局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會改變,民主黨與共和黨使用的手段不太一樣,但是目的都同樣是要與獨裁者聯盟競爭,維持美國的戰略優勢和國家利益。

 

本書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借鏡之處在於,作者討論美國外交政策時,除了有詳細的紀錄之外,也提供許多批判性思考的角度,而這些立論的根據是紮實的調查研究,以及引用相當充份的智庫學者和政策報告。像這樣的公共議題討論方式,在現今資訊爆炸、高度分眾化的社群媒體興起、且政治人物往往流於民粹化修辭而尋求簡單快速的政策標語、社會大眾似乎沒有太多精力確認「事實」的「後真相」時代,更顯得珍貴。

 

對台灣來說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在許多國家都一樣,並非所有人都贊同全力對抗中國、與中國競爭,對大多數國家來說都不會像我們一樣直接面對中國帶來的生存威脅,因此經濟議題可能還是最重要的面向。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更需要了解各國的國家利益所在(當然也包括美國在內),並試著交更多朋友。世界局勢變化比我們想像還要快很多,光看中國的軍力擴張驚人規模,以及各種非軍事的衝突手段疊加,就該知道時間並不會等我們。

 

 

《新冷戰:中國崛起、俄國侵略、與美國捍衛西方之戰》推薦序:什麼是新冷戰?我們該怎麼認識這樣的世界局勢?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