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隅/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樣的陳述是目前台灣的民意主流,在學術調查研究當中大都有七成的民意認同,例如以2016年國家安全調查的資料來說,贊同的比例是72.4%。然而,人們對於「現狀」有許多不同的認知,對於國家未來的走向也有各自的想法。前陣子賴清德院長在立院備詢時做了類似的陳述,並稱自己是「務實的台獨主義者」,引起軒然大波。到底什麼是台獨?有什麼樣的不同主張?統獨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本文嘗試對各種不同的想法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在樹狀圖當中藍色的節點主要是根據大家對現狀的「事實認知」(是或否)來決定分類,而最右邊按照順序標上英文字母的是國家走向選項,也就是對於未來國家「應該」怎麼樣發展的主張。需注意的是,這張圖可能無法窮盡所有的選項。
這個樹狀圖係由本文作者繪製,很歡迎讀者們對不同概念進一步討論或修正(圖檔連結;由蔡依橙繪製的直式圖檔連結)。下圖是作者自製的英文版本,並加上藍綠的光譜,刊登在本文的學術版本文章(Political Studies Review期刊)。若需原簡報檔進行增減請與作者聯絡:chenfy@scu.edu.tw。
在討論之前必須先定義何謂「國家」。根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與義務公約〉,目前在國際法上對國家的定義是必須有四大要件:人民,領土,政府,與他國交往的能力。一般來說,所謂「主權」指的是對內「最高」、對外是「排他」的管轄權。1
人們常在說的「台獨」或者是「獨派」,首先我們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來做分類: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台灣是否屬於「中國」?所有回答「否」的人大部份可以先歸類成「台獨」,回答「是」的人先暫時不做分類標籤(這邊要注意的是,時間點是1945年。如果覺得中華民國只是「軍事佔領台灣而這個狀態不正當」的人,應該要選的是「否」,也包括當時的台灣「不應該」屬於中國的意思;選是的人就是覺得台灣「光復」,回歸中國。)2其中,所有主張台獨的人,共同的認知是「台灣應該要是一個國家」,不過因為對現狀的認知不同(是否已經獨立、何時獨立的、以及像是「中華民國」國號的正當性的問題),所以大家主張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方式並不相同。
再下一步我們要問的是: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嗎?在主張台獨的人當中,可以分為台灣已經獨立、台灣尚未獨立兩大類。兩者對於台獨的途徑有很大的不同:主張台灣已經獨立的人,終極目標通常是追求國家正常化,主要透過正名、制憲等方式來完成;主張台灣還沒有獨立的人,終極目標是追求自決與建國,當然也包括制憲這個程序。
台灣已經獨立說
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人,通常並不排斥現在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只是覺得未來應該要改掉,讓國家體制和象徵符碼更能夠代表台灣。這類主張者的共同目標是要追求國家正常化、正名與制憲,但是對於台灣是何時獨立、何時開始符合「國家要件」的判斷時間並不一樣。
1949年兩岸成為了兩個國家,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建立了中央政府,統治著一定數量的人民,實質統治台澎金馬這些領土,有自己的軍隊、政治經濟體制,同時也與許多國家維持著外交關係,許多人認為這就已經符合了國家的要件。而且,這個國家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性質上已經是不一樣的國家了,至少人民與領土都已經不一樣,不過對於這一點的認同與否,並不妨礙1949年開始在台灣的這個政權「是一個國家」。3
有一些人主張一直要到1952年舊金山和約之後,日本「放棄」了台灣的領土主權,所以要到這個時候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法律上才達成掌控台灣這塊領土,因而符合國家要件。4
另外還有一種滿常見的說法是「演進獨立說」、「有效自決說」。這種看法是認為,解嚴之後歷經1991 至1996年的民主化,台灣進行的是一種「有效自決」的過程,因為憲改的內容是承認了兩岸分立分治的狀態,並且正式地把我們的治權明確地規範在台澎金馬這一塊領土,而且是由台灣人民來行使的複決權,所以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5
圖片:鯨魚旗是近幾年很常見的台獨圖騰。來源:陳致豪(老丹)。關於鯨魚這個圖騰,可參閱這篇文章。
台灣尚未獨立說
這類人通常認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也尚未獨立,對他們來說,終極的目標是要自決、建國、制憲,也就是上圖中的B選項。為什麼還沒獨立呢?通常認為台灣還沒有獨立的人會傾向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理由是1952年舊金山和約當中沒有明言台灣這塊土地的主權屬於誰,然後中華民國政府在二戰後的軍事佔領台灣只是聯軍授權的暫時行為,或者甚至是違法的,因此台灣人民還必須要進行一個「自決」的動作,來決定建國的型式。有些人主張中華民國是非法的(甚至是殖民的)政權,無權統治台灣,這些人通常很排斥中華民國的體制和象徵符碼;有些人主張是說即使台灣符合了國家要件,但必須要重新取得國際的承認,而現在還沒有做到這件事。通常在網路上討論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說:「醒醒吧你還沒有國家」,像這類的說法應該都是屬於建國自決派的,很好區分。
另外還有一些很少數的看法是認為台灣的主權是在美國、日本,或是其他行為者的手中。不過,如果最後的選項是「併入他國」的話,就不能被稱做台獨了吧?6
台灣屬於中國?
看完了台獨主張,讓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非台獨」的這些看法,也就是認為二戰之後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人們。不主張台獨的人們,大部份會認為台灣是在1945年「光復」,因而回歸到中(華民)國的統治之下,後來中華民國政府到了台灣,而中共-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佔據著中國大陸這塊領土。
大致上我們可以用「是否支持終極統一」這個問題來區分「非台獨」這半邊的人。支持「統一」的人,可以說是所謂的「統派」,其中有些人認為「中共好棒棒」,或者很認同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類主張以新黨和統促黨為代表,有時我們會把這群人稱做「紅統」,他們的選項是「盡快被統一」(選項D)。有些人則認為統一是終極的目標,但也「不見得」或是「不應該」由中共來進行,當然包括反攻大陸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樣的選項,又或是我們以前國統綱領當中講的,等到將來中國大陸跟台灣的政經情況差不多的時候再來談吧!這類的選項我們通稱做統一中國(選項E)。需注意的是,主張統一對岸但不是由中共來統一的人,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例如一中三憲、統合論、納入福建省之類的,這邊並沒有細分。
如果「不支持統一」的話,我們可以把這類的人群歸類為承認或不承認PRC是國家的兩種。如果承認中華民國和PRC都是國家,並且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和體制,那麼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稱作「華獨」,他們通常會認為不需要再去正名制憲。(選項F)不統的理由是不喜歡中共的統治,同時,覺得現狀這種「事實上的獨立」沒什麼不好,很認同現行的體制,又或者是基於國際局勢或是中共的軍事威脅等理由,所以就選擇「現狀」。7
在這個樹狀圖上還有一類的主張是過去一段時間內大家常常聽到的,也就是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國家、必須要稱作「大陸地區」這樣的看法。如果不支持統一,又不支持改國號,也不承認兩岸目前分立分治的狀態,那麼選項就會是「不統不獨」。(選項G)這跟「華獨」其實有點像,都是主張繼續維持中華民國的國號和體制,不過「不統不獨」派的人反對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做兩個不同的國家,因此在邏輯上應該不能被稱做「華獨」(當然也是有人把這類主張稱做華獨)。
E和G的看法比較接近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主張。例如,以馬英九總統來說,他在2005時曾說過國民黨終極的目標是統一,只是狀況還沒有成熟,而現在要做的是維持不統不獨。他對統獨的看法主要是跟以前國統綱領所寫的很像,即等到兩岸雙方條件差不多的時候再來討論要不要統一的問題,而且必須以民主法治為前提,這就是E選項。不過,關於現狀的認定方面,最近他的發言否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過他也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就說過「台灣,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治理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文字/影片),因此不需再獨立。這樣的看法就比較偏向G。這可能是因為台灣、中華民國這些概念所代表的意思本來就有詮釋的空間,但筆者認為馬總統這些針對「現狀」的發言之間不免有一些概念上的跳動。
圖片:這是中華民國106年(2017)的國慶大會主舞台的圖(來源)。大家應可發現這兩年的主視覺配色跟過去都有滿大的不一樣,中華民國相關的圖騰還是有出現,但多了不同的變化。其實許多所謂的「獨派」並不會排斥中華民國的符碼,只是覺得「以後」需要更改。事實上也不是只有獨派覺得國旗國歌等是鐵板議題不能討論,因為它跟族群正義是有關聯的。但是,認為「中華民國」是至高無上價值體系的人們,就會覺得近年的發展很令人擔憂。
小結
本文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實然層面「是或否」的問題,並沒有討論到「應不應該」、「利弊得失」,或者是一些比較細節的脈絡或條件。例如「條件式統獨」,問受訪者假設獨立會或者造成軍事衝突的話,那還要不要獨立;或者假設兩岸政經狀況差不多或者差很多的話,支不支持統一。這些「應然層面」的討論並不在本文的範圍。
同時,這張樹狀圖是經過一定的簡化,可能有些主張無法被放進來。有一個很明顯的不足之處是,本文並沒有討論到原住民的主張。另外有一些人是覺得不知道、無法判斷,通常這類的狀況就會傾向於暫時或永遠地維持現狀。特別要強調的是,各選項之間也不必然是互斥的,例如有些人覺得「現在」不適合做什麼變動(F或G),但也「不排斥」將來要去做別的選擇,例如正名制憲(A或B)。
從實然面來看,筆者認為,不管是從何時開始的狀態,8台灣(中華民國)此時此刻符合國家成立的要件(人民,領土,政府,與他國交往的能力)應無疑義。儘管並不被世界上多數國家承認具備獨立的國家地位,但不會妨礙到台灣成為一個國家。目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樣的看法不只是整體民意的調查研究當中的最主流意見,同時也是執政的民進黨內最主流的看法,從1990年代起經過的幾次黨綱修訂中都做了類似的陳述,9到今年賴清德院長於立院備詢時做的表態,其實沒有太多的改變。至於現在很多人不斷質問主張台灣已經獨立的人說台灣是何時「宣佈」獨立的,其實,宣佈與否跟是否符合國家要件並沒有直接的關聯,跟未來要不要追求國家正常化,也沒有直接的關聯。或許真正要問的問題是,那未來該「如何」改變?
實然面的現狀認定,會是人們對未來選項抉擇的一個重要基礎。然而,在過去很長時間的威權統治下,人們並沒有討論這些事情的自由。10 民主化之後開始有百家爭鳴的政治主張可以被自由討論,這些都是台灣非常寶貴的民主資產;相對於中國來說,中國人並沒有「反對中共統治」的自由,而且中共大概也不會允許任何「非由中共來進行統一」的方案。現在的台灣人們對現狀的認知不同,可能是來自於自身經歷、所受到教育與接收訊息的影響,也可能是基於各種理性或感性的考量,而筆者始終相信,我們可以在民主制度的運行下,一起在這個共同的生活圈,討論各種選項並邁向共同的未來。
※ 後續更新(2020/6/3):用一份新設計的調查研究,把各種不同分類的大致分布測出來。各分類的比例分布請參考: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 後續更新(2023/8/31):本文的學術版本,與王宏恩、葉耀元、吳冠昇合著,已刊登於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 特別感謝維吉尼亞大學法學博士黃致榮對本文的指正意見;當然,文責仍由作者自負。
※ 本文曾由 Ilha Formosa – Alt om Taiwan部落格翻為英文,參考連結
※ 菜市場政治學專題回顧
〈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絕對是!〉
※ 註釋:
- 關於一些相關的兩岸關係以及國際法概念,可參閱這篇法律白話文的介紹:台灣人必須了解的十個「兩岸問題」詞彙 ↩
- 在這邊還有一個研究上的麻煩點在於,「中國」在政治上可以指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或者就是一般概念的中國。回答「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人不管其中國的定義,大部份都可以歸為台獨,但回答「台灣屬於中國」的人可能要看一下其理解的中國意義,可能統獨皆有。中國這個詞可以同時具有文化上的、政治上的、地理或歷史上的意義,也可以專指中共政權,所以需要看使用者的脈絡。 ↩
- 還有一些不太一樣的時間切點,例如有人主張1950年蔣介石「復行視事」之後才能算國家。不過,其實就算沒有總統或暫時沒有總統,國家一樣可以運作,所以這個採信這個主張的人比較少一點。 ↩
- 不過,筆者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台灣,並不需要等到1952年,所以舊金山和約只是在條約上正式確認日本失去台灣主權,這不會影響到先前(1945年起)發生的狀態。 ↩
- 這類看法可以參考陳隆志教授的主張。例:《島國台灣地位的進化與退化》。 ↩
- 這邊再多作一點補充。有些人問說那1945-1949年是什麼狀態? 通常主張台獨的人會認為,1945開始中華民國「軍事佔領」台灣這塊土地,這就會走樹狀圖的上半段。然後就會分兩半,有些人覺得這個佔領是非法的,因此認為中華民國沒有正當性,台灣尚未獨立,最後導出的結論是必須要「建國」(也包括制憲等動作)。有些人覺得1949年開始中華民國就成為了一個以台澎金馬為領土的新國家(即台灣已經獨立),或至少到1952年的和約是在法律上正式確認這塊土地的主權是由佔領方所繼續保有;不管是何時開始的,總之現在中華民國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正式名稱,然後之後要做的是正名制憲。另一方面,如果覺得1945年台灣是「光復」了,回到中華民國--而且還是秋海棠的那個ROC--的統治之下變成中國的一省,那就不會有上面這段時間差的問題,就走樹狀圖的下半部。接續以下的討論。 ↩
- 筆者認為這類看法主要目的是要避談現存的爭議,不過卻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目前我國憲法當中有許多不合時宜或者是大家都避免去談的地方,例如「固有疆域」這件事情(參考10/13日立委王育敏質詢),大法官釋字328已說明這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問題是沒有人說得清楚我們的疆域在哪裡。而這也會造成世界上許多人的誤解,即使我們政府已經多次發出聲明以及包括修憲在內有很多法律已制定,在在表示兩岸已是分治的狀態、中華民國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但像是國際法大師James Crawford也會搞不清楚狀況地表示我們還一直說自己代表全中國。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我們還是主張自己代表全中國,也不會妨礙「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樣的事實,因為像南韓與北韓都各自宣稱主權及於整個朝鮮半島,但它們不會因此而被認為不是獨立國家。 ↩
- 指1949,50,52,或1990年代。筆者認為其實從1949年開始就已符合國家成立的要件了。 ↩
- 例如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當中寫道:「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
- 根據研究,1988年鄭南榕所帶領的「蔡有全、許曹德台獨案救援會」可以說是第一個「公開地」以主張台獨為主題做政治倡議的人。1988年底,鄭南榕的雜誌社刊出許世楷教授在1975年起草、1988 年修改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然後就被國民黨政府通緝,後因拒捕而自焚而死。當時帶頭攻堅雜誌社的人正是現任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參考:陳儀深,2010,〈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看到這邊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聯想到,近期中國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也是因為提出憲章草案《08憲章》而被關到死。另外,雖然1987年解嚴,但事實上國民黨又推出國家安全法,被許多人稱為「愈解愈嚴」。一直到1992年修正刑法100條內亂罪的要件之後,台獨言論才正式除罪化。 ↩
我覺得要分應然跟實然啦。像我覺得臺灣實際上屬於(被佔領)中華民國,但不表示我覺得台灣應該要如此。所以我走一走走到華獨,但我其實支持制憲… 當然說這樣可能是過度解讀作者的意思。可能他只是要說對於我來說臺灣的實際情況是華獨,但是「主張」這個詞通常有對未來方向的期待跟追求的意思,不是只有現況描述,所以很大程度應該要反映我對應然的想像,而不只是實然。用字有一點落差。
感謝!我後來有想到底要不要加到圖裡,但還是沒有改。
因為強調「二戰後」是指1945年,通常獨派覺得台灣不能算是「光復」(=原屬中國又回到中國),那只是中華民國的佔領,所以推導出來「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這跟台灣不應該屬於中華民國的意思應該很像。
另外,國家成立要件則是從1949年開始中央政府在台灣開始運作這樣。領土如何取得的,跟國家要件是否成立,並沒有直接關聯。
這個在政治學應該算是超經典的個案吧!
國際上現在都認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那這個中華民國算是滅亡了嗎??
如果沒有滅亡,那參加國際賽事又用”中華台北”這個名詞….
真的會讓人頭腦打結!
A不一定支持正名制憲,也可能認為繼續彼著中華民國的外衣沒關係。
DE那邊的問題可以改成「由誰統一?」,然後箭頭可以拉到C併入他國、D被PRC統一、E由ROC統一、H其他(例:建立世界政府)。
「A不一定支持正名制憲,也可能認為繼續彼著中華民國的外衣沒關係」–>如果那樣的話就是最後面的兩項FG而不是A了
我認為這第一個分線用括號註解「中華民國」為「(中國)」有誤導讀者的可能。雖然是稱述1945年當時的事實,但由於普遍台灣民眾對「中國」這詞有偏見,我建議把「(中國)」去處,有助讀者分析自己對台灣現況的了解。我第一時間就跑到A,後來才發現「中國」有它的影響力。
沒有強大國防一切理想都是空談
--國際法或相關規則只能當強者的藉口,不能扮演正義的守護神,台灣的生存乃依賴堅強的國防,因而必須拋棄募兵制。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雖獲多數票贊成,但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遲遲不肯宣布獨立。加泰隆尼亞雖然經濟發達且富裕,但因為無武裝且受到西班牙政府的壓制,主張獨立政黨領袖被逮補,加泰隆尼亞公投獨立已成為西班牙政治危機。另外,擁有武裝的庫德族雖然公投獨立,鄰近基爾庫克也聯合庫德族獨立,但是在伊拉克軍隊收復基爾庫克後,獨立聲勢受到影響。近期要求獨立兩個自治政府,因為缺乏強大武力與國際支持,獨立建國理想仍受現實環境折磨。
臺灣未來也可能面臨類似狀況。蔡政府為了緩和兩岸情勢,爭取周邊國家支持,自願當一個乖小孩,不斷對中國極權政府釋出善意,承諾維持現狀,以求得周邊國家的肯定。但是國防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基層士兵與軍官短缺,在整體軍力縮減下,軍力受到重大影響,面對國際可能施壓,與中國的威脅,應該重新思考現行國防戰略的內涵及優先性。
中國對台灣軍事武力行動的戰略戰術,不同年代差別不大。兩岸之間強弱攻防的戰略態勢,並無重大改變,中國對台海戰爭的假定仍維持線性思考,從電磁權、空權、海權的爭取,到本土登陸作戰。後因中國軍事科技能力提昇,發展出中國直接以飛彈或精準打擊的斬首行動,遲滯美軍介入台海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從台灣東岸進行突擊等行動方案。
在此情形下,我國軍事戰略即使在新政府上任後,主要內涵改弦更張的空間不大。原先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又調整成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順序雖不同,戰略構想也延續,考量以堅強固守的防衛,讓敵不敢入侵,形成有效的嚇阻效應。最新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也不是在追求戰爭的勝利,仍強調防衛性與重重阻隔。
制定軍事戰略就是希望打贏戰爭,雖然兩岸兵力規模懸殊,但台海戰爭從來就不限軍隊與軍隊的戰爭,必須結合多非軍事手段,以創造軍事戰場的優勢。如中國對臺統戰及三戰運用,就是希望在軍事作戰手段之外,強化非軍事手段運用,創造軍事作戰勝利態勢與條件。就臺灣而言,因為兵役制度變革使常備兵力不足,面對共軍數倍兵力的軍事威脅,同樣需要社會與全民的協助,建構強大的全民國防,才能產生嚇阻的效果。但是如果全民作戰意志分歧,全民國防仍難以達成。
台海作戰絕非單一局部高科技軍事行動,需透過海空遠距精準武力運用,延伸作戰縱深,把手伸出去打,期能贏得時間和戰略主動權。此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式,可以改變戰略態勢,爭取戰場主動的戰術運用。臺灣海空軍透過各種遠距精準武器實施先發制人,陸軍則結合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實施本土防衛的持久作戰,從抗敵入侵的防禦,轉為維護自由民主的存亡之戰,以此獲得國際社會支持與認同。
中國未來仍將持續強化軍事嚇阻手段,迫使臺灣接受其未來政治框架,在國際環境制壓下,臺灣不太可能採取攻勢性戰略與中國相抗衡,只好維持現狀。但即使維持現狀,也要堅強武力,目前兵役制度扭曲與軍隊基層的變動,加上年金改革的衝擊,需要政府大破大立的改革,停止募兵制的謬誤,重新架構一個改良式募兵制,充實基層,建構堅強戰術性反制武力,以掌握國家主權未來發展主導權。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675711
既然《和平無望》中國都敢莽動的對我們動武了……也就是說:不是他們死就是我們死了,不是嗎?
既然如此了,我們還需要考慮什麼人道不人道立場嗎?
日本福島事件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的意見及想法可能……撤離至少直徑50公里、至少數百年無人敢靠近!
一旦局勢緊張或是中國明顯蠢動了,我們立即宣佈……所有中長程飛彈都加掛《濃縮的致命核廢料》鎖定中國由浙江起至廣東沿海一線,只要一顆砲彈砲擊到台灣,我們立即全面重重回擊的反擊!
屆時還需要再打什麼海陸戰呢?我看他們那沿海一線誰不逃?誰還要渡海來台作戰?
不死而還能渡海的戰力肯定是寥寥無幾的!
剩下的只有空軍與二砲……台灣要防衛是不是也相對簡單輕鬆多了?
與其要淪為中國的禁臠殖民地,我們可以選擇最低代價的“國際唾罵與指責”……
決心才是能戰勝的關鍵!
世界僅存的氫彈在哪兒??
我的觀點是,台灣在中華民國對出聯合國,正式獨立。在此之前,中華民國雖已失去中國大陸的對內主權(治權),但在國際上,仍是中國對外主權的有效正權,此前台灣因中華民國而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主張台灣要從中國獨立出來是合理的。
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實質治理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完全失去對中國主權的代表權後,依憲法成為固有疆域為台澎金馬的國家,但對台灣的統治權仍有爭議,這爭議值到1990後的民主化,到1996以後經過幾次人民直選總統,並由幾次的政黨輪替,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人民自由意志下的主權代行者,至此卻歷對台治權的代行使權。
與其糾結在這種問題上
不如寫篇台灣怎樣才能有選擇權?
分清楚了立場能不能做到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當你寫這篇文章時你有想過
今天我要支持A 或B 現在統獨民調萬年不變 邦交國變少 台灣經濟看似近年景氣復甦
但是大型企業掌控在外國 移工勞力的需求一直攀升
在短期無法有所變化的情形下
我今天是要把台灣人分得更仔細互相對立. 還是要想辦法讓國力提升 能讓未來保有更多選擇?
從過去各國獨立歷史來看,獨立難道真的只是靠公投打仗這麼簡單嗎?
這就跟買房子一樣,
當你存款不夠,你覺得想辦法努力賺錢重要還是整天想有哪些房子可買重要?
把自己的偏好想清楚,釐清有哪些房子可以買(目標)、有什麼賺錢的方式和融資管道,以及買房過程中有什麼程序、牽涉到哪些鄰居或公權力執行單位,這些事情都是同等的重要。
釐清現狀可作為第一步
不過下一步要快點好好增強台灣的實力(各種實力) ,不要每次選舉又再釐清一次。
就像228的研究論點這麼多 結果每年又再同樣問題上繼續討論。不是不能討論,而是核心問題總要改了吧。不然那麼多研究是在做學術開心的嗎
以實然面來說,台灣已是國家,不論國際或國內的爭議有多麼大。
希望台灣繼續壯大!!
難道承認現在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就一定要跟統一掛在一起?就不能是另一個中華民國是否獨立於中國之外,然後才是否需要更改名稱,一開始的出發點的設定就跟現實混淆,選項太少,也就難以獲得真實活在台灣現實下的結論。
對,一定要。
因為「大陸地區」必須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之下,這是中華民國的憲法寫的,除非你修憲成功,否則主張中華民國不包括大陸就是分裂國土,只好用內亂外患罪治你了。
作者的路徑並無法提供下列思路:
二戰後直到現在台灣均屬中華民國領土
但是未來想走向國家正常化與正名制憲
我想這是上面J先生/小姐想表達的
的確有這種可能。
若要改的話可能要從下面拉一條線到上面
個人的想法似乎無法相容於文中的意見圖~
我的出發點是,國際承認與民意支持這兩者中起碼要有一個成立,才符合所謂的"政府",進而達致國家的定義,也才有所謂主權的概念。
從1949~1971,是中華民國(中國);
1971~1996,主權未定;
1996~現在,是中華民國(台灣)
中間的主權未定期間,即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1990s民主化有效自決(總統及國會代表直選)前
現在已經獨立,承認PRC是國家,不支持終極統一,但認為國家需正常化/正名/制憲。
也是一種分類方式。不過1971年之後我們還是有被國際承認呀!邦交國沒有全部斷光的,而且就算斷交,也還是有很多國家都維持著非官方的往來,蒙特維多國家公約裡面「與他國交往能力」是沒有受到影響。至於政府,在台灣的這個政府還是存活得好好的,所以應該不會受到退出聯合國的影響。
退出聯合國只是失去席次而已。
我是覺得如果把結果對調一下就可以做出一個類似(傳統上)台灣政治光譜的東西了
很好的关于台湾/中国国家资格演变的法理和认知分析,事实上49年以后中华民国就是个流亡台湾的反叛政府了,随后一些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认知改变导致台湾民间不同意见群体的不同解读,实在是很令人困惑的事情而且越拖越对立,不仅是台湾本身也包括两岸。
To Hao:如果從中華民國角度來看,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竊據中國大陸的叛亂團體呀!
老天爷\耶和华上帝\皇天上帝绝对不会使独派人士的强烈想望的台湾从大中华民国分别并独立出来!
天佑大中华!天佑大民国!天佑大中华民国!
我的想法是大中華民國一定會民主統一整個大陸!大陸一定會回歸大中華民國!
從1911~未來光復大陸後遷都到北平市的大中華民國永遠存在,只是國都遷都到臺灣省的陪都的臺北市的長期臨時政政府的1949~2020年間的時間太常了。
我支持大中華民國光復統一大陸。
謝謝您的歸納和蔡醫師的重整!
我想提供的淺見是:
1.增加歷史的縱深,搭配統治範圍的變化,或許有助於納入原住民族的觀點,並形成更完整的視角去看待「國家認同」。尤其是參照這篇文章:(慕容理深;http://elysii.net/16284)。
1915年或許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反應了「台灣全島屬於/被統治於日本」(也才有之後中華民國接收的依據),或者1895年“清帝國在簽訂馬關條約時並未統治整個台灣,而清廷竟在該條約中將「臺灣全島」「永遠讓與日本」。”甚至回溯至1874年、1684年清帝國所統治的範圍,以及清初“台灣「自古不屬中國」”、鄭氏王朝僅統治台南一帶的區域…等描述。
2.簡言之,是從「二戰後」「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嗎?」的提問,擴展為:在「哪一個歷史時間點」「台灣屬於誰」這樣的軸線,而能更看出國家/政權統治範圍的變動,反映出「台灣」這個概念的範圍變化。相對的,「中華民國」的誕生、統治範圍及其歷史,也是另一個軸線;不過那可能就更屬於歷史課程了。
3.甚至是「近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時間(19世紀?),「國家」概念的演進,也可形成一個並進的軸線去了解。同時也反應出在「國家」制度未進入台灣島時,島上生活樣態的繽紛與未知。而這些未被統治—-統一治理的各聚落,應該也是如今我們對於國家認同意見之紛雜或多元的另一股背景源頭。(國家不是必要的)
參照文章的標題與連結遺失了,補充如下:
百年紀念:台灣全島一統格局初成(1915) 慕容理深 http://elysii.net/16284
>>圖片:鯨魚旗是近幾年很常見的台獨圖騰。來源:陳致豪(老丹)。關於鯨魚這個圖騰,可參閱這篇文章。
這個圖說的第二個連結失效了><
謝謝熱心的讀者
我們發現原作者有寫詳細版本登在「故事」網站上,所以把連結更新了喔!
A,B,C,F,G這五個選項都必須修改現有憲法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國家
所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國家 這個詞條不能只擺在G這邊
Pingback:What does a “New Constitution” Mean for the “Status Quo”?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