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叡/Emory University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解讀民粹主義》
作者: 揚—威爾納‧穆勒
原文作者: Jan-Werner Müller
譯者: 林麗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7/31

What is Populism?本文為筆者的讀書筆記與摘要。

本書作者Jan-Werner Müller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這本小書有幾個目的,首先,他嘗試拆解、界定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提供一個在政治行動上辨識出民粹主義者/論述/政黨的具體方法;接著,他討論民粹主義對於民主制度的害處;最後,他提出一些自由民主主義者與民粹主義者交往的策略建議。在方法論上,本書雖舉出很多實際案例輔助討論,但比較是描述性或故事性的論述支持,並非系統性的實證質、量性資料。

一、民粹主義的定義

「民粹主義是一種特別的政治道德想像,是一種認知政治世界的方式,這個意思的設定是,讓道德高尚和完全統一的民眾(但我認為這最終是虛構的),來對抗腐敗或是在其他方面道德較差的菁英。」(p.57)

看穆勒對民粹主義的定義,可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儘管在穆勒的描述中,民粹主義是一種現象(empirical),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特徵,但他對民粹主義也同時帶有純然負面的道德評價(normative),認為民粹主義是壞的事情。第二,在穆勒的分析中,採用民粹主義論述的人、或民粹主義者,也就是「搞民粹」的主體,是政治人物、政治領袖或政黨,而不是一般人。

延伸閱讀:台灣充滿民粹嗎?談「民粹主義」做為名詞和形容詞

二、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

1、批判菁英以及現存政治制度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菁英和制度(或翻譯為建制)是腐敗的、不道德的、意圖不正當奪取(廣大人民的)利益。

2、反多元主義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真正的人民」的意見、聲音、利益。其他政黨或反對者的宣稱都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民意。民粹主義會聲稱,他們掌握了「真正的人民」象徵性代表地位。

3、區分真正人民的邊界

民粹主義者會區分出誰是「真正的人民」(因此透過他們的代表來發聲、行動),誰不是真正的人民,而是「人民的敵人」(因此這些人與他們意見不同,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些人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人民的發聲和行動)。這個邊界的區分,並不是基於實證經驗,而是道德上的界定。因此,民粹主義者必然會具有某種排他性的認同政治傾向(不過反過來說,認同政治、討論共同體的成員與邊界,不一定就是民粹主義)。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的「同框」條件,很適合拿來對照(他這邊主要的訴求對象是其他陣營的政客,但是不是也有區分人民敵人的味道在呢?)。來源:柯文哲臉書專頁

三、其他與民粹主義相關的理論脈絡

1、民粹主義並沒有核心政策內容

除了前述的基本特徵以外,民粹主義者之間,並沒有一組共通的實質政策內容,因此左派或右派、保守或激進、不同宗教教派、民族認同者,都有可能是民粹主義者,採取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行動。

2、代議民主的前提

本書定義的民粹主義,是存在於「代議民主政府已經存在」的國家之中,若沒有代議民主存在,那可能只是單純的極權或獨裁而已。雖然民粹主義者常動民主制度的歪腦筋,想要這裡改改法律、那裡修修憲,以便擴張自己的權力,但少有民粹主義者會直接宣稱反民主、主張廢除所有代議民主(選舉)制度,因為民粹主義最終還是以某種人民集體利益為訴求(只是認為:民粹主義者最懂人民的真正利益)。民粹主義者並不反對代議制,只是會去反對不是由他們自己掌握的代議制,因此作者認為:「民粹只存在於代議制度」(p.204)。

3、「人民有共同利益」及「政治行動者完全代表」的假設

民粹主義者的宣稱中,隱含了人民整體能夠歸納出一個「共同利益」的假設。而且這個「共同利益」,能夠透過一個政治行動將此共同利益轉化為政策加以實現。民粹主義者本身,就是去代表人民實現此政治行動的代表者(可能為個人、政黨、組織行動)。此政治行動並不需要人民的實質參與,只要人民授權委託給他們去執行就好(此點為民粹主義與盧梭政治共同體理論中的General Will的主要不同,p.70)。

4、民主政治人物與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不同(p.85-87)

民主的政治人物是假設性地代表人民(因此可能會做錯事,也會接受修正);民粹主義人物是象徵性地代表人民(因此絕不會犯錯)。民主政治人物認為人民不可能被完全代表、多數派可能是錯的、相反的意見也可能是合法的;民粹主義人物認為人民可以被完全代表、具有一個同質且真正的意見、相反的意見都是猵狹、腐化、非法的。

5、民粹主義者的無敵論證

或許有人疑問:如果民粹主義者掌權了權力,他們不就變成政治制度的掌控者、成為自己一直批判的政治菁英(基本特徵1)?不會,即使掌權,他們也不會批判到自己,因為民粹主義者會持續宣稱「危機」仍然存在,「人民的敵人」的陰謀仍處處危及國家,所以他們會代表「真正的人民」,繼續與之奮戰;因此儘管掌權了,民粹主義者仍需要持續在道德上分化「真正的人民」與「人民的敵人」。

四、民粹主義者掌權時的主要治理技巧

1、國家殖民

採用各種立法或行政手段,削弱原本民制度中的權力分立,試圖讓自己的個人或政黨影響力延續下去。例如修改任期、修改憲法、修改公務員甄拔方式(選自己人進入行政體系中)、修改法律中對新聞報導的限制(傷害秘密、顛覆國家罪、更寬鬆的逮捕起訴條件)等。

2、大眾侍從主義 Clientelism

侍從主義指的是「菁英為了取得大眾的政治支持,而從事的物質或非物質利益的交換(p.109)。」例如以各種名義直接發錢給大眾,或是他們定義中的「真正的人民」群體,建立政治互惠關係。

3、採用歧視性法律待遇

「只有某些人應該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那些不屬於人民,或在這件事情上,那些被懷疑積極從事反人民工作的人,都應該被嚴厲對待(p.110)。」換言之,法律隨執政者曲解,為其偏好而服務/對付「真正的人民」或「人民的敵人」。因此,民粹主義者會打壓公民社會,嚴厲對待批評他們的公民社會團體和NGO,指控他們是外國勢力的陰謀,或直接把他們形塑為「人民的敵人」,因為若有人攻擊民粹主義者/政黨,就等於是攻擊全體人民。

當然,這三類治理手法並不是民粹主義者的專利,歷史上的民主或非民主統治者都會使用,但最不同的地方是,民粹主義者往往是公開地、以民主/人民之名,理直氣壯地使用這些手法。

五、自由民主陣營應怎麼面對民粹主義者?

1、不屑一顧是不行的

自由民主支持者有時會採取一種,認為與民粹主義者已經沒什麼好說了的態度應對民粹主義者的攻擊,但穆勒認為這無助任何事情改善,反而只是更加助長了民粹主義者的論證:「你看(這些所謂自由民主菁英),他們就是對我們真正人民的訴求不屑一顧,果然他們就是腐敗的、只在乎自己利益的壞蛋」。確實,對於社會問題失能的政黨政治,正是民粹主義近年興起的重要背景因素,民主政治許下人民能夠統治自己的諾言,但政黨政治顯然常常背棄人民、無法反映民意,這時人們不投向民粹主義還能投向誰呢?而且,如果自由民主陣營將民粹主義者斥為錯誤、不屑與之對話互動,那麼,自由民主陣營似乎也跟民粹主義犯上同樣的錯:將民粹主義者排除於值得進行民主溝通、一起民主治理共同體的「真正的人民」之外。「與怪物對戰時,小心不要自己也成為怪物」。

2、對話的義務

因此,穆勒認為,不論民粹主義者再怎樣錯、再怎樣壞,只要他們沒有違反法律(如煽動暴力),自由民主陣營仍然有與民粹主義者對話的義務(p.173-74)。

3、理解民粹主義的用處

去理解、分析民粹主義,可以去探知社會中哪些人的利益和偏好沒有被現行的代議制度良好代表,因此受到民粹主義者的吸引。換言之,可以去「發現代議民主制度的缺陷是什麼?」(p.210)

小結及延伸討論(本部份由編輯所加)

作者穆勒在本書中,對民粹主義提出了清楚好懂的定義和觀察。簡單來說,民粹主義的共通點在於:跳過既有的民主程序,尤其是貶低多元主義和各種政治參與和競爭的重要性。不過,後續可以繼續討論的點在於,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正當性來源有可能會是不一樣的,例如有些是宗教領袖,有些是透過宗教進行動員但本身並非宗教領袖,有些則是完全地和宗教無關,這就必須仰賴不同的道德正當性動員方式(參見Chabal書評)。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供了七點摘要,做為全書的綜覽:

1、民粹主義並非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環,也不是一種民主的病因。它是代議政治運作下的幽暗面,民粹主義並非反對代議的原則,而是宣稱只有自己能代表人民。

2、民粹主義的特徵是反對菁英、反對多元主義,但並不是所有反對菁英和反對多元主義的人都是民粹主義者。他們通常會聲稱其他的政治參與者是不具正當性的,也會聲稱不支持他們的人都不能算是人們的一份子。

3、民粹主義者不在乎人們意見的形成過程,也不在乎一般大眾所能形成的、對於共有財(common good)的偏好,他們主要就是想要聲稱代表真正的名義,並時常以沉默大多數、真實民意等用語來反對民選的官員。

4、民粹主義無法達成更廣泛的政治參與。很多時候像是公投的手段只是要拿來印證自己的政策偏好,而非促成討論。

5、民粹主義者的統治狀況常常會伴隨著打壓公民權益、減少對公共事務的討論。許多民粹主義政治人物很喜歡去修憲,以達成排他的目的。

6、民粹主義應該要被譴責是破壞民主政治的原因之一,但這不代表我們就要在公共討論當中,去排除民粹主義政客和其支持者。他們所提出來對現狀體制的批判,都應該要被認真地討論,但不代表我們必須同意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或者解方

7、民粹主義提出來的問題該被認真看待:部份的人民並沒有被適當地包含在政治體制內,他們的聲音往往被忽略。代議體制的缺失和改正方式,是所有的民主政治支持者都應該認真討論並改善的議題。


菜市場政治學延伸閱讀

What is Populism?《解讀民粹主義》摘要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What is Populism?《解讀民粹主義》摘要

  • August 26, 2018 at 8:35 am
    Permalink

    時代力量?還是邪惡力量?

    為了讓台灣社會大眾看清柯文哲的真面目,前立委羅淑蕾、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小姐、台北市市議員王世堅,都曾以不同方式指出柯文哲很「邪惡」!

    時代力量多數支持者是年輕一代,是「反兩岸服貿協議」之後的新興政治勢力,近日卻向「兩岸一家親」髮夾彎,並對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了看似合乎台北市城市定位邏輯的四個時力歪問!

    第一個時力歪問:過去馬郝市長,是在與中國城市交流的架構下推動了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那麼柯文哲若在年底當選連任,接手過去馬郝市長的雙城論壇,做了怎樣的檢討與重新定位?這不是邪力歪問,什麼才是邪力歪問?時代力量難道不認為,若邪惡力量柯文哲連任台北市長,不會將「一中」換裝為「一家親」,披上「兩岸一家親」的外衣,續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嗎?

    第二個時力歪問:過去馬郝時代,係以犧牲自由與人權的代價來換取與中國城市的交往,若柯文哲連任台北市長,是不是會加強管控與把關?這不是邪力歪問,什麼才是邪力歪問?時代力量難道不認為,若邪惡力量柯文哲真的連任台北市長,崇拜毛澤東強人威權領導的柯文哲,不會讓台灣的自由與人權更加倒退嗎?

    第三個時力歪問:與中國的城市交流,是否有新的策略調整?哪些國際城市是台北新的重點結盟城市?這不是邪力歪問,什麼才是邪力歪問?時代力量難道不認為,若邪惡力量柯文哲真的連任台北市長,與中國城市的交往,不會改「結盟」為「結親」,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策略架構?與中國大陸如:北京、南京、上海、重慶…等一級城市互動,台北市難保不會有由「結親」變「和親」的交往關係?

    第四個時力歪問:未來4年城市外交與國際布局的願景為何?這不是邪力歪問,什麼才是邪力歪問?時代力量難道不認為,柯文哲說過兩岸就像是床頭吵床尾和,若邪惡力量柯文哲真的連任台北市長,未來2年台北市與中國大陸是不是會有更緊密的關係?是不是要談「夫妻復合」的條件,以換取北京對柯文哲競選中國台灣特首的支持?

    台北市不僅是台灣的一個地方城市,是六都之一,也是北部雙北市重鎮,更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城市,所以相較台灣其他城市,當然是更具政治意義,時代力量怎麼會說不要再關注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政治主張?

    從柯文哲過去在台大醫院設私帳到不久前國安會講稿的羅生門,嘴說公開透明,其實是最迴避監督的政治人物。難道,時代力量連反黑箱的核心價值也要拋棄?難道,只為了一場年底地方選舉,時代力量就要為邪惡市長柯文哲來轉移焦點甚至尋求解套,難道時代力量也淪落成為邪惡力量了嗎?http://www.storm.mg/article/480965

    Reply

Leave a Reply to Conan Yang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