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

 

 

書名:《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  (1893-1952)》

作者:莊嘉穎

譯者:鄺健銘

出版社:季風帶文化出版

連結:博客來誠品三民季風帶

 

 

※本文是《建國與國際政治》一書的編者導言節錄。

 

近年香港與台灣的政治共振,皆源於中國大陸。從中國大陸角度看,港、台「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外國勢力」不得介入港、台事務,不得干預「中國內政」,因為「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國家安全立法是一國行使和維護主權的體現, 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通例……無論是普通法國家還是大陸法國家,都制定有國家安全法,或在其法律中明訂條文防止和懲治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二〇二〇年五月言論)

 

「外國勢力」vs. 主權國家——是敵是友?

 

中國官方言論對「主權國家」的理解,或可以三點概括:第一,「主權國家」是「自古以來」都一直存在的政體形態;第二,「主權國家」必定與「外國勢力」相對立,「外國勢力」必定會危害「主權國家」之發展;第三,於國際體系之中,「主權國家」擁有無上權力。

在全球化時代,新加坡政治學者莊嘉穎所著的《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下稱《建國與國際政治》),是每一位公民都需認真閱讀的著作。《建國與國際政治》指出,以上中國官方對「主權國家」的理解,其實都屬迷思,有違歷史事實—— 第一,「主權國家」其實只是近代產物,在此之前,政體形態繁多,故此莊嘉穎在書中探究「主權國家」漸於各國之中成為主流政體形態的部分,值得重視;第二,《建國與國際政治》比較中國、印尼與泰國三國的主權國家確立進程,當中以中國案例研究為主,印、泰案例研究為輔。顯而易見,這三國國情不盡相同,但三國案例的共通點是,外國勢力乃維護三國國家領土與外部自治乃至中央政府權威的重要助力(下文會詳述)。民族主義運動甚至需要借助外國勢力支援以進行,於泰國案例,更是先有國,才後有充滿民族主義色彩的國族意識;第三,《建國與國際政治》的要旨,是梳理建國與外國勢力的關係,某程度上,書中理論所指的民族主義論述迷思,亦可被用以描述與解釋中東、香港乃至台灣這類處於大國之下的政體處境。本土與國際政治總是環環相扣,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理應深明這一點。

 

民族主義的三大迷思

 

 

圖片來源:Rare Historical Photos

 

《建國與國際政治》是一部梳理近代國際關係史,重構基本政治概念的讀本。書中內容,可以三點介紹: 第一,外國勢力,可以是主權國家成形背後的重要推力。以上中國官方論述認為,外國勢力與建國必然處於對立關係。這種理解假設,外國勢力介入一地本土政治之時,只重追求絕對控制權,視目標政體為附庸。但這種假設其實不具說服力。書中之所以以近代中國為主要研究案例, 是因為近代中國實為觀察外國勢力與建國力量如何互動的理想實驗場。於近代中國,在華外國勢力眾多,英、美、法、德、俄、日比比皆是。這些外國勢力固然各有盤算,但在介入中國政治之時,這些外國勢力的決策思維大同小異――一眾外力於全球擴張勢力之時,都需要思考如何在各地域妥善配置有限的資源。各個西方外力同樣認為,對國家發展而言,歐洲局勢較亞洲發展重要, 故此即使這些外力在華擴張勢力,意欲介入中國本土政治,外力都會思考以最少資源得到最多在華利益之法。

正因為一眾外力於國內乃至歐洲都不無各種政經包袱,在介入中國政治之時,外力著重的是制衡而非講求絕對控制。外力制衡的對象有三:一,其他在華外力對手;二,可作本土政治盟友的中國地方力量;三,同樣可作本土政治盟友的中國中央政府。制衡的目的,是為控制介入中國政治所需的成本。對外力而言,要實現制衡目標,很重要的一步,是維護中國中央政府的權威,將之籠絡。這個策略的好處,是鞏固中國中央權威,有助防止任何一方在華外力獨大, 進而獨占中國利益。可以說,要制衡在華外力對手,便先要鞏固中國中央政府權威。支援中國地方勢力的用意,是為制衡中國中央政府,使之願意配合外力,保障其在華利益。中國地方勢力之發展依賴外力支援,因此一旦外力發現地方勢力或會危及中央政府之地位,便會以中斷支援壓制地方勢力。在此脈絡下,地方勢力以爭奪中央政府權力為目標,而非專注於各據一方,故此即使在二十世紀初,於外力影響下,中國處於邦聯狀態,國家也未至於完全分裂。

外力甚至會為中國中央政府提供各種支援,主動撤銷在華特權,容讓中國外交自主,方便自身以最少資源維持在華利益,這都為中國建立主權國家鋪路。縱使日本為亞洲強權,其歐洲包袱顯然不及其他西方外力, 但日本作為後起強權,也不免受制於其他外力阻止任何一方獨占中國利益的意願,在頗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也不能不以間接方法擴展其在華勢力。直到二戰後,於國共內戰,外力蘇聯在華北為中共提供土地與物資,為中共提供生存空間,是中共能夠建政的重要成因。

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民族主義理論往往傾向認為,主權國家之確立,是民族主義者成功動員,驅除外力的結果。換言之,外力與民族主義力量處於零和遊戲關係,但在現實世界中, 民族主義興起與建國之間的因果關係不盡如此。《建國與國際政治》所研究的中、印、泰案例皆顯示,民族主義力量或則隨外力支援而生,繼而變得繁盛;或則被用以鞏固主權國家之構建。在印尼建國之前,外來統治者都需培植在地政治盟友,以維持其統治。例如,在二戰期間,日本仿傚荷蘭統治者,透過民間組織,走入群眾,以鞏固其管治。於此時期,日本招攬蘇卡諾(Sukarno) 與哈達(Hatta)等著名印尼族主義運動領袖,以嘗試將印尼民族主義力量為己所用,將之變為能夠正當化外來統治的工具。二戰後,蘇卡諾等民族主義領袖宣布印尼共和國獨立,並沿用日治時代管治模式(包括其軍事管理架構)建國。

 

圖片來源:2bangkok

 

在泰國案例之中,民族主義論述的迷思更為明顯。從二十世紀初至二戰後,一眾外力都認為,介入泰國政事的機會成本偏高,這為泰國主權國家及早成形創造了空間。泰國甚至是在英法兩國技術支援下,開設軍政部門,建立新的現代化中央軍隊, 並由此瓦解境內敵對地方勢力,進而鞏固中央政府權威。在此脈絡下,於二十世紀初,泰王拉瑪六世以國家力量利用傳媒與教育系統,建構境內民族主義意識,「國家―宗教―國王」三為一體進而成為泰國民族主義的核心內容。可以說,於泰國建國歷程中,民族主義意識之建構與傳播, 其實是在外力支援下,泰國權力精英用以集權的產物。

第三,在歷史之中,主權國家並非唯一政體形態,以主權國家方式建國,並非完美無瑕。《建國與國際政治》書內第一章比較歷史中各類國家形態的圖表相當精彩。按莊嘉穎的梳理,地方政體形態可概分為帝國、城邦、附庸國、邦聯、城邦聯盟、主權國家、殖民地等類別,不同政體形態的領土自主度、外部自治度、中央集權度各異,這為我們的國家想像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思考框架。民族主義者總會認為,帝國與以民族國家姿態示人的主權國家相對立,前者象徵邪惡,後者象徵正義。但我在年前出版的《港英時代》增修版新終章〈從全球史視野看九七之後香港管治模式轉變〉已指出,這種概念二分並不嚴謹,近年各國域內分離主義運動此起彼落,更能印證這一點。

從全球史角度看,帝國與民族國家其實有一體兩面之關係,帝國擴張其實是民族國家發展的內置環節,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國等案例皆如此,何謂帝國領地,何謂國家領土, 當中界線其實非常模糊。例如原為英國一部分的愛爾蘭,其管治方式成為後來的印度殖民管治模式之原型;曾被認定為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向來被法國官員視為「法國的延伸」;也有學者以新疆為例,將中國視為「民族帝國」而非「民族國家」。可以說,帝國是否真正意味邪惡, 其實視乎被預設象徵正義的「民族國家」如何建國,從中我們應當反思「主權國家」這種政體形態有何潛在缺陷,為何如此,以及我們如何能從歷史中各類政體形態得到靈感,思考如何彌補主權國家的缺陷。

 

主權國家與日常生活

 

法國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以研究國家權力聞名於世。按他的梳理,國家以各種論述與知識,建構民眾的「生活常識」,進而將國家權力延伸至每一個角落。在二〇二〇年全球疫情期間,傅柯的觀點變得更具啟發性。由此角度看,對每一位公民而言,何謂「國家」其實是很在地的問題,《建國與國際政治》其實是每位公民皆需認真閱讀的讀本。


民族主義延伸閱讀: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 February 16, 2021 at 12:14 pm
    Permalink

    沒有老蔣台灣早被中共赤化 真是這樣嗎

    長久以來,許多國民黨人常說,如果當年沒有老蔣收復與保衛台灣,台灣早已被中共赤化,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真的是這樣嗎?

    國民黨人說,1949年10月的古寧頭大捷、金門保衛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亦是中華民國國軍在內戰後期的敗退過程中的首場勝仗,使臺灣局勢暫時穩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尤其廈門戰役,中共僅派一千多名部隊就收服了十萬名國府部隊,讓葉飛因此志得意滿,以為蔣軍根本不堪一擊,卻不知金門已經部署孫立人在台所訓練的201師精銳部隊,還有根本博等日本退將的幕後指導,準備修理他們。

    葉飛(1914年5月7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葉啟亨,男,福建南安人,生於菲律賓呂宋島奎松省地亞望鎮一個華僑小商人家庭,菲律賓名字叫西思托·麥爾卡托·迪翁戈。四歲隨家人回中國廈門讀中學,十八歲加入共產黨,曾參加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之一,也是唯一一位由海外歸國的高級將領,文化大革命時也遭受迫害,後來被平反。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葉飛不過才35歲,就被老毛封為上將,當軍團司令,真可笑。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十萬名部隊被中共接收,實在有夠孬種,難怪被葉飛等中共將領看扁。

    中共利用這些投降部隊攻擊金門,可真是一石二鳥之計,反正贏了最好,輸了也沒也關係。其中有不少東北與淮海戰役投降的國府部隊,後來都被調去打韓戰,還給他們戴上人民志願軍的高帽子,實在真夠陰狠。

    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嶝、小嶝、澳頭等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因為他們船隻同被風浪吹到古寧頭,也就是孫立人201師所駐守之處,註該他們倒楣,畢竟孫的部隊是真正的虎狼之師,與老蔣嫡系部隊截然不同。

    幾天後,行政長官陳誠蒞臨進門視察,發現許多共軍所中要害都是頭部,可見孫立人部隊之厲害,至於胡連與湯恩伯之部隊,根本都沒有訓練,許多是半途抓來當兵的老百姓,引起中國大陸很多民怨。如果沒有根本博的幕後戰術指導與孫立人部隊的支援,金門恐派守不住,日後老蔣卻迫害孫立人,真是忘恩負義。

    1958年,中央決定炮打金門,毛澤東仍點將葉飛將軍指揮。其時葉飛已任福建省委書記,福州軍區司令員職由韓先楚將軍接任。1958年9月7日,美艦基於共同條約為蔣艦護航,往金門國民黨守軍運送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此時若炮擊金門,難免傷及美軍,引發中美大戰。

    葉某立即請示毛澤東︰「打不打?」毛澤東回答︰「照打不誤」。葉某又請示︰「是不是連美艦一起打?」毛澤東回答︰「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葉某又請示︰「我們不打美艦,但如果美艦向我開火,是否還擊?」毛澤東回答︰「沒有命令不準還擊」。是時,毛澤東指示均由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以直達軍用專線電話向葉飛將軍傳達。葉某聞之不解,恐傳達有誤,再請示︰「如果美艦向我開火,是不是也不還擊?」王尚榮回答︰「毛主席命令不準還擊」。

    葉某晚年回憶曰︰「當時美艦把蔣艦和運輸船夾在中間,和蔣艦相距僅二海里。所幸,我們一開炮,美艦就棄蔣艦於不顧,倉皇溜走了。」實在有夠大膽,美軍自然不願意承受無妄之災,因為保衛金門不符合其利益。

    其實當初美國原本勸老蔣放棄金馬,因為金馬離中國太近,離台灣太遠,但是老蔣就是不聽,企圖將金馬當反攻跳板,甚至將美國拉進來,這才是挑釁吧?幸好美國沒有中計,不想當老蔣的擋箭牌。

    平心而論,當年即使放棄金馬,中共不敢也無力攻擊台灣,因為當時中共攻擊金門時所搭的船都是自民間強徵過來的破爛漁船,登陸金門已經很勉強,何況台灣?台灣海峽比英法海峽寬兩倍以上,風浪又大,老共有何能力渡海攻擊台灣?縱使敢,那些破船能擋得住美國艦隊嗎?

    歷史檔案顯示,當時老毛曾求助蘇聯老大哥援助海空軍武器與裝備,但老史沒有答應,只希望老毛先協助金日成統一韓國再說,國民黨卻老是高估中共軍力與老蔣的能力說,當年如果沒有老蔣「收復與保衛」台灣,台灣早已被中共赤化,真是天方夜譚。國民黨以為中共使用那些破爛漁船就能橫渡台灣海峽?能與當年盟軍諾曼第登陸戰相比嗎?

    令人納悶的是,明明當時台灣有常勝將軍孫立人與其部隊駐守,對付葉飛這樣的無名小子應該綽綽有餘,為何老蔣或其他高層長官不派他去?是否忌妒他的才能,擔心他立功?當年孫將軍是唯一令日軍與共軍膽寒的人物,老蔣不會用人,只會用一些奴才,將孫將軍從東北戰場調到台灣當駐台司令,因此老蔣才會兵敗如山倒丟掉江山。

    老蔣逃難到台灣時,還問孫將軍台灣是否安全,孫拍胸脯保證,老蔣卻不知感恩,迫害孫立人,實在是小人一個。如果沒有孫的201師部隊支援金門古寧頭,金門守得住嗎?老蔣還敢到台灣嗎?孫對老蔣的忠誠非但沒有受到肯定,反而害了自己!

    總之,古寧頭戰役是孫立人之功。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6481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