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本文選自 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團隊所著《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從外交、制度、重大議題全面解析台美關係》第四章。

要談台美關係,就一定會提到兩岸關係,而在過去的研究當中,最常被用來解析美、中、台三邊關係的理論,即是「戰略三角」這個分析架構。戰略三角理論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提出的,原本是用來分析美國、中國、蘇聯之間的關係,後來由吳玉山和包宗和等學者引入台灣並依此衍伸,廣泛應用來研究美、中、台三邊關係。

所謂戰略(strategic)的意思是,各方行為者都是獨立行動,大家都知道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而且會依照對其他行為者的策略進行預測,進而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進行動作。在運用這個理論分析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各方行為者有沒有符合理論的預期來做出相應的決策。然而,在實務上,這個戰略三角理論卻常被誤用;例如我們常看到有人說美、中、台關係最好維持「等邊三角形」,又或者是很多人說台灣不可以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這些說法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都是在講說台灣不要「太親美」。到底這樣的誤解是從哪裡來的呢?

 

認識戰略三角

要分析所謂美中台關係「等邊三角」的謬誤之前,必須要對這個理論的原型有一些基本了解。羅德明的戰略三角理論是從三個國家之間的「友好」或「敵對」,來看他們彼此的關係及行為。戰略三角有以下四種型態:

 

(1)   三邊家族型(Ménage à trois):三方皆為友好關係。

(2)  羅曼蒂克型(Romantic):有一方同時與另外兩方保持友好關係,但另兩方之間互相敵對。

(3)   結婚型(Marriage):其中兩方維持友好關係,同時與第三方交惡。

(4)   單邊否決型(Unit-veto):三方皆為敵對關係。

 

在三邊家族型的狀況下,三個行為者彼此都是「朋友」。在羅曼蒂克型的狀況下,有兩個行為者互相敵對,此兩者被稱為「側翼」,另一個行為者與敵對的兩方維持友好關係,所以是三邊關係的「樞紐」。在結婚型的狀況下,其中兩方維持友好關係,互為「夥伴」,而另一個行為者同時與身為夥伴的兩方交惡,成為「孤雛」。在單邊否決型的狀況下,三者的關係都不好,三方互為「敵人」。

在戰略三角關係當中,每一個角色獲得的效益不一樣,而每一方都會想辦法往好一點的方向前進,因此會有與另一方改善關係的動機。對此,學者包宗和提出:樞紐的效益大於朋友,夥伴的效益大於側翼,敵人的效益大於孤雛。

 

 

出處:《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頁109。

中美等距、等邊交往?戰略三角的盲點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已經邁向了大國之間競爭的關係;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霸權,而且世界上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都認知到,中國正在影響區域及全球的和平及穩定。不過在這樣的時刻,仍然有很多人宣稱台灣不要選邊站,要維持與美國和與中國的等距關係。尤其在台美關係有明顯的進展、升溫的過去幾年,有更多人表示台灣必須要與美中維持「等距」。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若我們單純從理論出發,前面提到,戰略三角理論認為每一方行為者都想要讓自己的角色在三邊關係當中變得更好,不管是處在哪一個三角關係當中,都會想要再更提升自己的角色與地位。那麼,先讓我們看看所有的角度:

 

(1)   如果現在是三邊家族型的關係,就會有人說,我們要維持等距交往,不得罪美國或中國任何一方。

(2)   如果現在是羅曼蒂克型關係,美國為「樞紐」,與台灣和中國友好,台灣則與中國關係較差,那就會有人說我們要趕快改善跟中國的關係,讓側翼的角色變成朋友或者夥伴。

(3)   如果現在是結婚型的關係,在美中關係好的時候,大家當然會說台灣不要當孤雛,而在台美關係好的時候,就會有人說要台灣想辦法當樞紐或美中雙方的朋友。

(4)   如果現在是單邊否決型的關係,那當然更會有人說要趕快改善各方關係。

 

最有趣的事情在於,通常主張「美中等距交往」的人們,只會對台灣「太過親美」提出示警,但卻從來不去定義何謂「太過親中」。我們知道大家常根據戰略三角理論提出,與大國保持等比距離才是生存法則,要想辦法維持等距的交往,不能離任何一方太近。在國際關係理論當中,這樣的動作叫做「避險」(hedging),但是在這類的討論當中,我們卻常常看到論者只主張要對美國採取避險,沒有談到也對中國採取相同的避險方式。

 

圖片來源:Ettoday

 

其實,單從理論和實際狀況來看,戰略三角理論存在有一些盲點。

首先,所謂的「小國」在很多時候其實根本沒得選。台灣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很顯然並不是像美、中、蘇三邊關係至少在國力上有比較的空間;台灣在美中關係之間,屬於一個權力相對不對等的小國。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都是站在美國這邊,長期以來在經濟上以及軍事上,都和美國有很密切的關係。先不論在冷戰時期美國對台灣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現在台灣在國防安全上面,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就是美國(進口國防武器和技術的唯一外在來源國);在美中衝突之下,中國又對台灣一直有明顯的侵略意圖,台灣更是沒得選邊。

台灣和美國在軍事安全以及經濟上如此緊密連結的關係之下,其實不存在所謂「和美國保持距離」這樣的選項。因為在國際關係裡的「避險」,有一種不要太言聽計從、尋求其他平衡者的意思在,但台灣要平衡美國,難道要找那個明白說要侵略台灣的另一方(中國)來平衡嗎?或許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例如東南亞國家),可能會需要考量怎麼樣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台灣在面對中國毫不隱藏侵略意圖的條件之下,選項十分有限。

對台灣來說,當然樂見台美關係持續變好。然而,現在有不少人跟說台美關係「太好了」,應該要維持距離,但如果要與美國維持距離,在實際的政策上會變得相當奇怪;例如,我們應該要婉拒美方代表團訪台嗎?要停止向美國提出軍售需求?現在美國不斷和台灣開會討論「供應鏈重組」、經濟市場調整,我們應該要拒絕美方的善意嗎?所謂的等距交往理論在操作上,往往會推導出如此奇怪的結論。

另外還有很多人在運用戰略三角理論的時候,會把台美關係和兩岸關係視為零和的態勢。例如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台美關係太好了、兩岸關係太差了,所以應該要多花力氣來經營兩岸關係,至於台美關係則保持一些距離沒關係。」像是「七分親美、三分友中」這樣的說法,背後隱含的意思是說:如果拉一條直線,兩端以數字0和10來表達台灣在中美之間的關係,最靠近中國大陸的哪一端為0,另一邊則是10,表示最靠近美國的那一端。在這種觀點之下,台美關係的增強,就一定代表兩岸關係變差,反之亦然。像這樣認為不能夠同時促進台灣與美國,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似乎就是誤用了所謂三角分析之後的結果,更忽略了美中關係有時候會增溫,有時候會降溫的現實環境。這類的說法還隱隱然地把「兩岸關係變差」的因素歸咎在台灣和美國這邊,而沒有討論到中國方面的因素。

 

濫用戰略三角的疑美論者

 

撇開理論上的應用不談,更多時候人們做出這類「等距交往」的出發點,其實常常掉入「疑美論」的陷阱。疑美論者並不否認中國對台灣具有侵略野心,但通常他們究責的對象以及應對的策略,卻跟多數人理解的不太一樣。

一般來說,我們會看到這樣子的論點:美國一定會出賣台灣,不管什麼樣的友台政策,背後都不是真心對台(搭配的論點就是:美國都賣台灣沒用的舊武器;隨時都在談判當中把台灣當作籌碼),因此我們必須要小心提防美國。同時,這些疑美論者知道中國的武力威脅是存在的,但他們認為,中國已經講清楚了會在台灣走向台獨的時候出兵攻打台灣。他們同時間會假設,如果中國出兵,台灣一定會打輸,美國一定不會來幫忙協防台灣。所以為了求得和平,我們必須要聽中國的話。

本書當中有許多章節分別處理這些錯誤的論點。例如所謂台海有軍事衝突的時候「美國不會來幫忙」,這其實是源自美國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意即從不表明若中共動用武力的時候,美國會怎麼反應。如此作法目的是要嚇阻中國,並且不會讓中國覺得反正美國「一定會怎麼樣」,於是採取最極端的「豁出去」的這個選項而使用武力來侵台。美國的戰略模糊也是為了防止台灣領導人做出(美國人認為的)不理智決策。或者,美國也是會擔心台灣付出的自我防衛努力不夠,因此才不願意明講說衝突發生時會做什麼樣的反應。至於美國對台灣的幫助都沒用、軍事上都給台灣破銅爛鐵,這些論點大多背離事實。

其實戰略三角理論是一個很簡潔的分析架構,可以很簡單地描繪出三方行為者的一些重要考量。然而,這個理論無法提供三方互動下的更多相關脈絡,尤其是大國對小國的意圖,以及大國之間的互動關係。

以兩岸關係來說,台灣在馬英九總統時期和蔡英文總統時期採取的兩岸政策截然不同。馬英九總統的主要策略是「調適」(accommodation,通常指安頓、居住,用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上,則有主動進行迎合、為了對方調整的意思),盡量不要刺激中國,以換取兩岸關係緩和;蔡英文總統的主要策略是「嚇阻」(deterrence),加強自我防衛的力量,以增加中國使用武力的成本和困難度。當然,兩位總統不是只有採取一種策略,例如馬總統時期國軍戰備任務都是持續的,而蔡總統時期也不斷表達願意和中國方面多交流。然而,在蔡總統上台之後,由於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內容是說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先前馬英九時期認為台灣方面可以自己表述這個「中國」的意涵),所以中國方面主動地拒絕對話、切斷一切官方的聯繫,甚至用經濟方面來制裁。也就是說,中國方面並沒有給予蔡英文執政下的台灣,有任何「調適」的選項。

 

圖片來源:蔡總統臉書

 

主張要對中國多採取調適政策的人們認為,只要對北京採取妥協態度,在一些議題上面順應北京方面提出的要求(例如:承認「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那台灣就可以充份地發展與中國之間的經濟機會,並且讓國家的經濟福利最大化。但是讓我們再回到先前提到過的,戰略三角理論當中最大的不足在於:小國很多時候是無法決定大國政策的,也無法影響大國之間的關係。

在處理中國對台灣的侵略野心和各種滲透行為的時候,主張「美中等距交往」的人們,似乎沒辦法徹底回答以下這個問題:中共的這些行為會不會因為台灣方面的政策改變而有所停歇?更遑論,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就是「不會」(畢竟中國都持續對全球民主國家進行滲透了,怎麼會停止對台灣的各種統戰行為呢?)。過去在台灣採行調適政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因此可以獲得中國的允許或同情,而正常地參與國際組織,僅有非常零星的一些參與,更沒辦法因此而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甚至連簽署經濟協議都困難重重。

有些人的論點走得更極端,他們覺得中國方面對台灣的強硬言行,都是因為台灣和美國挑釁中國,只要台灣和美國不去挑釁,台灣就會安全了(有些極端親中的人們甚至主張,台灣購買軍備都是在刺激中國)。但是問題在於,台灣不管做什麼事情,中國都是一味打壓到底。從中國的標準來看,似乎台灣不管做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被歸屬於挑釁行為。

 

美中等距論點的目的

 

總結來看,有許多人拿出最常被學者們拿來分析美、中、台關係的戰略三角理論,然後講說台灣應該要「美中等距」才能獲得最大利益。但細觀之,實際上這樣的論述常常只是要表達台灣應該「遠美親中」。這些論述常常搭配了「疑美論」,講說美國隨時會放棄台灣,並且稱美國對台政策會讓台灣一起惹怒中國。很多時候,這樣的論點也會搭配指稱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台灣無法與之抗衡,所以最好不要惹中國不開心。這些論點常在媒體界流傳,甚至連知識圈菁英們也常常在說,他們只差沒有明指台灣應該要跟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來對付美國。

正因為台灣的對外政策直接受到美國和中國的互動影響,所以我們必須要嚴肅以對這些論述。認清楚哪些國家是「理念相近」的國家,並做好萬全的準備去面對獨裁國家帶來的威脅,這才應該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功課。

 

 

戰略三角是「等邊三角形」嗎? 談「戰略三角」理論如何(不)適用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戰略三角是「等邊三角形」嗎? 談「戰略三角」理論如何(不)適用

  • April 7, 2023 at 9:24 am
    Permalink

    1.戰略三角的理性分析與以「理念相近」的認知分析,分屬不同層次的分析,硬將二者併同結合闡述,不容易啊!
    2.假設小國無法影響大國決策,當美中「合」時,台灣如何自利較無疑義;但當美中「競」時,台灣對美中的「2好1壞」、「1好1好」或「2好1好」的選擇,其實也並不難,問題在於美國拒絕了後二者。
    3.政治家不同於政客,在於前者可以讓台灣選擇「2好1好」。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