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政治學、大家出版
書名:《臺灣總統選舉》
作者:小笠原欣幸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大家出版
※以下為訪談內容
小笠原教授您好,拜讀完您的大作《臺灣總統選舉》,覺得實在是收獲非常豐富。很佩服您長期投入在臺灣選舉研究當中,而且對於臺灣政治的掌握如此深入,您的研究態度和方法都是我們學術研究者的榜樣。以下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您。
1、對於被臺灣媒體奉為「神人級」學者,老師有什麼感想?老師為什麼會想預測選舉結果?這是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或是副產品?
臺灣媒體和網友都說得太誇張,還是感謝大家關心我的研究。
海外學者研究臺灣的選舉,當然要從整理過去選舉結果開始。另外,我找臺灣的選舉專家請教他(她)們的看法,同時也在基層進行採訪活動,逐漸了解臺灣選民的想法。隨著累積經驗,想到應該可以運用數字呈現選舉情勢,於是開始預測總統及立委選舉。進行預測的時候,還是依靠過去選舉的得票數及得票率,重點是要判斷每個縣市以及每個立委選區的選情,算出對比上一屆選舉結果的變化幅度。對我來說,選舉的預測是分析選情及了解臺灣政治動態的副產品。
然而,我的重點不是預測誰當選,而是主要候選人的得票率。如果我預測兩位候選人競選的最後階段為50%比50%,然後選舉結果是51%比49%的話,我會認為我的預測是成功的。我的目標為把得票率誤差控制在二、三個百分點的範圍內。
2、請問您覺得臺灣政治裡面最為「異常」以及最為「有趣」的現象是什麼?
我觀察臺灣的投票行為多年,感到「有趣」的現象,本書中整理為:「我最大」、「居上位者」及「阿莎力」。因為臺灣民眾都認為「民主化是自己親手建立的成就」,每個人都為此感到驕傲,所以選民意識很強,就是「我最大」。但是另一方面,臺灣民眾也受了傳統的家長制國家觀念的影響,因而有著「居上位者(政府)應該要照顧居下位者(民眾)」、「有事上面的人會扛」的想法。這種「居上位者」的觀念,與「自我責任」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政治觀,容易造成民眾對政治人物的過度要求。而且臺灣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態度相當「阿莎力」,只要政治人物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馬上就會想要換掉。就算是原本大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民眾翻臉的速度也會很快。因此,常常造成臺灣政治的搖擺。這三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臺灣式民主政治」(請參照本書終章,頁441)。我還要觀察這「有趣」的現象將來如何發展。
3、雖然專家學者(包含老師在內)對於臺灣的選舉已有非常多精闢的學術研究,但是對於一般選民而言,即使不了解這些成果,還是認為自己可以判斷怎麼投票。老師認為本書有什麼樣的觀點或資訊,可能是一般選民應該參考的?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影響臺灣選民的選擇,只是想分析臺灣選民選擇的結果。這種研究本質上是給專家們參考的。儘管如此,臺灣的總統選舉吸引臺灣內外關注,通盤分析選舉過程、結果、關鍵因素等綜合性研究(我希望)還是可以有益於一般選民參考、討論、省思。
4、您在書中提到,要觀察臺灣政治以及研究選舉,很多時候是必須要直接和地方上的人物或者競選團隊裡面的人物來談。直接和他們交流,可以了解許多選戰的「陸地作戰」部份,不過,在選戰的「空中作戰」部份,例如選舉文宣、網路宣傳、形象塑造、媒體等方面,您認為和陸地作戰之間的互動是怎麼樣的?
本書第一章的「觀察總統選舉」(頁85-86),我提出總統選舉在不同階段的觀察重點。進入選戰的中期之後,「空戰」是否會影響「陸戰」,可說是選情評估觀察的一大重點,因此網路上的動態追蹤及活動現場的實際觀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小笠原教授的照片。來源:個人網頁
5、您覺得這幾年(至少2015之後),臺灣的政治市場在媒體傳播以及網路生態方面,跟以前相比出現了許多改變嗎?以前也會有資訊戰和認知戰(假訊息)這樣的事嗎?在農村、非都會區的選戰,媒體以及宣傳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
九○年代末期我就已注意到耳語在台灣農村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民眾傾向相信鄰居朋友講的話。另外,我發現在農村,廣播(收音機)的影響力也很大,有可能比報紙和電視台新聞還要大。後來網路發達,大家都有手機,透過手機社交群組,傳統的耳語傳遞變為更快、更廣泛。我覺得,雖然管道換為高科技產品,但是功能還是一樣。假訊息變得更厲害,如何控制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6、2012年蔡英文曾經提出一些關於社會正義的競選政見,這被某些學者認為是史上首次以社會正義議題為主打的競選政綱,不過,您提到說當時這些議題並不明顯,也不足以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顯然九二共識和中國因素的威力仍然是比較大的。那麼,在2016和2020這些社會正義的議題是如何發酵的呢?還是跟以前一樣都被中國因素全部蓋過去了嗎?只要中國因素存在,社會正義相關議題就不可能做為主要的競選主軸嗎?
本書第一章的「總統選舉的交鋒議題」裡,我詳細地討論選舉議題的「內在因素」。如果候選人不能提出經濟社會政策的話,當然會影響選戰,但是,關心社會正義相關議題的選民比例不佔多數。我還是覺得中國促統壓力增強的情況之下,一般經濟社會政策並不能做為主要的競選主軸。
7、承上,您如何看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以外的小黨們的發展?為什麼他們無法籍由社會正義的議題、在貧富差距這麼大的狀況下,獲得穩定的支持度?對照日本來看是否也是如此?為什麼年輕人們感到失望與無助,但主要政黨卻無法在社會正義與重分配的議題上面有所回應?
我覺得第三勢力有發展的空間,那也符合臺灣社會多元化的走向。社會正義的議題勢必會受重視。我認為小黨將來在地方議員選舉的複數選區會增加席次,有可能逐漸影響到地方政治生態。但是,到了中央層級選舉,第三勢力還是會為大框架所困。
8、我們菜市場政治學網站的主要宗旨就是提倡「科普」的知識,但說真的,這樣的努力似乎並不容易找到更多學術同行來響應(畢竟大家平常都太忙了)。您平常固定會寫評論文章,也有自己的網站,請問您覺得寫評論文章(讀者是一般人)和學術文章,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動機讓您開始寫評論文章?是為了促成更多討論,傳達自己的論點,還是什麼原因呢?
我在日本發表論文、網路評論以及演講等學術活動,主要是為日本的研究台灣的專家們提供專業資訊和分析。如果能夠提供參考資訊給學者、媒體人、官員,以及在各種領域跟臺灣有接觸的人員,透過他(她)們的言論,這些資訊就可以逐漸擴散到國內知識分子的層面。雖然不見得會有直接的效果,但是,長期來看,會有正面的作用,我是如此期待著。
10/23 陳立委被罷免後,對於民主社會裡的「公民意識」如何凌駕資本力量?亦即公民在訊息的接收上如何不被有錢者搬弄風向?對此問題產生困惑。
也同時疑問著,比較兩者:
1. 歷經戒嚴時代而後進入普選時代的前輩
2. 出生即有投票權的世代
兩者在決定支持哪一位候選人的考慮因素,有何差異?或分別能如何被煽動情緒?
曾經只有黨國體制唯一統治,老百姓被期待要馴化成歌頌絕對權威的服從性格,沿用至今包裝成吾黨會照顧民眾。
(為平衡說詞,現在執政黨也總喊著「有政府,會做事」)
到底是什麼脈絡導致,民主應該是回歸民眾自身關懷而能有選擇、發聲的自由,可今似乎變成民眾以為自己是主人………
而實際是人民自己選主子。
希望閱讀本書能夠更了解台灣背景造成當今選舉裡面的文化特色
not at all
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