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要介紹兩位在國外任教的台籍教授於今年9月21日刊登在政治學期刊Political Science最新研究,分別是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與政府系的王德育教授(T. Y. Wang),以及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外交系的陳永福(Alexander C. Tan)。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整理了過去20年來台灣民意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與走勢,以及台灣的各大黨是如何回應民意的。

T. Y. Wang & Alexander C. Tan, 2021. “Balancing, bandwagoning or hedging: Taiwan’s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era of a rising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DOI: 10.1080/00323187.2021.1967765.

如果說要讓民意選擇外交政策的話,首先要先有選項。台灣的外交政策有哪些選項呢?根據現實主義(Realism)的思路,外交是實力掛帥的遊戲,小國處於不利的位置。台灣面對中國這個有敵意的敵國,對方不管在各方面的實力來說都相對較強大,台灣可以選擇的選項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平衡(Balancing),主要目標在於縮短雙方差距,因此就包括了對內加強軍備、以及對外第三國尋求援助。

第二,扈從(Bandwagoning),不要違抗對方的意志與利益,跟有敵意的強者結盟,避免帶給自己傷害。

在過去的實證研究中,大部分的小國為了追求自主性,實證上比較多的小國選擇的是平衡策略。

但在這幾年中國崛起的過程中,配合冷戰時期的特殊結構,亞洲許多國家在實務上出現了一種現象:在軍事上與國家安全上跟西方國家緊密聯繫(平衡鄰居大國),但是在經濟上維持跟中國的往來(扈從鄰居大國)。一些學者稱之這是第三種策略:避險(Hedging)。

避險之所以叫做避險,在理論上,是希望外交操作如同投資股票的避險資金,或稱對沖基金,藉由一邊在看好的地方投注,同時也在看衰的地方稍微投注,使得最後不會全盤皆輸,可以降低風險。

那麼,台灣民意對於這三種策略的選擇為何呢?

王教授與陳教授使用國家安全調查的資料(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TNSS),這是由美國杜克大學出資、台灣政治大學執行的學術電話民意調查。文章中首先指出,台灣民眾從一開始就拒絕扈從政策,2002年的民調被問到是否支持一國兩制、以及一國兩制中的一些細節(不能有自己的軍隊等)時,就已經有三分之二的選民都表態反對。這個分布到2020年的TNSS中仍然有超過六成台灣民意反對這個中國已經給了超過三十年、並且香港已經示範過的選項。所以,光從民意來看,台灣政府或任何想過半當選的政黨,是不可能選擇扈從的。

那麼台灣民眾是怎麼看待另外兩個選項呢?在2016年時,TNSS中的台灣民眾被問到是否要跟美日結盟來對抗中國,大多數人是反對的,僅有不到4成贊成。然而,這個趨勢在2020年正式翻轉。2020年台灣民眾過半支持跟美日結盟對抗中國,僅剩下4成反對。

 

 

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兩位作者認為有兩個因素。第一是香港因素,香港回歸之後,中國並沒有持續本來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因此在民調上台灣人越在意香港的發展,就會越支持「平衡策略」中的與美日結盟以及加強軍隊對抗中國。第二則是美國因素,因為2020年之前的川府政府對台灣友善,因此台灣民眾對美國軍隊協助有較高的信心。尤其是假如「台灣沒宣布獨立、中國就忽然對台動武」的情境設定之下,2020TNSS中有接近7成台灣人相信美國會幫忙。而就算台灣因為宣佈獨立而讓中國動武,也有五成台灣民眾覺得美國會幫忙。 在這樣的趨勢下,就不難理解為何2020年台灣民眾支持與美日結盟策略的選民佔了全體的過半數。

但在同時,民調亦顯示台灣民眾並未放棄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只是民意變化很大,更在最近幾年大幅下降。下面這張圖是希望台灣加強與中國增加或減少經貿的比例。在2008年之前的扁政府時期,因為中國對扁政府的制裁(雖然扁政府執政時期兩岸貿易量還是大幅增加),所以TNSS民調中大多數台灣民眾希望加強兩岸經貿。但2008-2016馬政府時期,兩岸經貿快速展開交往之後,許多台灣民眾覺得不妥,覺得要兩岸減少交流的人大增、覺得要增加交流的人降低。但2016之後的蔡政府時期,一開始多數民眾又擔心中國經濟制裁,因此希望加強兩岸經濟交流,可是這比例在2017年之後就大幅降低了。

 

 

從上述幾張圖的結果來看,兩位作者解釋,過去台灣民意大多是支持的是維持與中國經濟交流、不直接宣布台獨的避險策略。但是因為中國在2017年後對蔡政府施壓、2019年初習近平對於一個中國的定調、以及對於香港追求民主自由的鎮壓,使得台灣民意逐漸朝向平衡策略前進。作者認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最近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接受各西方媒體訪問時,都是邀請西方各國一起與台灣抵抗中國的擴張,這就是很白話的「平衡策略」的運用。

整體來看,兩位作者認為,台灣民眾對於兩岸政策上是希望可以避免風險、希望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的,因此就算要追求平衡策略,台灣民眾也不會希望重新進入1950年代「美援」時期的全面敵對對抗狀態。然而,由於中國日益強硬的作為,因此預期可以看到台灣政府的外交政策會有更多平衡策略的元素出現,而這些外部因素(主要就是中國因素)造成的內部民意變動,這個方向恐怕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

什麼是台獨?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面對中國,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台灣民意支持哪種兩岸政策?2002-2020的民意回顧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