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瑟芬/端傳媒及鳴人堂專欄作者,主要寫作領域為文化觀察及性別運動

 

 

 

 

書名:《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

作者:喀飛

出版日期:2021/10/06

出版社:一葦文思

連結:博客來

 

《台灣同運三十》是一本在同類著作中非常特別的書,既有投身第一線運動者的視角,同時也有極具學術與歷史價值的三十年大事紀整理,光後半這份記錄就有六萬六千字,依不同類別記下了過去三十年來,從出版、藝文創作、社會新聞、教育現場、醫療人權、抗爭現場等方方面面的事件,其貢獻與價值難以估量,為未來做台灣性別和同志運動的研究者留下一座寶庫。

台灣的同志運動在世界舞台上,有著非常獨特的發展軌跡與經驗,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多數國家的同志運動是民主政治已然成熟後才開始發展,而台灣同志運動卻和民主化的進程並行,同志運動者同時也是反威權運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從早年以個別身份參與黨外和野百合學運,到後來以團體身份參與反核、工運、婦運,以及近年影響台灣自我定位最重大的太陽花,幾乎無役不與。

其二,是其大傘式的包容與結盟,永遠不忘其它社會弱勢的精神,從數十萬人的動員,到只有數十人的小型抗爭,都可以見到同志團體的旗幟,越是邊緣、不被主流所重視、理解的議題,不論是無家者的處境,到勇於為精神疾病和愛滋去汙名,或是男性員警因蓄髮長度遭受職場霸凌、疫情下新聞媒體對個別個案刻意獵奇渲染,運動者常自嘲根本是「住海邊」,之所以管這麼寬,正是因為不忘曾在櫃子裡的恐懼與孤單。

其三,與歐美國家多數由男同志團體率先發聲不同,不論在歷史記錄中還是近代的參與,台灣女性運動者和支持者都是最重要的力量。史上第一位寫信詢問法院是否可以和伴侶結婚的,是1958年的一位女同志1,第一個同志團體「我們之間」(1990)是由女同志成立,而到了婚權運動,都是由女性立委率先領銜發起提案,後來不論走釋憲司法途徑的伴侶盟、走立法倡議的婚姻平權大平台、還是因應反同運動發起平權公投的領導人,全都是女同志2

這三個方面的特色,也貫穿在這本《台灣同運三十》中,台灣的同志運動並不是少數群體關起門來取暖的孤島運動,而是與民主化進程密不可分,也像一面鏡子或防腐劑,提醒著這個社會的不足之處。

 

台版《驕傲大聯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驕傲大聯盟》3在台灣的社會運動史上,並非短暫的結盟,早在婚權運動受到社會大眾矚目之前,同志團體已參與並推動台灣民主進程二十年了,甚至一路延續到抗中的戰場;這並非都是運動者個人統獨意識型態始然,而是威權體制本身就是父權的放大並具體化,性別運動者不可能視而不見,畢竟對於性少數群體來說,爭取存在的空間、平等的權利、被看見被承認,本身就是最政治的事;因此不論是早年投身黨外運動,或是後來在太陽花之後致力對抗另一個來自外部的威權政體的威脅,內在精神都是相通的。這個「亞洲第一」,絕非偶然。

野百合學運時,作者喀飛還是大學生,組織同學舉辦說明會、鼓勵大家北上參與,之後又上街參與反軍人干政的小蜜蜂運動,從中看到「集體」的力量,也學到只要組織群眾、勇於衝撞,過去以為牢不可破的種種都有機會被改變。後來來到台北、踏入媒體界工作的喀飛,將這些經驗和專業帶進同志運動,除了在重大社會事件中挺身組織記者會、積極發聲,也訓練志工們如何和媒體打交道、以扭轉社會對同志的誤解和負面印象。

或許是媒體人的訓練,喀飛也成了少數持續記錄著與同志有關的大小事的人,更積極例用各種媒介,包括出版刊物、製作廣播節目,開始建立社群的連結,也不忘進駐BBS。這些管道不只成為四散在台灣各角落、在各種掙扎中困惑或痛苦著的同志們生活中的一點光亮,也累積出台灣最早一群「友善盟友」,許多人的性別意識啟蒙,都來自那些年BBS上精彩的討論與知識的引介,這個新媒介,也形塑了新的同志群體文化。

和其它社會運動沒有「出櫃」這層憂慮、多半倚靠實體人際網絡連結來動員不同,特別在民主化前期、缺乏對社會發聲的多元管道的情況下,BBS這個同時具有自主但又有私密性的機制,非常適合同志社群進行串連、建構社會論述與對話。同志運動無心插柳,卻成了第一個使用網路的社會運動,包括台灣第一個同志友善教會「同志同光長老教會」,也是先在這裡成立了團契。

 

那些年的「現場」

 

圖片來源:島內散步

 

每翻開一章,就發現曾在報導或找資料時看過的這件事、那件事,原來作者喀飛本人都「在現場」。難得的是,全書有著做性別運動者特有的敏銳和謙遜,喀飛就如同一位正為讀者進行現場連線的主播,努力訴說他所看見的、記得的,也不忘提醒我們還有更多可能沒有被他看見的事,等著更多人書寫並記錄下來。

曾聽一位前輩打趣著說喀飛應該是女性友人最多的男同志了,翻閱這本書就會發現為什麼,在他筆下那些轟轟烈烈的戰場裡,有著一個個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女性的身影。近年喀飛的關懷轉向老年同志,我們的文化對老去這件事本就不太友善,老年同志則更艱辛,一方面他們還記得年輕時期社會的汙名與誤解,另一面,老年人的性本就不被社會待見,何況還是對同性的慾望?這種慾望甚至連年輕的同志社群都不見得能夠理解和面對了。

除此之外,老年同志的醫療、長照和維持人際交流的需求,或是不願走入婚姻的同志被視為家庭照顧理所當然的勞動力等,也都是喀飛所關心的議題,為此,他推動成立熱線的「老同小組」,策劃了《彩虹熟年巴士》的出版,又和老戰友同平安一同完成《阿嬤的女朋友》一書,不只喚起更多人關注老年同志的處境,也為更早以前,在還沒有「同志運動」的概念之前,那些曾以個人經驗對抗社會壓迫的軌跡,留下一些記錄與見證。

新書發表會上,喀飛也特別強調受限於自身的視角與經驗,難免會讓這本書有未盡與不足之處,即使在大事紀中盡可能收錄他所知道的關於女同志族群的記錄,但現實是女同志經常非自願的被隱身,不論是低調求生,或是因為社會的汙名與對抗更常鎖定男同志,都導致女同志的視角和經驗,在公開可見的記錄或媒體報導中,更難以回溯,也形成更不被看見的循環。

欣喜的是年輕世代如今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Podcast《女同志週記》,有作家李屏瑤的《違章女生》。距台灣第一個同志廣播節目《台北同話》開播,25個年頭過去了,同志社群有了更多元、更能超越時空的連結方式,不變的是彼此陪伴、在暗夜點亮一點光的心願。社會運動就是這樣一種必須漫長耕耘的工作,但看到那些因為一次演講、一篇文字、一首歌、一場活動而撐過難關、活下來的同志們,也陸續投入同志運動了,應該是如今的喀飛最大的鼓舞與安慰。

走過同運三十年,如今的喀飛再看到那些不義之事,熱情與憤怒不減分毫,但多了很多能分享的智慧與經驗,也不忘提醒「不要幻想有權力的人會自己放棄權力」。性別平權運動是所有抵抗運動的縮影,見識過權力者各種話術的變體,卻也能培養出最具同理心和思辨能力的運動者,特別是關於「去汙名」的思考與訓練,足以擔當各種價值的試金石。

面對一個巨大的威權國家試圖改變我們的自由與生活方式,面對一個用狂飆愛國主義掩飾其惡霸流氓行徑的年代,各種想要控制人們如何戀愛、如何對待身體的企圖,以秩序和良善之名悄悄復甦著,此文寫作同時,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在美國最高法院審議中也面臨嚴峻情勢,恐一夕倒退三十年,此刻,恐怕沒有什麼比對價值的思考來的更重要了。

閱讀《台灣同運三十》,不只回顧台灣民主發展的軌跡,也再次自問「我們為什麼抵抗」、「我們在抵抗什麼」,或許只有不間斷的自問,能讓我們不至在快速沖刷的一個又一個議題浪潮中,失去初心與方向,始終記得從何處來,又為了什麼而堅持。


延伸閱讀:
台灣的同性婚姻平權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平權運動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同婚立法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態度?
「安力」玩哪招?從民眾投票的動機來探討罷免的策略
用經濟學實驗探測同婚、年金改革的真實民意
寫給反對婚姻平權的朋友們
如何了解同性婚姻: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的觀點
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


註釋

 

  1. 見林實芳律師論文:《百年對對,只恨看不見:臺灣法律夾縫下的女女親密關係》(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1-2808200810350300
  2.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研究型助理教授高穎超文https://www.facebook.com/yckao0512/posts/3280974205263237
  3. 2014年的英國電影Pride,以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中,男女同志與工運活動者結盟並大獲成功的真實事件改編。
不忘櫃中孤單:台灣同運三十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