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士豪/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嚴重挫敗。由於國民黨在選前大打「經濟牌」,希望贏取所謂「經濟選民」的認同,選舉的結果卻顯示經濟牌在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失效。此一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經濟選民」不見了,但其實從政治學的觀點來看,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經濟選民」的概念是從政治學中經濟投票(Economic Voting)的理論而來。簡單地說,該理論預期當經濟表現好的時候,選民就投給執政黨;經濟不好時就懲罰執政黨 (Lewis-Beck and Stegmaier 2000, 183)。也就是說,經濟表現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這個理論在很多政治學研究中都得到經驗證據的支持 (Fiorina 1978; Fiorina 1981; Hibbs 2000; Kiewit 1983; Lewis-Beck and Stegmaier 2000; Nadeau and Lewis-Beck 2001; Tufte 1978)。然而,在這次選舉當中(尤其是在台北市長選戰),國民黨訴求經濟選民,其實是一種戰略上的錯誤。原因如下: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在2014台北市長選戰中,連勝文採取了兩項策略,企圖翻轉選情。然而這兩項策略會產生相互抵銷的效果。

首先,連陣營希望激化藍綠對立,不但提出恢復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可能性,並且強化柯文哲是墨綠的印象,甚至撩撥退役軍人的抗日情懷,最後更提出要將市府路改成經國路。另一方面,幾乎在同一時間,連陣營大打經濟牌,以中韓FTA的影響為主軸,協同多名企業家強調國民黨執政,經濟才會好。在政治學的研究中,這兩種策略其實是互相矛盾的。

 

插圖1

C.C. by Matt Wakeman

 

許多政治學研究都顯示,政黨對立並大量提出黨派立場分明的訴求(partisan cues)時,會使得選民的政黨認同增強 (Hetheington 2001; Levendusky 2009, 2-3; Rudolph 2006),進而使選民傾向於不追究執政黨在經濟上的責任 (Borre 1997; Evans and Anderson 2006; Kayser and Wlezien 2011; Pattie and Johnson 2001)。因此,訴求政黨對決,希望選民以政黨認同做為投票的主要依據,其實就是希望選民不要看執政黨的執政表現,忘掉經濟有多差。換句話說,就是要讓選民有類似「巴豆(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這樣子根據政黨認同而非經濟表現的投票行為。

反之,通常是在經濟表現好的情況下,執政黨才會一直希望提醒選民要以經濟為投票依據。連勝文在訴求藍綠對決時,又不斷提醒選民經濟的重要性,而這就會讓民眾直接連結到目前的物價漲、房價高、薪資低等等,這樣一來,藍綠對決的策略等於「做白工」。

 

前瞻性的經濟投票立基於回溯性評估

當然,國民黨並非完全失去理性,所以才強打經濟牌。也許,連陣營認為,選民還是相信國民黨比起民進黨更擅長讓經濟發展和穩定兩岸關係,所以希望吸引到「前瞻性的經濟投票」(prospective economic voting)的選民。然而,有些政治學研究,如Fiorina (1981)、Linn, Nagler and Morales (2012) 等都指出,前瞻性的經濟投票可能都還是立基於選民「回溯性的評估」(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簡言之,選民是否認為一個政黨有能力在未來促進經濟發展,取決於政黨過去的表現。台灣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前的經濟奇蹟以及平安度過亞洲金融風暴的表現,使得國民黨一直被認為擅長處理經濟問題。然而,這樣的信心在馬英九執政這幾年中可能已逐漸減弱,甚至消失1。於是,在今年的選舉中,執政黨就比較難再以經濟牌吸引到「前瞻性」的經濟選民。

 

插圖2

C.C. by 東方顏

 

財富分配

國民黨只強調經濟發展,卻忽略財富分配的問題。在西方政治學研究中,財富分配不均會造成在左-右政治光譜上的極化現象(polarization)2。簡單來說,由於貧富差距拉大,可能使得左派和右派的選民和政黨都往各自的極端移動 (Garand 2010; Gelman 2008; McCarty, Poole, and Rosenthal 2006; Pontusson and Rueda 2008)。

雖然台灣過去的政黨並非以左-右政治光譜上競爭,但很難排除這樣的光譜已經因為貧富不均的擴大而產生3。若是如此,人民對經濟發展的方式與重分配的需求,已不像過去那樣總是集中在意識型態光譜的中間位置。反之,國民黨的訴求只著重「經濟發展」,還處處與大財團負責人站在一起,對於分配議題則是幾乎毫無回應,可能是將自己推向了新成形的左右政治光譜上的右側極端。

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居於劣勢,基本上就是因為許多選民認為在國民黨執政下,薪水不漲,物價和房價卻飆漲,加上政商聯合做出種種不公義的行為,於是希望用選票懲罰執政黨(或者是不願意出來投票)。連陣營此時訴求經濟發展,也許會再次提醒選民們經濟議題的重要:在國民黨執政下,財團賺錢買豪宅,一般人民卻薪資倒退。這些因素都讓重視「經濟」的選民,更加不願意投票給國民黨。

 

結論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根據政治學的研究,國民黨的敗選並非代表經濟選民已消失。反而,這個結果可能更突顯了經濟對選舉的重要性。只是,對於今日的國民黨而言,經濟牌並不是一張好牌,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以及國民黨對於分配議題的忽視,使得這張過去的王牌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甚至加深了民眾對執政黨的經濟政策失敗的印象,產生反效果。

 


參考文獻

 

  1. 編按:事實上,在今年(2014)6月政大選研中心所執行的總統滿意度調查報告中顯示,近半台灣選民仍認為泛藍政黨比較會拼經濟解決失業問題,但是總統的施政「經濟表現」被民眾大大地打了負評,31.8%回答不太滿意,超過半數(50.5%)回答非常不滿意,加起來不滿意者竟超過八成。現任的執政者面對選舉的時候,其執政表現本來就會被拿來放大檢視,而大多數民眾對執政者在過去這段時間的經濟表現是不滿意的。
  2. 編按:在意識型態的分類上,所謂「左」指的是比較重視財富重分配,認為貧窮是結構性因素造成,贊同政府積極以稅制和福利政策等手段進行重分配;所謂「右」指的是認為貧窮是個人努力不夠造成,贊同政府愈少干預愈好,通常較希望以減稅方式刺激經濟成長。
  3. 編按:所謂的往極端移動,指的是一方面(左)人民對重分配的要求更高,更反對政府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讓好處都由大財團所獨享;一方面(右)則讓某些人民和政黨更向商人們傾斜,採取更多減稅措施試圖刺激經濟成長。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Tagged on:                         

4 thoughts on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 December 7, 2014 at 6:36 am
    Permalink

    為何要將 “腹肚” 寫成 “巴豆”?因為國語老師沒教?

    Reply
    • December 7, 2014 at 3:28 pm
      Permalink

      應該就單純是照中文音譯台語吧…

      Reply
    • January 14, 2015 at 5:38 pm
      Permalink

      有親切感吧。。

      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爲什麼走到人家的土地上不用尊重人家~

      Reply
  • December 7, 2014 at 3:27 pm
    Permalink

    很有意思的分析。連勝文代表執政黨參選,打經濟牌其實很危險,因為這會讓對手攻擊是不是執政黨沒搞好經濟。當然,執政黨希望選民歸罪於在野黨的扯後腿,不過柯屁又不是民進黨提名,怎麼打都像是拳頭打在棉花裡。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