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舉做不到課責也做不到選賢與能,民主還剩下什麼?

當選舉做不到課責也做不到選賢與能,民主還剩下什麼?

在百年來民主推動者對於民主的美好想像中,主要有兩大論調:第一,人民是主人,人民決定政策,政府要代表民意,政府運作有問題時就需要更直接與更多的民主。第二,人民可能沒時間參與每一個決策,但人民有辦法選賢與能,選擇好的民意代表、淘汰不好的民意代表,讓民意代表們互相競爭提高品質,並且讓政府效能越來越好。

本文介紹的這本2016政治科學新書《現實主義談民主:為何選舉無法促進責任政治?》,則企圖一次單挑這兩個民主理論的基石。這本書的兩位作者Christopher H. Achen與Larry M. Bartels 都是政治行為與選舉研究裡的一方之霸,他們認為為了要支持民主,我們需要新的理論,也就是現實主義者的理論,放棄這些對民主政治的基本預設。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嚴重挫敗。由於國民黨在選前大打「經濟牌」,希望贏取所謂「經濟選民」的認同,選舉的結果卻顯示經濟牌在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失效。此一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經濟選民」不見了,但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根據政治學的研究,國民黨的敗選並非代表經濟選民已消失。反而,這個結果可能更突顯了經濟對選舉的重要性。只是,對於今日的國民黨而言,經濟牌並不是一張好牌,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以及國民黨對於分配議題的忽視,使得這張過去的王牌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甚至加深了民眾對執政黨的經濟政策失敗的印象,產生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