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Nick Clarke, Will Jennings, Jonathan Moss, and Gerry Stoker. 2018. The Good Politician: Folk Theories, Political Interaction, and the Rise of Anti-Politic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這本書是由四位英國政治系、政府系、以及人文地理系(Human Geography)教授共同完成於2018年出版。本書原本的標題,直接翻譯的話應該是『好的政治人物』,但因為書中主要的研究概念,是強調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他不只使用了史上最長的民意調查-1937年蓋洛普調查的前身BIPO在英國開始的一些政治問卷-更使用了一個當代政治學研究很少使用的資料庫:民眾的日記,而且是跨越八十年的民眾的日記。同樣在1937年,英國資訊部開始了大眾觀察計畫(Mass Observation,MO),主要內容是邀請數百位英國民眾,固定寫日記,紀錄生活觀察。同時,MO每個月會詢問這些參與民眾一些問題,可能請他們觀察這次選舉、或請他們觀察經濟消費、文化展演之類的,同樣記錄在日記裡。接著,MO日後轉型成私人公司,分析使用這上百位民眾的日記,然後製作成研究報告供產業、投資人、政府參考。

MO第一波從1937年寫到1955年,第二波從1981年至今。橫跨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歐盟成立、乃至於至今英國脫歐。這份資料庫包含了各行各業的英國民眾的每日觀察、以及在其中幾個月被要求回答一些跟選舉有關的觀察與想法。跟傳統的學術問卷相比,學術問卷的問題往往是固定方向、固定選項,是為了學者的學術目的而服務。而這種開放式的日記,雖然在研究上更為困難跟量化(而是需要整理人們的敘事模式),但是往往可以看到一些過去學者沒有想到之處。另一方面,可以拿八十年前的日記跟今日的日記相較,這時間橫跨範圍遠比美國傳統的政治學研究(從1960才開始American Voters的調查)還長,這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圖片來源:Mass Observation Archive.

 

那麼,本書四位作者看完過去八十年數百位英國人的政治觀察日記之後,發現了什麼呢?

作者們發現,英國民眾對於當代政治人物的要求,跟幾十年前二戰剛結束時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現代英國民眾,更希望政治人物有庶民的特質,希望『他』言行舉止跟『我們』一樣。

 作者們首先發現,雖然二戰結束時被視為是民主政治的黃金年代,投票率超高、大家都以民主為榮,但假如從一般民眾的日記來看,當時其實就有很多民眾對政治人物不滿,覺得政治人物都滿口空話光說不練(gasbag)、不誠實、參選是為了自己的事業。所以所謂的黃金年代並不存在。而民調也顯示,當時就有三到四成的人對檯面上政治人物都不滿意或不信任。

這些面向的不滿,在八十年後、這幾年的觀察日記裡還是存在。只是這幾年的日記裡,英國民眾痛恨英國政治人物的原因,是更覺得這些政治人物不是『一般人』。他們一定都出生名校、從小受良好的教育、進入政黨受了優秀的黨政訓練。但他們可能連自己上街叫賣養活自己都沒試過、路邊攤都沒吃過、甚至也沒看過那些低俗的影視節目。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的講一堆跟一般人生活沒啥關係的事,而且還是光說不練。為何沒有一個好的庶民總統,是真的跟我們有一樣的生活方式的?相較之下,八十年前的日記中並沒有這樣的憤怒,而一些八十年前的日記甚至會認為,政治人物本來就會有較高的教育程度與行為模式,為了處理複雜的政治問題。

 

那為何選民們對當代政治人物多了這樣的庶民要求?

作者們先排除了兩種可能:因為民眾對一切事物都變刁鑽了、或因為民眾根本不在意民主政治了。作者們發現這個MO計畫除了問民眾對政治人物的看法外,也在八十年前跟現代問民眾對於醫生、科學家、律師等人的看法。然而,英國民眾對於醫生以及科學家的看法,都從八十年前的兩極化(科學家工作認真但是都是怪人、醫生有些都貪財)到現在大多數給予肯定。在同一段時間,民眾卻對政治人物越來越不滿,因此不是民眾單純變刁了。另一方面,透過許多民調,作者們也發現民眾對於許多政策議題仍非常有自己的看法、對於民主程序制度也信任不疑,因此問題並不是民眾反對或不在意民主。民眾反對的是檯面上的政客。

所以選民對當代政治的庶民要求從何而來呢?作者舉出了三個互相影響的因子。第一個是互動模式。過去,政治人物跟一般民眾有更多的面對面互動機會。在競選時,政治人物搬著箱子到一個個公民集會上跟民眾當面對話。政治人物也透過收音機跟支持者發表數十分鐘的演講,這些都讓選民覺得政治人物更像個人。而到當代,雖然媒體鏡頭多了,但政治人物們的一言一行都是被套招好的,選民是被隔開的。甚至,到了選舉,也是政治人物們舉辦辯論、互相攻擊,而不是讓政治人物直接面對選民,辯論會上的民眾只能當看板。這當然可能與人口增加有關,但民眾就是覺得政治人物越來越遙遠、難以接觸了。

 

圖:街頭肥皂箱演講是很常見的宣講方式。本圖為正在競選國民黨青年團長的候選人於街頭的演講競選過程。

 

第二,當政治人物難以接觸時,加上當代資訊過載,人們的『庶民政治學』就開始發揮作用。作者認為的庶民政治學,就是一般民眾根據生活周遭的經驗,想當然耳的推論到全國甚至跨國層次的政治運作上。一般民眾會傾向認為有一些『大家都早就同意』的公共利益,既然這公共利益大家都早就同意,那根本就沒有政治人物辯論的必要,我們只要雇用一些省錢的技術官僚,把這些公共利益落實就好。那為何不這樣做呢?因為那些遠在天邊的政治人物們不食人間煙火,都在講一堆跟這些公共利益無關的空話,妨礙執行這些共識。雖然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全國層次的共識、也正是因為沒有共識所以政治人物才要攻防,但庶民政治學可不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不相信難以接觸到的人講的話。

第三,由於當代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政治本身也越來越專業化,無論行政立法司法皆然,但結果就是政治人物更難回應民眾『希望庶民』的要求。結果,當寫日記的人們越來越會把自己跟檯面上政治人物區分成我們跟他們,然後開始認為『他們』是一群光說不練的壞群體時,這就是民粹主義的溫床。作者也在結論部分稍微提到,由於冷戰過後的資本主義民主勝利,使得各政黨更在意自由主義的相關政策,這也使得中下階層的人越來越覺得過去代表勞工的工黨,如今也只在吵一些跟一般人經濟生活無關的政策,不再代表勞工階級。

 

小結

因此,作者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透過公民教育或提高收入並沒有什麼用,因為民眾並不是對民主無知、也不是收入的問題。相較之下,作者們更認為政治人物應該主動試著跟更多的選民面對面接觸討論,讓選民們知道政治人物也是一般人,讓選民可以透過跟政治人物接觸討論瞭政治實務跟複雜之處,讓選民相信政治人物花時間的溝通協調不是只是一群說空話浪費時間,而是互相角力下取得平衡,而這取得平衡所花的時間本來就是民主的一部分。

 

《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政治科學新書介紹
Tagged on:                             

One thought on “《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政治科學新書介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