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昇/美國普度大學政治學博士、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助理教授、陳方隅/台灣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圖片來源:Brooke Wood All

 

最新一期的美國政治學期刊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對桌拒的現象以及其存廢做了一個專題討論。所謂的桌拒,泛指一篇投至期刊的文章,在被送至評審審查之前就被拒絕的狀況。實際上,桌拒至少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是期刊主編或者是副主編們看完文章後,就直接通知作者「 拒絕」的決定;另外一種,則是期刊內部的主編將文章分配到負責該次領域的小組進行第一輪的審查,然後該小組的主編送出不續審這般「 拒絕」的決定。

對學術工作者而言,桌拒當然是令人沮喪的。比較值得欣慰的狀況是,有些期刊在一個禮拜甚至數天內,就能發出桌拒,讓作者可以儘快幫文章找下一個期刊投稿。然而,有些期刊卻會花上數個月甚至半年才通知作者這個決定。對必須依賴評鑑以及升等的學術工作人員而言,這樣的情況會大幅延後一篇文章的發表時程。

在這場辯論中,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贊成廢除方。基於以下幾個原因,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James L. Gibson-認為,桌拒應該要被廢除。首先,許多發出桌拒的主編,其實對於該文章的內容可能完全不了解。例如一個不是國際關係專業的主編桌拒了一個該領域的文章。Gibson 認為,這樣的決定完全忽略期刊審查中「同儕審查」(peer review)的過程。畢竟沒有一個期刊主編是全知全能的,他們可能在某些次領域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判斷文章的好壞。其二,桌拒的過程常常不清不楚。有些期刊內部的陳規或潛規則,作者根本無從得知,主編們也不會主動跟作者說明,例如所謂的風格不符合、方法不偏愛等等,就算跟作者說風格不符,作者們也不會知道到底是哪邊不符。其三,被桌拒的文章們,因為不會得到具體的建議(畢竟沒有被送出審查),桌拒完之後作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修改增進自己文章的潛力。最後,桌拒給予主編過大的權力,讓主編可以不受限制的給出桌拒;而過大的權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可能會被某些主編所濫用,例如近年來的性騷擾風波(通常由主編來明示或暗示投稿者,如果不做什麼事,就不幫你把文章送審)。

呼應Gibson的論點,Hans J. G. Hassell認為桌拒更大幅度的加深了學術界裡面的不平等。看得到文章作者的主編們,可能會下意識甚至是無意識地偏袒學校排名較好的學術機構,讓他們比較容易被發表,這也間接增加了在其他非知名學校工作的學術人員被桌拒的機會。除此之外,較少資源以及排名較後面的這些學校的研究人員,往往因為諸多限制而無法在投期刊審查之前就獲得較好的建議來改善自己的文章,所以必須利用投稿期刊然後取得匿名審查的方式來獲得建議。而桌拒則剝奪了他們取得這些建議的機會。

 

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

 

針對這些批評,幾個期刊的主編甚至是親上火線來回應。首先,政治學三大期刊之一的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JPS)的主編,根據他們去年桌拒的377篇文章進行分析,來駁斥桌拒加深學術界不公平的論點。在這些文章中,超過一半都至少有一位來自於研究型大學的作者。百分之四十三的投稿文章中都至少有一位具有終生職(tenure,以美國制度來說,通常指的是副教授或以上職級)的作者。只有百分之三的文章中有一位非裔美國人作者,另外只有三分之一被桌拒的作者是女性。實際上,這些數據雖然幫助我們更了解桌拒的狀況,但對於解釋桌拒在學術界所產生的不平等現象,其實並不是非常具有說服力。因為資源受限的作者,可能原本就不會將文章投到像是AJPS這樣的頂級期刊,因此他們或許連被桌拒的機會都沒有。

除此之外,主編們大致上認為,桌拒以及其所造成的一些負面現象-例如作者們必須迎合期刊或者是主編的口味、或者是學術機構對文章接受程度的影響就是學術界的現實,就算停止執行桌拒,也會透過其他方式來呈現。他們更認為給予應該被桌拒的文章詳細的建議是一個不實際的舉措。他們認為,多數作者在被期刊拒絕之後(無論是桌拒或是審查人拒絕該文章),可能會直接忽視這些意見並迅速把文章投去下一個期刊審查。除此之外,根據每個期刊的特性,編輯如果要給出修改意見,必須要知道該作者下一步的計畫是什麼,或是要投到哪一個期刊受審。在這種充滿未知數的條件之下,很難可以給出有效的意見。

這些主編們也針對Gibson廢除桌拒的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Gibson提出的建議之一,就是讓投稿者預先繳費,這樣每個文章都能夠被審查以及獲得建議。在一些醫學、經濟學、或是傳播學的期刊,在投稿時就需先支付美金五十到兩百元不等的費用,才可以得到審查。但這些主編質疑,這樣不也更加深學術界中的不平等現象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付得起期刊的審查費。Gibson認為另一個可以大幅降低品質不好、真的必須被桌拒的文章投稿來該期刊的方式(例如研究生的初稿文章),是請指導教授在學生投稿之前先背書,再送出進行審查。但期刊主編們也質疑,這樣對那些師生關係不好的學生,不就讓他們永遠沒有投稿的機會了?另外,也沒有證據顯示研究生的文章質量就一定比較差(我們自己也的確在投稿過程當中,在必須要加引文獻的時候,遇到過類似領域的博士生,一個人就投了十來篇)。

除了駁斥上述論點之外,期刊主編們也建議,作者們還是必須自己負起提升文章品質的責任,透過在研討會上發表取得評論或者是找同事以及同儕提供建議。更甚者,作者也不應該一昧地將自己的文章投稿到最好的期刊,除非他們自己認為該文章有一定的可能性會被錄取。主編們也認為,即使被桌拒,文章投稿者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期刊可以投稿;他們認為,文章的品質可能比該文章在哪裡發表來說更為重要。

總結來說,從這些文章的脈絡看下來,桌拒在短期之內應該是不會消失。學術工作者,特別是職涯初期的朋友,也不太可能因為桌拒的決定去和期刊主編發生爭執,甚至得罪這些人,讓自己再接下來幾年可能都無法在該期刊獲得刊登的機會。至於要如何避免桌拒,或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文章刊登在大期刊上,或許需要期刊主編定期公開分享他們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規定,讓投稿者知道自己的文章到底適不適合該期刊,或是有沒有機會刊登在這個期刊上。這樣雙方都資訊透明公開,或許才是解決之道。

 

大家都討厭的桌拒(Desk Rejections),該去還是留?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