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書名:Generation Gap: Why the Baby Boomers still dominates American Politics and Culture.

作者:Munger, Kevin.

出版日期:2022

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連結:amazon

 

 

《嬰兒潮霸權》一書是2022年五月出版,作者是賓州大學政治系與資料分析系的超新星助理教授Kevin MungerMunger使用各種機器學習與統計方法,帶著美國政治學界研究TikTokYoutube、以及各種社群軟體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即使還沒升等副教授,發表數量以及被引用數量都十分驚人。

在這本書中,Munger使用大量的民調資料、人口變化資料、問卷實驗法(Survey Experiment)、以及電視播撥放資料、廣告資料、影音流量資料、甚至書籍出版資料、貨物販售資料等多方面佐證,來提出一個對美國政治學全新的理論:最近幾十年來的美國政治,甚至是美國文化,其實是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超乎預期的稱霸多年的結果。而當這戰後嬰兒潮世代一過去,美國政治將會大幅翻轉。

什麼是戰後嬰兒潮?這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1964年這18年內出生的美國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與美國和平到來,美國領導的經濟復甦,工作機會、產業與薪水都不斷增長,使得這段時期的美國出生率非常高,在美國的人口金字塔上,形成一個特別的突起,例如下圖美國2000年的人口金字塔圖,其中36歲至54歲的凸起就是戰後嬰兒潮世代。

 

 

 

就算戰後嬰兒潮世代比其他世代人多一點,也不代表戰後嬰兒潮世代能夠稱霸政治吧?畢竟政治是政黨競爭的產物,而且其他世代的人也不少,憑什麼說戰後嬰兒潮世代稱霸政治呢?作者首先舉了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假如把老一歲的2020年當選的拜登也算進來的話,連續32年的美國總統都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比該世代的年齡範圍(18)多了快一倍。

作者接著指出一系列的資料,來證明戰後嬰兒潮的優勢不只是人多而已,以及為何戰後嬰兒潮的偏好持續稱霸美國政治,Munger稱之為美國政治的船底壓艙石(boomer bombast)理論。

首先,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時代,成長過程所經歷的美國經濟成長率,比之前以及之後的世代都還要高非常多,也因此戰後嬰兒潮財富累積的速度比其他世代快、相較於其他世代財富累積的比例更多、買第一棟房子的時間也比其他世代都還要早。再加上醫療科技在戰爭時茁壯、在戰後興起,戰後嬰兒潮的預期壽命也相較於前幾個世代大增。

當戰後嬰兒潮錢比較多、又能活得比較久時,在資本主義當道、選舉支出高昂的美國,戰後嬰兒潮就能夠極大的反應自己的偏好在政治與非政治上。作者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數據(如下圖):美國至今播放過最多次的聖誕歌,幾乎都是戰後嬰兒潮時代製作出來的。假如聖誕歌代表了文化以及購物的偏好(因為大街小巷都在放),那麼美國商場跟電台選擇播放戰後嬰兒潮的聖誕歌,代表戰後嬰兒潮的購買力最強,商家最需要這群人。

 

 

而這也反映在政治上。作者的統計發現,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政治獻金遠大於其他世代,而戰後嬰兒潮的投票率也高於其他世代。假如攤開美國前一百大政治獻金捐獻者,除了新興科技新貴之外,其他各領域老闆幾乎都是戰後嬰兒潮世代。這也代表著,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都會受到該黨支持者裡面的戰後嬰兒潮給影響。而在實際選舉結果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國總統被戰後嬰兒潮稱霸32年至今之外,參議院、眾議院裡面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數,無論哪一黨,也始終顯著高於美國人口裡戰後嬰兒潮的比例。

然而,就算是在戰後生的、就算比較有錢、就算比較常參與政治,假如戰後嬰兒潮關心的事務跟年輕人一樣、假如對政策的偏好也跟年輕世代一樣,那麼我們也不用擔心戰後嬰兒潮吧?畢竟跟其他世代可以混在一起看?

Munger發現不是。Munger透過問卷、以及問卷實驗法,來測量美國不同世代的受試者(寧靜世代1946年前出生、嬰兒潮1946-1964X世代1965-1980、千禧世代1981-1996、以及Z世代1996後出生)是否比較容易被自己世代或自己世代的相關議題動員、是否比較認同自己的世代、是否具有世代意識(generational consensus)。結果發現戰後嬰兒潮全勝。戰後嬰兒潮更常提到自己作為該世代的一份子、更常會認為跟自己同世代出生的是同一國的、更會投票鼓勵對自己世代有利的政策(例如健康福利與保險)。

 

 

這也是作者為何稱戰後嬰兒潮世代為船底壓艙石(bombast)──民主政治是會隨著民意慢慢變化政策的,不能一成不變、但又不能變化太快。然而這群戰後嬰兒潮在選舉上持續稱霸,讓美國政治的航行速度緩慢且朝著這群嬰兒潮喜歡的方向前進,這群人有較多的財富、又活得比較久、人口又比較多、世代認同又比較高,因此政治影響力遠較其他世代更為巨大,左右了過去四十年的美國政治。

但是這樣的影響還會多久?假如從人口以及年齡來看,Munger認為這理論會預測出兩個趨勢。第一,戰後嬰兒潮在2026年會達到退休人數的頂峰,因此影響力會持續到2036年左右。但在那之後,戰後嬰兒潮會隨著人口世代交替而快速消失,使得在政治影響力會快速消退。

但消退之後呢?作者指出一個全新的趨勢:1996年後出生的Z世代。作者在前面的研究中發現,Z世代相較於前幾個較年長的世代,也有更高的世代意識。作者認為,隨著網路世界與社群網路的興起,在這之中出生的Z世代,生活的環境與前幾個世代完全不同。作者舉出的一些例子,例如上百萬人在網路遊戲中聽音樂會、Tiktok、同學們晚上就在虛擬世界一起解任務、白天變成真人互動等,這些都不是前幾個世代有機會從小體會的生活。另一方面,Z世代關注與世代差異有關的議題也特別高,例如全球暖化、例如年金破產、例如健康保險。在這樣發展下去,很可能Z世代會透過網路直接推動全新的政黨、政治人物、與政治參與模式,例如Snapchat直接開出幫忙候選人競選的APP、幫想參政的人沒和選民、例如可能未來有完全靠YoutubeTiktok競選的候選人,人氣千萬但前幾個世代完全沒在電視上看到過等。也因此Munger認為,在戰後嬰兒潮世代在十幾年內過去之後,美國政治將會呈現全新的局面,到時候也需要全新的工具與理論來理解美國政治。

 

※備註

值得一提的是,Munger在推動美國政治學家了解社群網站的同時,也提出一個對政治科學挑戰很大的概念:temporal validity時限效度https://polmeth.org/publications/knowledge-decays-temporal-validity-and-social-science-changing-world)。 Munger認為,在當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之下,社會變動太快了。社會變動的速度,比政治科學家發期刊的速度要快上非常多。因此,這可能導致了政治科學家好不容易收集完資料、跑完統計、文章被同儕審查、然後終於刊登出來給大家討論時社會已經變成全新的樣子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政治科學的理論,都變成可能只在一定的時間範圍之內是有效的,因此稱之為時限效度。

就算我們認可時限效度內的政治科學,但是這樣永遠在後面追、隨時過時也不是辦法。因此,Munger等人近年積極推動要加快期刊審查的流程,甚至認為在許多時候,尤其是大數據的資料,光是基本的敘述統計(descriptive analysis)就能呈現出非常多趨勢與非常多知識,不需要每一次都要跑回歸、跑因果關係、跑實驗法。因此,Munger等人也在這幾年推出全新的期刊Journal of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Digital Media (JQD: DM, https://journalqd.org/about ),開宗明義地就說只收大數據或樣本夠多的敘述統計、不收因果關係的相關研究,而且保證快速出刊。

Munger等年輕學者試著透過自己的力量,撼動目前主流政治學絕對強調因果關係的霸權(KKV),尤其是其中領導者,1958年出生的Gary King,也是戰後嬰兒潮世代,這從某方面來說也是政治科學領域中的世代挑戰吧!

 

《嬰兒潮霸權》:戰後嬰兒潮世代如何稱霸美國政治與文化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